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话媒堂|李泓冰: 黑天鹅漫天飞舞,但记录者不会被埋葬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璐 2017-10-13 06:22
摘要:对今天的记者来说,“坏消息”层出不穷。 但是对于新闻传播来说,我并不担忧记者这个职业会被彻底埋葬。 事实上,每一次旧传播方式的“葬礼”,都会是传播业界一次重大进步的开端。


话媒嘉宾:李泓冰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

本文根据李泓冰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对2017级新生的演讲编辑整理,有删节,原题为《E时代,记录者的立足之地》。本报记者刘璐整理报道。


一肚子墨水,不如一串代码

 

今天的你们,站在时代的转折点:

 

狡猾的阿尔法狗赢了所有围棋高手,少年天才柯洁代表整个人类哭得稀里哗啦;

 

谷歌工程总监库兹韦尔正在玩命健身,要求自己活到2029年,他认为人类可能将在那一年实现永生;

 

房地产商人特朗普竞选成功,当了美国总统,他的美国梦,是砌一座“新的长城”;

 

汽车不但不用油,也不用人了,李彥宏那辆无人驾驶的汽车上了北京三环,在交警无奈的追逐中绝尘而去;

 

每周中国有4亿份外卖被快递小哥送到,取代了妈妈做出的味道,也参与炮制了众多可能埋葬地球的一次性餐具垃圾,实体商店成了试衣间,余额宝让银行恐慌自己的存在意义……

 

人类习惯的生活方式,正在被全面颠覆,而你们也许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去背诗做题的最后一代学生——因为母猪真的上树了,机器都会学习了,攒了12年的一肚子墨水,可能最后不如一个芯片植入的代码……

 

在这样的时代,记者这个职业意味着什么?

 


黑天鹅正在漫天飞舞

 

这是一个黑天鹅层出不穷的时代。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常识,让已知的世界崩塌。而现在,新的传播技术层出不穷,无数只黑天鹅正在漫天飞舞。作为记者,原本是以记叙今天、探索真相、厘清社会现象之间的逻辑为己任。在这个黑天鹅时代,记录者还有立足之地吗,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眼睛一刻都离不开手机?因为大家对信息有一种近乎恐慌的需求,恐惧成为信息的“穷人”,被“朋友圈”排斥在外。这样一个信息恐慌的时代,给了记者很大的空间。今后,人类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可能就基于信息传播——你是信息源,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甚至,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变成一部“手机”,以数字化的存在方式“永生”。那么,以信息传播为己任的记者,更有理由作为一种重要的职业继续存在下去。

 

所以,在人们各种对职业消亡的各种预测中,“记者”依然坚挺。

 


为大时代做起居注

 

什么是记者?从前,历史上每一个皇帝,都有人帮他记录起居言行,成为后人研究历史的翔实依据。记者就是在为大时代做起居注。尤其在人类历史转折的时代,记者责无旁贷。

 

确实,做记者有时会很痛苦,常常对很多现实悲剧无能为力。当你眼睁睁看着灾民被洪水卷走,看着孩子在地震废墟下惊恐的眼神,看着诗意的黄河在渐渐枯干和肮脏,看着远古的美丽一点一点化为乌有……

 

作为凡人,我们可以不得已,可以痛苦,但是,作为记者,你在现场就是意义,可能整个事件就有不一样的走向。你的记录会呈现在这个时代篇章的天头地尾,会促进悲剧转化为推进进步的力量,所有记录集纳起来,就会真相大白。

 

当记者也是一种幸福,因为你在参与并记录历史进程,让更多微弱的呼声渐渐嘹亮,让不同地方的人和事在媒体上碰面,让每天变动不居的新闻永远砥砺着、敏感着、新鲜着你的思想,更有机会见人所未见,闻人所未闻,仿佛比别人多活了几个人生……不是每个职业都能享受这样的感觉。

 

有一副对联:

 

“一名记者两部手机三餐不定只为四千工资弄得五脏倶伤,虽已六神无主却还得七点起床八点上班找九个选题十分辛苦;

 

十年编辑久坐案头八方约稿需要七窍玲珑忙得六亲不认,即便五官老矣但仍要四体勤快三审校稿为两个铜钿一生清贫。”

 

说得很形象。记者是一种不可能大富大贵的职业,它需要创意,需要你在精神境界,或者在对事件的判断和表达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这是一个很“自由”的职业。然而,于个人而言,它有什么现实功用吗?恐怕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说,复旦的所谓民间校训“自由而无用”,倒是对记者的形象概括。

 


每一次“葬礼”,都是进步的开端

 

对今天的记者来说,“坏消息”层出不穷——机器已经学会写报道了,表情符号让文字退避三舍了,一个“呵呵”就可能友尽。

 

有一篇流传颇广的网文,叫“是谁杀死了老记者”。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自媒体。确有很多新技术正在埋葬记者习惯的工作方式、表达方式。但是对于新闻传播来说,我并不担忧记者这个职业会被彻底埋葬。

 

事实上,每一次技术性的“葬礼”,都是我们这个业界一次重大进步的开端。不管传播方式怎么变,不变的,是永远在现场的责任担当,对事实真相锲而不舍的追问,对公平正义锲而不舍的守护。我们这代人,一直在寻找时代问题的答案;现在,凭借新的技术,记录者寻找答案的方式更加多元了。

 

新技术正在碾压我们从前习以为常的陈规旧俗,新闻传播还能不能给公众一个严谨而准确的答案,记者还能不能肩负这样的使命?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这一代、更需要新的记录者们来回答,需要你们来回答。将来怎样报道新闻、媒体的声音能否被公众听见并且信任,取决于新一代记录者的不懈努力。

 


为什么主流媒体要“怒刷存在感”

 

这五年,主流媒体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因为决策层洞悉了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必须适应融媒体时代,吸引网络原住民的政治围观。

 

“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是一记警钟,倒逼主流媒体必须变革,必须放下身段和架子,来适应时代带来的环境挑战

 

时下主流媒体的很多努力,就是在解构过去习惯的表达方式,网言网语其实也是民间语言,进入以前很少能够涉足的官方语境,甚至融媒体“融合”的还不仅仅是表达,更在努力融合代际之间、阶层之间、官方媒体与民间交流之间曾经的传播“鸿沟”——这个意义,可能并不亚于五四时代的白话文击溃文言文。

 

举个例子,人民日报客户端做的一个爆款产品——“军装照”,一个多星期突破10亿的浏览量,大约是有人类历史以来短期内传播最广的媒体产品。传播过亿的爆款产品,往往善用年轻人喜欢的互动以及个性化方式,来推送、传播主流价值观。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记录者的工作方式不得不被颠覆,不仅要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观点需求、情感需求,还要考虑互动需求。很多产品之所以有比较高的到达率和时效性、能够赢得年轻人认可,其实就是让受众有参与感。仔细观察,主流媒体对此的熟练运用,也就是近三四年的事情,但上手极快。

 

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量马上就要突破2亿人次,微博粉丝总数也将近1个亿。这样的爆发式增长证明了,不管什么媒体,你的诚恳、你的融入、你的放低姿态、你的常年积累的权威性,都会赢得受众的尊重与接受。

 

反观世界上其他国家,大众传播也早已进入这样的时代:不管是谁,不重视E时代的传播力,不去研究它,甚至不去利用它,可能就会成为落伍者,也就会在政治格局当中出局,不管是英国脱欧还是特朗普当选,都是如此。

 


只做跟风者,行吗

 

在一个集体卖萌、努力吸睛的时代,媒体有没有底线?

 

不得不说,有的爆款产品走红,消耗的是媒体积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包括其严肃庄重姿态的某种反转,才会被关注。觉得卖萌很可爱,是因为颠覆了大家对主流媒体的传统认知。

 

但是,对媒体来说,仅有卖萌是不够的,恐怕会丢掉更重要的、赖以安身立命的东西。如果仅有形式,没有内容,数代前辈积累的公信力,就可能会被消耗殆尽。

 

媒体的责任,是提供观点,而不是提供萌点,是要引领舆论,而不是迎合流行。

 

如果我们太被爆款牵着鼻子走,只能成为跟风者,如何能引导舆论?中国经济需要供给侧改革,媒体也需要供给侧改革。这个方面要向乔布斯学习,他的“苹果”完全颠覆了手机的传统功用,颠覆了大家对手机的认知——原来手机不光是通话、发短信,还可以听音乐、购物,最终彻头彻尾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乔布斯的成功在于,他供给的产品,引导了人类的最新生活方式。

 

要做融媒体,也应该有更多这样的“乔布斯”——你生产的产品能够左右舆论、影响舆论,而不是被牵着鼻子走。为了夺眼球,为了迁就某一部分受众,使自己的表达低龄化甚至低俗化,是应该警惕的倾向。我们能否用主动提供的产品,影响并进而引导现在的舆论场?这是一个更高、更严峻的挑战。

 

记者是与时代绑得最紧的职业,也是个人意志与选择占职业成就比重极大的职业。你们的未来,传媒的未来,最终取决于你们的努力方向。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合作出品,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栏目主编:刘璐 编辑邮箱:internetobserver@163.com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