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堪称世界级宗师的院士,去世消息在网上“零评论”,这究竟打了谁的脸?
分享至:
 (1)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云龙 2017-08-30 12:07
摘要:追问者的情怀没问题,逻辑有破绽:科学家的新闻报道,在用户以数亿计的网络平台上应该比娱乐人物的点击量大、关注度高?严肃报道与娱乐新闻,有可比性吗?

 

和许多网民一样,我也是从网上的评论而不是新闻里,知道了柯俊院士逝世的消息,了解了柯俊先生的百年人生。

 

这些评论传达的情绪,理直气壮,义愤填膺,且看一组标题:《世界级“一代宗师”去世却“0”评论,打了谁的脸?!》《英雄枯骨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中国这位世界级“宗师”去世 网络热度却几乎为零》……

 

评论基于这样的新闻背景:8月9日发出《“贝茵体先生”柯俊逝世,走完百年钢铁人生》,十几天过去,评论量为0!8月15日发出《为柯俊先生献花,道一声“柯老,您一路走好”》,几天过去,评论量为0!8月20日发出《沉痛悼念材料大师,柯俊院士》,两天过去,评论量为0!而同一新闻平台,一篇《娱乐圈又一对低调情侣疑分手》,推送几分钟评论就过了1000条。

 

仔细阅读评论全文,发现批评的靶向大都针对网络媒体放纵公众的“重口味”,更针对网民审美趣味的日渐下沉。作为传统媒体人、网络媒体的新移民、忠实的网民,我不得不“一分为三”地说一句:那些追问还只是问题的表层,那些板子也可能打错了人。

 

大师去世,评论为“0”,将责任归咎于网络平台,显然是一种抒错情。新闻传播的路径大致是:传、转、受,网络平台往往是中间“转”的环节,当然也是“传”,只是“二传手”、“三传手”,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首先在于内容,其次是平台、渠道。受众对材料大师柯俊院士的去世没有评论,可能是他所研究的领域关注度不高,可能是对他的学术背景、人生故事了解不多,更大可能是报道者角度选择、内容挖掘不到位。在网页的一堆标题里,你会选择《沉痛悼念材料大师,柯俊院士》点开吗?即使网编作为头条置顶,你会看,会评论吗?

 

当然,不评论是不是就代表不关注?甚至意味着忽视、忘记乃至背叛?网络的舆论生态,不适用于如此的简单推理。受众永远习惯于选择他理解的东西,感兴趣的东西,评论他有共鸣的东西。知乎前些时在讨论一个话题: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大V,靠爆照、编故事、抄袭段子起家,拿到几千、几万的关注?有人反问一句,同一个人,爆照回答1000赞,写情感故事1000赞,科普专业知识、还得到编辑推荐和一帮大V点赞的回答,才不到100赞。——如果是你,会怎么选?

 

网上看到评论者此起彼伏的强烈质疑,我脑补一个来自千家万户的真实场景:这么好的一桌子菜,新鲜、绿色、无公害,你……你怎么还吃那些垃圾食品?——这是好多父母对子女的训话,有的苦口婆心,有的气急败坏。这样的咆哮教育管用了吗?也许,家长应该反思在先:你的菜肴,对孩子的胃口吗?即使色香味俱全,吃多了,不腻吗?网民们不都是“职业网民”,他们的主业是学习、工作,每天在职场、课堂接受专业知识、职业训练、行业资讯,他们利用碎片时间上网浏览,大多都是为了减压、消遣,能要求他们像完成作业一样去思考、论述、表达吗?何况一个陌生的学科和人物,能有多大的话题空间?

 

吊诡的是,不少人习惯性认为网络世界低端粗俗无下限,但是网络的点击量、转发量以及评论数、点赞数,有时又成为他们评判当下媒体、平台影响力的唯一标准。“英雄枯骨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的责问,当然振聋发聩,但某种意义上,这个思维方式也有被点击量、评论数绑架的嫌疑。追问者的情怀没问题,逻辑有破绽:科学家的新闻报道,在用户以数亿计的网络平台上应该比娱乐人物的点击量大、关注度高?严肃报道与娱乐新闻,有可比性吗?——问题的另一面,那些一线的科学家,大都从来就甘于冷板凳,乐于被忽略,而他们中的许多人,业余时间也喜欢从一些娱乐报道、娱乐节目里得到身心放松和压力转移。

 

世界级“一代宗师”去世,相关报道网络评论为“0”,究竟打了谁的脸?人们在分享这一新闻评论时,答案其实已经揭晓,好多报道以及节目不是受众缺少足够的关注,而是报道者、制作者对新闻事实、人物背景缺乏足够的挖掘,报道或节目的角度、深度、速度,缺乏契合网络生态的选择。以此为由头的同题评论为什么能够获得成百上千万的阅读、转发、评论?不管追问的落点是否全部成立,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评论某种程度上触及了社会的痛点。事实上,没有一个关注度高的人物、事件报道,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以热点资讯为例,一条 APP 推送,背后都是一个运营团队,群策群力,经过初稿、初审、复审等一堆环节,有着专业的消费者行为学作支撑,用尽各种文案技法,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点进去。

 

《理解媒介》的作者麦克卢汉说: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其实在网络时代,我们应该上下求索并追问的是: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网络平台怎么才能以清流去净化浊流?怎么用高营养、高品质的资讯影响市场,引导受众?网络平台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在互联网行业进入资本主导的时代,怎么才能用良币去驱逐劣币?在点击量之外,如何配套设计,科学地综合地考量网络平台的传播力、影响力?

 

可以说,网民的素质提升,只能借助网络这个新兴的工具来“塑造”,教育、引导是一方面,关键还是寄望于网络生态的改善,而网络生态的真正改善,必定来自人性的、与时俱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的应用。

文字编辑:朱珉迕 图片编辑:笪曦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