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嘉定旧照】古航道旁的梦里水乡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必华 2015-08-22 06:00
摘要:由于黄渡是一个水陆交通为主的古镇。昔日江边店铺、码头林立,河中南来北往船只川流不息,颇有几许《清明上河图》的模样。当地主要盛产蔬菜和粮食,雪里蕻、矮脚青菜、蕃茄、红梗米苋、大头菜等蔬菜在上海郊区较为有名。当地人制作的黄松糕,以糯、松,口感好著称。黄渡当地人还有吃羊肉烧酒的习惯。几乎每个农家都养羊,品种主要以湖州羊为主,熟食时选择白切或红烧。至今,当地人仍传承着吃羊肉烧酒的习惯,考虑到烧酒烈性,所以很多人将烧酒改为黄酒。

在古老的吴淞江上,有一座从芦苇滩上崛起的集镇——黄渡(今嘉定境内)。而这座集镇正好位于整个吴淞江的中心地段,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多少年来成了商贾云集的贸易之地,古镇愈发繁华昌盛,被誉为镌刻在吴淞江上的一颗璀灿明珠。

 

据史料记载,吴淞江(又称苏州河)是根据行政建置“松江府”而命名,全长125公里,上海地区约54公里(青浦的赵巷至外白渡桥),是连接上海、苏州地区的主要水上交通航道。明隆庆三年(1569年),因水患,巡抚海瑞对吴淞江进行了改造和疏浚。沿江百姓为了纪念他,很多村庄建造了“海爷庙”(百姓尊称海瑞为海爷)。过去在黄渡的邓家角村,就有一座海爷庙,以至于后来不少人把邓家角村叫做“海爷庙”。

 

关于黄渡地名的来历,据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黄歇受命伐秦,率军从陆皎浦摆渡过江,其摆渡处被称作“黄歇渡”或“横渡”,后变为现在的黄渡。

 

黄渡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相传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当年曾在此生活过。近现代,国画家周湘(其学生包括徐悲鸿、刘海粟)和古典文学研究家、文学文献专家、教育家谭正壁都是土生土长的黄渡人。民族实业家胡厥文,也曾于30年代在黄渡开办过电灯公司。

(1924年的黄渡车站)

 

繁华古镇

 

由于黄渡是一个水陆交通为主的古镇。昔日江边店铺、码头林立,河中南来北往船只川流不息,颇有几许《清明上河图》的模样。当地主要盛产蔬菜和粮食,雪里蕻、矮脚青菜、蕃茄、红梗米苋、大头菜等蔬菜在上海郊区较为有名。当地人制作的黄松糕,以糯、松,口感好著称。黄渡当地人还有吃羊肉烧酒的习惯。几乎每个农家都养羊,品种主要以湖州羊为主,熟食时选择白切或红烧。至今,当地人仍传承着吃羊肉烧酒的习惯,考虑到烧酒烈性,所以很多人将烧酒改为黄酒。

(黄渡镇地图)

 

黄渡老街临吴淞江而建,呈东西向一字排开,全长约3里,由大黄渡和小黄渡之分,从千秋桥到西港桥为小黄渡,商业发达,市场繁荣,各种店辅有上百家之多,尤以米行、肉铺、鱼闼、杂货店居多,此外还有戏院、书场、茶室、饭庄、浴室等。镇上有各种寺庙40余座,传说其中的数罗汉寺最大,仅和尚就有500多人。旧时的杨林寺,内有一口用铜铁浇铸的大钟,挂在大树上。傍晚时,人们用四、五尺长的檀木棒锤撞击大钟,发出“咣咣”之声,其他寺院钟声也跟着附和,钟声远场,在十里之内都可听到。

(新的黄渡老街)

 

三座古桥

 

镇中心有三座用石块建造的拱形高桥,即迎恩桥(又名东港桥)、千秋桥和张家桥,因桥顶高过民房,站在桥顶举目四望,但见村落穿插,阡陌纵横、风帆点点、鱼跃鸟翔、风景优美。到了隆冬,雪厚天晴,站在桥上观看只见村落茅屋、树木尽被大雪覆盖,银装素裹,美不胜收,故有“远村霁雪”之说。

(千秋桥旧照)

 

千秋桥(又名钱家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是当时横跨吴淞江最大的一座三孔型石拱桥,被誉为清朝年间黄渡地区十大景点之一。大桥上方及桥头两侧搭建有木制结构的长廊和牌楼,逢重大节日会张灯结彩,十分“闹猛”。可惜,它却毁于淞沪战争日寇飞机的轰炸之下。东港桥、张家桥也于文革期间先后遭到拆除。东港桥、张家桥先后改建成了混凝土桥,而千秋桥则经历了木桥、简易水泥桥两次改建,于近年新建成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悬索系杆拱型双架钢结构桥。

(现在的千秋桥)

 

渡口和船夫

 

因吴淞江面宽阔.来往行人都必须摆渡过江。黄渡有三个渡口,称为东、中、西三渡,在渡口处各建一亭子,以供行人躲雨避风。人们常站在高处仰望渡口,但见晚霞映红、碧水炊烟、桅杆林立、帆影点点、景色怡人、视觉开阔,真乃“秋水共长天一色”。

 

黄渡是当时上海郊区为数不多的每天有早、中、晚三市的集镇。来往船只一到黄渡便早早抛锚歇夜,为的是逛当天的夜市和隔天的早市。歇夜船儿每天多达数百条甚至上千条,几乎塞满了3里长的老吴淞江。说着不同方言的人们下船来,拎着马灯穿街走巷,买小吃和物品。从苏州、昆山一带来的船工,很多人腰上别着土兰花布做的竹裙,不同的是女人头上会盘个发结,上面插上饰物,说着吴侬软语,听了“酥绵绵”。镇上的书场、浴室、茶馆、戏院尤其受到船家的欢迎,不时传出南腔北调的欢笑声。

(黄渡镇的临河老宅)

 

过去,船只是主要的交通工具,黄渡地区的造船业十分发达,位于千秋桥附近的跃进船厂是上世纪50年代当地最大的造船厂。当地农民种的粮食、蔬菜,均以船运为主,每村生产小队都有一两条5至10吨的木船。当时至北新泾水路40多里,北新泾至外白渡桥又有40多里,加起来有近100里水路。

 

村里的蔬菜用船运到市区,如果顺风还好,船上扯起风帆、挡好水关便可。但如果遇到逆风或无风天气,则要靠摇橹、撑篙和拉纤三大招式,都是苦得不能再苦的差事。如果遇上六七级的顶风,加上大潮汛的逆水,那怕二三个人拉纤,船也慢得像蚂蚁爬,黄渡至北新泾水路一般都不停顿,故一纤拉下来,就像和尚磕头,要“背纤”走五六个小时。北新泾至外白渡桥的市区,两岸厂房林立,不能拉杆扯帆。船儿前行只能等落潮,反之则等涨潮。船工是最累的工作,当时村里都派壮劳力去干,工分要加倍照顾,还会给予一定的补贴。

(吴淞江边的码头)

 

到了上世纪70年代,船只陆续装了挂机或改装成轮船。黄渡当地的水运单位——黄渡交通运输管理站,原先只有30多条小木船,后来规模逐渐发展成了10多支大小拖轮,每条船只吨位由原来的几吨、十几吨变为了四十吨,每支大的拖轮由13至14条四十吨的水泥船组成。船工终于摆脱苦力劳作,船工劳动力得到了“解放”,船上运载货物的品种也更加多样化,航运线路从本市延伸至江浙两省。运载货物量也上去了,每年货物吞吐量达到了以前的几十倍。

 

在嘉定水务部门的努力下,如今吴淞江水质环境已得到极大改善,黑臭现象消失不见,河两岸全部筑上了坚固的防护墙,岸边种上了植被花草和树木,两岸成了鸟儿的筑巢栖身之地。

 

2009年,经市政府批准,嘉定撤销安亭镇、黄渡镇建制,设立新的安亭镇,一个专为汽车城零配件兴建运输码头的计划已在酝酿之中。可以想见,昔日以舟楫航行的古航道,一度被以汽车为代表的现代交通工具“压过风头”,今后势必将重现熙熙攘攘的景象。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中图片除标注外,均由作者提供。本文编辑:章迪思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