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两天就能解决的问题,之前为何会拖十多年?
分享至:
 (109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廖德凯 2023-05-18 09:25
摘要:能否直面问题、直面矛盾、直接解决问题,是对干部的直观检验

开展主题教育,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对思想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结合。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评判主题教育成效,很重要的标准是看如何对待现实中的矛盾问题,如何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重视和解决现实“小矛盾”,从现实问题中发现背后的危机,不仅考验领导干部的危机管理能力,也可锻炼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当然更是对群众观点、担当精神的直观检验。

近年来,在学习贯彻党内最新理论成果及中央相关精神的过程中,全国解决了不少涉及民生的“小问题”。而有些“小问题”一度久拖不决,背后已经积累了较大的民意民怨。比如某地一栋居民楼没有天然气的“小问题”,拖了12年也没有解决,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开展后,两天时间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类“小事”的解决看似皆大欢喜,其实令人心生忧虑:两天能解决的“小事”为什么拖了12年?更值得警惕的是,类似的问题明明反映了长期推诿扯皮的官僚主义作风,却在“活动”中成为了“为民办实事”的政绩。

这类“小事”久久不能解决,从表象来看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个别领导干部忙着“做大事”,对基层“鸡毛蒜皮”的事不上心;另一方面是不愿意直面矛盾,遇到问题绕道走的畏难情绪。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基层的矛盾纠纷属于小事,不值得花费精力,“还有更大的事等着我去做”,甚至觉得“大领导”去解决“小问题”跌份掉价。

网上曝光的许多对办事群众出言不逊的案例,很多时候往往出于领导干部的类似心态。而不愿直面矛盾,则是因为矛盾往往牵涉多方利益,有些领导干部畏难怕事,不愿做不敢做“得罪人的事”,存在“不做事就不出事”的鸵鸟心态和本领恐慌。

“小”矛盾,背后往往藏着“大”问题。以何种态度对待之,折射出干部作风这个大命题。二十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书记任上,将下访接访的第一站安排在了当时一年上访量超过万件,情况最复杂、矛盾最尖锐的浦江县,从而创造了领导干部深入群众直面矛盾下访接访的“浦江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调查研究“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的五要点。

从当时的情况看,浦江大量的信访问题,多是涉及具体民生问题的“小事”,更是矛盾尖锐的“难事”。作为省委书记,不仅把这些“小事”放在心上,更是面对面与群众交流尖锐的矛盾问题,为系统性制度性解决这些民生问题获取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在解决“小事”的过程中防范了因“小事”导致的系统性风险。

“浦江经验”在全国推广,就在于直面问题、直面矛盾的果敢,到矛盾突出的、群众反映强烈的地方直接了解情况、直接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担当,正是忧党、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具体外在要求。想深一步,这对我们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也有特殊的作用。

当前,全国各级各地正在大兴调查研究,这正是在防范化解危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的前提和基础。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的外在要求,应当向基层深入,从“小事”做起,为群众利益着想。

每一件涉及民生的“小事”,都是事关群众个体的大事;每一个危及长治久安的重大风险,也都是从一件件“小事”积累而成。只有对诱发各种风险的各种“小事”走心走实进行调查研究并及时解决,各种风险方可“见之于未萌、化之于未发”。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