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复旦老师:转瞬天人隔,洒泪悼萧师
分享至:
 (10)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国麟 2015-08-08 19:11
摘要:萧思健老师自从1986年考入复旦以来,到生命最后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复旦园。他这辈子深深刻着复旦的烙印,跟复旦紧紧维系在了一起。

 

古人说: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很多朋友不见常常心里念叨,但真见面了,各自奔忙也没时间说上几句话。萧思健老师与我,经常在学校各种场合碰到,但碰到也就互相问候几句。上上周碰到他还是在中宣部办的培训班上,我问他现在身体怎么样,他说不错。我劝他暑假里面要多休息休息。他点头称是。可今天一早却惊闻噩耗,天人永隔,再也见不到他了。

 

萧老师于我,不仅是朋友,也是良师。和萧老师结缘是在复旦大学学生会。刚进复旦的时候,报名参加学生会工作,他是复旦大学团委副书记主抓学生会工作。那个时候的萧老师是意气奋发的年轻团干部,团委、学生会的各个场合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和憨厚的笑容。我当时创办了一个复旦记者协会,本来以为只是复旦上百个社团中的一个小社团,可在一次会议中,萧老师点名表扬了我。对当年还是学生会年轻干部的我而言,很是激动了一阵子。

 

萧老师风趣幽默、平易近人。我们背后喊他“老萧”,他也默认。萧老师不仅在台上出口成章,在台下亦是语出风云。团委、学生会的干部最津津乐道的是他最喜欢在饭桌上给大家分鱼吃,分给你哪一块鱼,都有一种说法,如“重任在肩”、 “头头是道”、“点睛之笔”等等。“老萧”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倒像是个循循善诱的邻家大哥。他不刻板,重情义,喜欢喝酒,一饮而尽。萧老师也没有领导的架子,酒过几巡,或笑语迭出、或推心置腹,视我们这些学生干部为年轻后辈、小师弟,其实那时他也很年轻。

 

作为复旦年轻有为的干部,他后来从校团委来到了新闻学院当党委副书记,又从新闻学院去校团委当书记,之后又回新闻学院当党委书记,再去校宣传部当部长,辗转好几个管理岗位,是敢想敢干、不甘平庸的干部。当年在新闻学院主抓学生工作的时候,他策划组织了新闻学院学生“绿色新闻”的倡议活动。彼时,新闻界有偿新闻现象不少,复旦新闻学院的学生倡议“绿色新闻”,代表了这些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对职业操守的理想和承诺。那一次我们新闻学院的几个年级都被调动起来了,萧老师也陪着我们几个骨干学生在文科楼三楼忙到通宵。那一次活动引起了社会上不小的关注。萧老师升任团委书记后,也干得风风火火。《复旦青年》的改版、团校的扩员、与兄弟单位的共建,会巧干,也苦干。有一次在团委开会,我们发现他满头大汗,一问才知发高烧了,可是第二天,他又精神抖擞地出席公开活动,用他浑厚的嗓音和幽默的话语为复旦的团工作摇旗呐喊了。

 

2007年我从美国访学回来,赴新闻学院正式工作。他把我叫到他办公室,跟我说:“国麟,我要去宣传部工作了。”由于早就听说他可能调动,我对他说:“祝萧老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推了推眼镜,微微笑了笑,也不多言。萧老师在宣传部的办公室我只去过一次。学校机关和院系毕竟不一样,私下见他的机会也不多了,只是在公开的场合见他,他也依然宽厚、依然憨笑、依然故我。

 

萧老师自称“四东”人:祖籍广东、生在浦东、长得像山东,脾气是关东。后两东是他对自己长相和性情的描述。但在我眼里,他是一个挺上海的男人。操一口上海腔的普通话,看似豪情豁达,其实心细如发。自从1986年考入复旦以来,到生命最后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复旦园。萧老师这辈子深深刻着复旦的烙印,跟复旦紧紧维系在了一起。

 

人生长恨,秋水长东。愿萧老师一路走好!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本文编辑:秦红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