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家庭教育访谈 | 平和校长万玮③:不能用爬树来评估一条鱼的能力
分享至:
 (5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学文 2023-05-13 06:15
摘要:未来文凭可能会消亡。


万玮

上书房:家长可能都知道焦虑对自己、对孩子都不会有好处,但依然无法放下焦虑。您有什么建议吗?

万玮:我的书分上中下三编,中编“教育的有用与无用”带有一些哲学色彩,谈的就是这个问题。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美学概念。例如,一朵生长在深山之中的花儿很美,但没有人看到,这种美是天然的,无目的的。但它的形式的美在偶然被人看到之后,反而满足了审美的“合目的性”。有些家长恰恰反过来,是“有目的的不合目的性”。他们内心焦虑、急功近利、揠苗助长,教育的目的性太强,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反而远离了原来的教育目的。什么叫有用?什么叫无用?现在看来有用的,将来可能无用;现在看来无用的,将来可能就满足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教育者应把眼光放长远,站在未来看现在的教育,何为有用,何为无用,何为成功,何为失败,难说得很。

我常常建议家长要学会教育的“断舍离”,断是断绝无用,舍是舍弃多余,离是脱离执念。我们需要通过“断舍离”,抛弃头脑中无谓的干扰,回归初心,找到影响孩子成长的要素,将其排列成一个相互咬合的系统,然后行动。行动的结果又会给出正面的反馈,让每一次的输入都形成下一次的输出,家长的内在力量就会越来越大,改变由此发生。

“断舍离”的底层逻辑是接纳自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一个有趣的悖论是,当我接受我本来的样子时,我就能改变了。”与其抱怨人生,不如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前提是接纳自己。当你全心全意接纳自己时,奇妙的事情就会发生。

上书房:家长的焦虑可能和所有的孩子都在被同一把尺子测量有关。

万玮:评价多元化非常重要。爱因斯坦曾说,每个人都是天才。可是如果用爬树来评估一条鱼的能力,那么鱼一生都会觉得自己很愚蠢。在多元评价方面,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个多年前毕业、现在发展得非常好的学生,见到我时说:“万校长,您还记得我吗?我很感激您。我在高中部读书时整天游荡。有一次我一不小心,游荡到了校长办公室,正好让您给碰上了。那时,我的头发有点长,校服穿得也不整齐,还因为当时不知道您是谁而跟您顶撞,结果被您带进了校长办公室。我觉得自己完了,可没想到,您没有批评我,反而心平气和地跟我说,天气冷,在校服里面穿件毛衣,然后让我走了。”我对这件事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实际上,那时我还不是校长,而是校长助理,甚至那时脾气还有些暴躁,但我庆幸自己没对他发火。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案例。学校到底给了这个孩子什么?他今天的成就中,有多少是学校给他的?思来想去,我觉得可能允许他在学校里到处游荡,就是给到他的最大财富。他告诉我,他的初中学校是不允许他游荡的,老师一见他游荡就批评他。有时老师看见他在打球,会问他为什么打球。他说作业做好了,就打会儿球。老师就会说,作业做好了,还可以自己找题做。但在平和,只要他把自己的事情做完了,就可以做任何他自己喜欢的事。

家长的焦虑来自对子女的期望。我们希望子女沿着我们给他们设计的方向走,每一步都要达到我们设定的目标。但是,今天我看到身边很多人到了20岁、30岁乃至40岁,突然意识到父母以往给他设计的那条路不是他真正想要走的路。对此,其中大多数人已经没有力气反抗了;也有一些人,鼓起勇气挣脱出来,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我经常对一些焦虑的家长说:“你们对孩子的期望,有可能是对的,是孩子将来能接受的;也有可能是不对的,是孩子不能接受的。”这不仅是家长需要警醒的,也是学校教育者需要警醒的。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好的教育不会浪费孩子的天赋。

上书房:怎样才能做到不浪费孩子的天赋?

万玮: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尤其是学习方式。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内在节奏。一项任务布置下去,有些人总是立即行动,比截止日期提前很多时间完成。另一些人则有拖延症。传统观点认为拖延症不好,最新观点认为有适度拖延症的人也许更有创造力。

学习本来是人的天性之一,就如同牛会吃草、婴儿会吮吸一样,不用教就会。但是,如果我们把一群牛牵到草地上排好队形,还要研究队形是秧田式好还是圆桌式好;然后,我们教这些牛吃草的步骤——第一步,把嘴张开,要张多少度,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第二步,把头低下来,可明明有些牛喜欢站着吃,有些牛喜欢坐着吃,不行,要找一头牛来示范。这头牛的吃法,就叫标准答案。这么一搞,本来喜欢学习的孩子,不会学习、不愿学习了,最终厌学了。

上书房:您在书里说,人心里都有一台“发动机”,可现在有些孩子的“发动机”熄火了。

万玮: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奖励无处不在。有些学校甚至使用代金券或者校园币,直接将奖励物质化。在家庭中也是,孩子考100分回家,父母一张笑脸;孩子考得不理想回家,父母恶声恶气。这其实也是一种外部奖励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在1959年提出:“在发展能力中,比起只通过满足基本生理需求进行奖励,任何动物都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一书的作者爱德华·L.德西在1971年发表的论文中,成功地用实验证明了金钱等外部奖励会对人的内在动机产生伤害。

驱动力大致分为两大类:外部控制与内在动机。外部控制无外乎两种形式,胡萝卜加大棒——胡萝卜是奖励,大棒是惩罚。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不由自主地想控制孩子的行为。面对控制,孩子会表现出两种态度:一种是顺从,另一种是反抗。有些人家鸡飞狗跳,那是孩子在反抗;有些人家风平浪静,家长不要高兴得太早,要看孩子是否在远离父母,远离是另一种更为可怕的反抗。

真正有效的激励来自内部,家长应专注于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实际上,人有三种内在的心理需求:自主、胜任和联结。自主,指人希望成为本源,而不是棋子;胜任,指人希望所做的事情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即便面临挑战,通过努力也可达成;联结,指在自主与胜任的同时,感受到与他人的联系,如爱与被爱、关心与被关心。当这三种内在的心理需求尤其是自主的需求被满足后,内在动机才可能被充分激发

奖励作为一种外部控制手段,短期有效,长期有毒。从长期看,支撑孩子走过漫漫一生的还是内在动机。

上书房:ChatGPT让人们意识到,人工智能具备全面替代人类工作的可能性,面对这样的未来,您认为家庭教育给到孩子最好的准备是什么?

万玮:教育者要特别警惕经验主义。经验是一把双刃剑,其好处是,我们找到自己认同的一些原则、结论、规律、模型后,能够高效甚至自动化地处理一些问题;坏处是,一旦形成思维定式,我们就会囿于其中而不自知,故步自封、刻舟求剑。今天的家长和孩子,相当于爷孙辈,当中隔着时代的鸿沟,孩子未来的处境和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逻辑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不是你过去的经验,而是教给孩子面对未来的勇气、乐观、团队合作。

应试是在固定的知识框架内反复训练,让你不要出错。创新人才做10件事,错9件都没关系,只要做成了1件。应试出来的孩子,你给他一个问题,他满脑子想的是标准答案是什么。可是,真实世界哪有那么多标准答案?社会好比一个生态系统,要允许突变,如果我们的教育是整齐划一的,那一旦环境有变化,统一的东西就不适应了,突变的东西反而也许能活下来。要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要有多样的学校、多样的教育。很多学校在提高下限的同时,压制了上限。家长也是,要容忍下限低的孩子,如果你非要提高他的下限,可能把他的上限搞没了。

未来文凭可能会消亡;未来一些企业可能自己培养人才,不需要学校“赚差价”。从个体来说,只要孩子能自食其力,家长就应该安心。


《家长有远见,孩子有格局》
万玮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