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此心安处是吾乡 | 第26期解放书单
分享至:
 (2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凌 2023-04-22 12:51
摘要:这是一个人的漂泊与回归之路,但这同样是时代的回归之路。

苏轼好友王巩因“乌台诗案”受牵连,被贬岭南,北归时,苏轼问及岭南艰苦,与王巩一同前往岭南的歌妓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读《天真与自由:漫步中国古代艺术》,我有一种感觉,作者的“漫步”仿佛是灵魂的另一种漂泊,在时代困境中,寻找着“此心安处”。这样的寻找,是从作者的文化迷茫开始,孤影苦旅,继而坚定地走上自己的文化道路。

初读此书,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第一感觉是被作者叙事逻辑吸引:从历史事件中发现时代问题,探寻时代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应对历史与人生困境的,进而从时间沉淀下来的哲学文本与艺术品出发,去发现时代的“雪泥鸿爪”,以此发现时代的精神。这样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叙事逻辑,便决定了这本“艺术史”书,不会仅仅从艺术一个维度出发,而是要寻找更多时代维度,共同去发现艺术背后的大的时代背景与生命境遇,这就为一本书最底层的艺术叙事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此书上起初民时代,下至明清,选取不同时期的工艺品与艺术品200余件,为读者梳理了快速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脉络。

再读此书,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从作者所持的“万物终逝的悲凉,内心的诗性与知己的渴望”出发,他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艺术的标准,这就是有意开始寻找中国艺术的独立的标准了,毕竟我们寻求西方认可以及借助西方学术体系体认自己的时代已渐渐过去。在这本书中,首先,“万物终逝的悲凉”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最根源的“变化”思想,只有在不断变化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去理解、把握与适应变化,才可以真正超越西方“纯形式”化的哲学范式;其次,“内心的诗性”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形式,那就是“情境”的营造,只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自然“情境”之美,才能“兴发”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爱情之美;最后,“知己的渴望”是中国艺术对于时空的超越,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对于创作的“当下”体验,正是为了准确切入文脉,而一代代“知己”则通过各自人生情境的“小舟”,延续着艺术的血脉长河,这样的长河闪耀着高贵的人性之美与理性的光辉。

三读此书,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作者于历史的探寻之路,最终是指向当下和未来的。“远山”遥望是要解决时代之“云山乱”,在当下多种价值观撞击中,在愈演愈烈的割裂与越来越深的孤独中,什么是最该承继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能为世界奉献怎样的古老智慧?这是本书为读者带来的另一种启示。正如书名“天真与自由”:天真是对自然最本真的追求,是最纯粹的赤子之心;自由则是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所要秉持的信仰与深深扎根的文化。在面对时代的大变局之时,如果我们回望历史的每一个时代,我们同样会发现,正是这样的“天真”与“自由”,诞生了礼与乐、儒与道、理与心。这样源自人类之初从自然敬畏而生发的智慧,可以为世界带来有益的启示。

作者在序言中提到自己从信奉西方至上的年轻人重新回到中华文化的成长之路。我以为,当今时代知识分子或许都曾经历一种精神的流浪,这不同于古代官员被贬谪偏远之地或者断绝了入仕治国的理想,但或许都有着类似的身心疲惫与生命的质疑,个人的生命要走向哪里,时代要走向哪里,似乎看不到确然的方向,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一种回归者的姿态,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寻到了安身立命的方向;在“看看我们的河山”的华山石刻中,感受到了血脉的融合;在“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中感受到中华文明中自由的真正方向;也从科技的巨变中,察觉到最古老的中华智慧的解决之道……我以为,这是一个人的漂泊与回归之路,但这同样是时代的回归之路,虽“孤影文心”,但永远“你我同行”。

作者系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编审


《天真与自由:漫步中国古代艺术》
翟进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顾学文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