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趣话循循传理道 | 第26期解放书单
分享至:
 (2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苏青 2023-04-22 12:51
摘要:用翔实的史料、生动的趣闻、优美的文笔,探讨科学的真谛,发掘科学家丰富的内心世界。

汪品先院士新近出版的科普大作《科坛趣话: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用翔实的史料、生动的趣闻、优美的文笔,探讨科学的真谛,发掘科学家丰富的内心世界,阐述科学与艺术之间关系,展示科学家精神内涵,新意满满、妙语连连。

该书提供了公众认识科学家的新视角。图书开篇即为“科学家的错误”,在汪老看来,“尤其是涉及源头创新的重大科学问题,最初的各种想法多数都是错的”,因此,欲想“深入了解科学家,就要从他们的错误讲起”。书中讲述了科学家犯错误的许多生动有趣的例子。比如,“不但准确预测了彗星周期,而且对月球运动加速等做出了大量发现”的18世纪著名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当时就主张“地球是空心的”;《天演论》原作者赫胥黎,曾误将深海软泥与酒精反应所产生的硫酸钙当成是“原始生物”,据此还以为找到了生命起源的直接证据。关注“科学家的错误”,一方面说明科学研究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纠错、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认识上出现偏差乃至错误在所难免,另一方面也说明攀登科学高峰的艰难困苦、蜿蜒曲折,出现选错方向、走错路的问题也在情理之中。从这样的视角认识科学家,有利于民众理解科学家的失误甚至失败和错误,为创新发展营造宽容、宽厚的文化氛围和理性、求实的科研环境。

该书揭示了科学家成功的新奥秘。在第二章“科学家的争论”里,汪老指出,“科学鼓励怀疑,欢迎挑战,于是科学的历史就成了争论的历史”,由此道出了学术争鸣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就是围绕着“地球与太阳”从“日心说”和“地心说”之争开始的。“可贵的是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可以超越‘主流’,提出事后才会得到证明的不同认识。”因此,成功的科学家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观点,勇于挑战学术权威。“科学争论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有人不跟风、不盲从”,有足够的睿智和勇气,站到真理的这一边。第三章通过分析“科学家的性格”,汪老还揭示了科学家成功的新奥秘:“回顾这些大科学家的生平,有一点是他们成功的共同规律:战略家的眼光。只有看准了方向并且坚定不移,才能取得胜利。”因此,“科学家的成功,不能单靠‘低头拉车’,更要学会‘抬头看路’,才能走上学术突破的创新之路”。

该书给出了作者对科普工作的新见解。汪老认为:“真理本身永远是简单的,然而只有炉火纯青的研究者,才能用简朴而生动的语言解释自己的见解。”第四章“科学家和艺术”不仅阐述了“科学和艺术‘本是同根生’”,都有着共同的源头,而且还以“文艺复兴旗手”达·芬奇、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森等著名科学家为例,给出了有关科普工作的新见解。比如,《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引发了世界各国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促使联合国讨论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开启了全球性的环境保护事业,成为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范例。汪老疾声呼吁“中国太需要具备‘两栖’能力的科学家和作家,在当代科学和传统文化之间架设桥梁”。

该书展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看待生死的新方法。第五章“科学家和视野”从空间维度介绍了各种科学趣闻,指出人类的视域不仅决定了认知的尺度,还决定了处世的胸怀。借助电子显微镜、天文望远镜、深潜器、粒子加速器等现代高新科学仪器,科学家可突破自身认知的局限,仰观宇宙之宏大,俯察生命之繁盛,深探海底之奥秘,深究粒子之精微,不断发现“意料之外”的现象,通过研究、探索得到“情理之中”的解释,从而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第六章“科学家和寿命”解析了人类与时间的关系,指出:相较于空间,人类的认知受时间的限制更为严重,科学发展带来了对寿命理解的进步,揭示出生命现象超出想象的变化幅度。这些高瞻洞察、真知灼见无疑将深刻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作者系中国科技馆原党委书记


《科坛趣话: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
汪品先 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顾学文 题图来源:苏唯制图 图片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