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百看不厌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改编诀窍在哪儿
分享至:
 (2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23-04-02 08:16
摘要:红色戏剧从融合到出圈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何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近日由杨浦区图书馆、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从融合到出圈,红色戏剧的动人之处”主题讲座上,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讲述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淮剧《寒梅》、京剧《换人间》等一系列爆款作品的艺术创作历程、台前幕后故事,解读它们的出圈密码。

首演于2018年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迅速成为现象级作品,屡获大奖。3月15日起,该剧在美琪大戏院开启新一轮演出,并在各地巡演。罗怀臻解析,《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价值观上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三江汇流”现象,一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二是西方现代文明传统,三是中国革命文艺传统——这个传统不是概念化的主旋律和说教,而是超越个体和家族而奋斗的理想主义,“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听《黄河大合唱》你会感动,会被唤起一种莫名的激情,这就是革命文艺传统的审美渗透”。三个传统融合在一起,让《永不消逝的电波》获得了当代性,克服脸谱化、概念化、道德化,更人性、更现代。

《永不消逝的电波》主创中不少并非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为何这部作品能有浓郁的上海味道?罗怀臻说,主创们是带着艺术的眼光来看上海,从上海人习以为常的东西里看到了独特,看到了风情,看到了美感。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比同名电影“更上海、更谍战”,舞剧剧本对电影场景上做了三个必要的改变:一是把情报交接的地方改成了旗袍店,繁华处反而最安全,同时也有利于展示日常生活;二是把男主角的工作场所由家庭式的小杂货铺变成现代都市报馆,身份从杂货铺老板变成报馆职员。报馆是一处工作场所,也是一处人性丛林,随时可能发生危险,谁都是监视者同时也都是被监视者,这是电影里没有的,是需要剧作者提供的戏剧环境;三是把石库门、弄堂打开,开放给现在的观众,这都是让作品“更上海”的要素。

罗怀臻提出,改编一部作品,需要忠实于它的价值观和样式感。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就是要把古代的故事讲给现代人听,把革命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把中国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把现在的故事讲给未来人听。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罗怀臻的讲述中,读者感受到红色文化在新的时代内涵里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