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港澳台 > 文章详情
香港《大公报》推出“上海改革发展实践”专题:绘就高质量发展生动图景
 (11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大公报记者 2023-03-16 06:07
摘要:3月11日至3月14日,香港《大公报》推出“上海改革发展实践”系列专题

【编者按】3月11日至3月14日,香港《大公报》推出“上海改革发展实践”系列专题,分别从浦东引领区发展、科创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及在线新经济发展等领域,介绍上海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具体实践。上观新闻现予以摘编,以飨读者。

上海改革发展实践(一)

15部创新法规 浦东“引领区”密码

浦东开发三十多年来春光无限。

从一片阡陌农田崛起一座现代化新城,浦东三十多年来锐意进取的历程,是一座城市的奋斗史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缩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央赋予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重大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寄望浦东“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浦东开启新的创业征程。着力于通过法规的制度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效能,自2021年9月以来,一年多的时间出台15部地方法规。此背后,是浦东以改革为核心,坚持解放思想,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坚实步伐。其实质,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浓墨绘就高质量发展“路线图”。于此,上海浦东以高质量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施政价值不言而喻。浦东,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也必将因改革而引领,出台15部浦东新区法规所蕴含的“创制性”“变通性”“突破性”有着其独具的启示意义。

当前,香港正处在由治及兴的新起点,正踔厉奋发全力拼经济,浦东“引领区”的作为无疑为香港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文/大公报记者 杨明奇 张帆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30多年前,邓小平在谈到支持浦东开发开放时,这样深情地表示。

从此,如何发挥好“王牌”作用,也成为一代又一代浦东建设者共同面临的课题。近两年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和浦东又共同为“王牌”增添了“法治引领”的重要内涵。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的支持下,上海已经先后制订颁布15部浦东新区法规,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城市治理效能等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引领作用。

独特立法权 浦东焕发新气象

最近这一年多,漫步浦东,触目所及也许还是那些楼,那些路。但深入其中却会有很多新发现。

比如,走进某家小店喝杯咖啡,墙上再也找不到一大堆密密麻麻的证照,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简洁明了的《行业综合许可证》,这是浦东率先探索“一业一证”改革的成果;来到金桥,说不定就会与驾驶座上没有司机的汽车不期而遇,那是浦东开通国内首条中心城区L4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为全国乃至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开展实践性探索;路过张江,一定会发现这里又多了不少国内外医药巨头的研发中心和办公楼……

这些新气象都源于一个强有力的支撑,那就是根据中央支持浦东打造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精神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的独特立法权。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并要求建立完善与支持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在《意见》发布前一个多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已作出《关于授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的决定》。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介绍,一年多来,上海将为浦东引领区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作为重要工作任务,截至目前先后出台15部浦东新区法规,立法主题涵盖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助力自主创新、服务绿色生态、深化城市治理等五大板块。

积极破解制度创新难题

“选题既来自于《引领区意见》明确的改革事项,也体现了浦东‘排头兵’和‘先行者’的战略定位对法治建设的呼声期盼,推动引领区在法治轨道上高质量发展。”阎锐说,15部法规在遵循宪法规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基本原则的框架下,积极破解制度创新难题。其成效和示范作用已经初步显现:立法引领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立法助推产业发展进一步转型升级,立法驱动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立法助力绿色转型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立法助力城市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

对于15部浦东新区法规的出台,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相关人士认为,这是中央赋予上海改革开放极为重要的制度工具,具有巨大的制度优势和制度潜力。首先是‘创制性’,即为国家进行改革和制度试验做探索;其次是‘变通性’,依法变通国家法律法规,打通改革的制度瓶颈;另外还具有‘突破性’,就是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实现重大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

将探索推出更多“促进法”

“不过,这只是一个开端。”阎锐介绍,下一步将更加注重法规的贯彻实施,确保浦东新区法规的制度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效能;更加注重提高立法与改革的协调衔接,加强前瞻性谋划、整体性布局,不断提升制度设计的精准性和及时性。近期还拟围绕标准制度型开放、金融市场发展、数据要素市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起草相关的浦东新区法规。

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长杭迎伟在参与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也专门指出,浦东今年将持续强化法治保障,用足用好中央立法授权,建立完善与支持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探索推出更多的“促进法”。

法治护航|立法保权益 万商云集近悦远来

回顾历史就会发现,“法治是基石”这句港人熟悉的话,同样早已刻入浦东的基因。“正是有了法治保障,浦东才能开启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30年。”浦东开发亲历者、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曾对媒体表示。

周汉民至今记得,1990年陪同时任上海市领导访美,当他们介绍国务院授予上海浦东开发的十项优惠政策时,立刻有人尖锐发问:“你们的十条优惠政策,印在报纸版面上只有巴掌大,如何才能吸引外资、让外资放心?”市领导当场表态:“我们一定会立法,用法律来保障浦东开发开放以及外国投资者的权益。”

回国后,周汉民和同事们马不停蹄地开展研究,不到2个月,9月10日,浦东开发开放的九项法规用中、英、日三种文字向世界公布,“让世界感到浦东开发开放是动了真格、下了真功夫的,这才有浦东今天的万商云集,近悦远来。”

法治引领伴随着浦东发展的每一步。30多年来,数十件与浦东开发开放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法律性决定先后出台,浦东新区实现了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有法律支撑,改革攻坚有法治护航,改革成果有法规固化。“当人们称赞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时候,能够用‘依法办事’来形容,我认为这是很高的褒奖。”周汉民说。

他山之石|在沪港人:以立法引领推动改革创新

上海市政协港区委员、上海香港联会主席张国正,已经在上海工作生活20多年。他现在的办公室就位于浦东金桥。他时刻见证浦东的“成长”,不过令他最为赞叹的,还是无形的进步。“今年2月,浦东又推出了法治保障专项行动,旨在用法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国际法律服务园,这会成为引领区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张国正也非常关注全国人大赋予上海市人大的浦东立法权。令他印象最深的特点就是可以“变通”。他进一步指出,作为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承载区,浦东可以通过这些独特的地方立法权助推上海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他说,此前上海和浦东都出台过一系列配套方案,但涉及法律法规相关事宜比较复杂。如今有了更能“变通”的地方立法权,建议可选择一些比较成熟、紧迫性强的行业领域着手,率先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待时机成熟时,再考虑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设立综合性法规。

“我认为香港很大程度上可以借鉴浦东以立法引领推动改革创新这一做法。”张国正说,尤其可以从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促进自主创新、发展绿色生态以及深化城市治理这些方面入手。

上海改革发展实践(二)

聚力基础研究 沪建全球科创高地

上海正全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各类高水平创新平台不断集聚。通过研究制定“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上海加快培育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而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扶持科创企业,不少科技应用也得以迅速转化落地,在此“智慧城市”中,民众亦尽享便捷舒适的生活。未来,随着沪港交流合作持续推进,沪港科技创新联动料迎来新篇章。

业内人士表示,希望沪港两地强强联手、紧密合作,进一步完善科创生态圈,搭建多元化产业链,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共同为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添砖加瓦。

文/大公报记者 倪梦璟

在上海,虚拟数字人可为顾客办理银行咨询服务,AI交互装置可以成为象棋老师,在一场直播中,AI数字人“小宁”更进行了脱口秀表演,让更多的用户体验到了数字生活的乐趣……以上这些,都是商汤科技带来的智慧应用。作为在港诞生、布局全球的AI企业,商汤科技已在上海建立了办公室,创新成果频出。而诸如商汤一般的科创企业,正不断在上海这座科创“理想之城”崛起。

综合科创水平全国第一

根据上海市科委提供的数据,到2022年底,上海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2万家,支持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累计超过2600家,双创载体孵化服务企业近3万家,累计上市企业近200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2》中,上海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位列全国第一。

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介绍,上海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并初步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同时,上海还先后启动建设了李政道研究所、期智研究院、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一批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的高水平研究机构,并研究制订了“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以加快培育更多“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上海本土的智慧技术,亦持续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来自上海星环科技的“AI利器”Sophon Base数据科学平台及Sophon KG知识图谱平台,就在Gartner奥兰多数据峰会上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使用AI技术对G20国家的能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建言献策。

顶尖科学家社区陆续建成

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香港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的文章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希望沪港紧密合作,不断完善科创生态圈,搭建多元化的产业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香港贸发局华东、华中首席代表吕剑表示,希望香港和上海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强强联手、共同创新,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为国家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科创中心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徐枫表示,上海已建立覆盖各层级的人才培育选拔机制,集聚的外国人才和高端人才数量更均居全国第一,连续12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而随着更多重量级的活动举办,上海更成为不少国际科创人才发展的乐土。

例如上海自2018年起每年举办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目前已成功举办5届。徐枫介绍,面向全球科学家颁发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亦在沪创设,每年评选一次,每个单项奖奖励金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跻身全球奖励金额最高的科技奖之列。

在第五届大会期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所在的国际创新协同区和海智国际研发社区揭牌,到2025年前,顶科社区内将有多个联合实验室建设和全面启动。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也将陆续建成。

为了方便外籍人才在沪工作,截至目前,上海已经推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不见面”审批制度5.0版,截至2022年底,上海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37.8万余份,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7.1万余份、占比约19%。

优势互补|发挥香港优势 对接全球市场

上海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高科处副处长陆瑜表示,目前,临港新片区正全力打造滴水湖AI创新港,充分发挥制度创新、产业生态、场景开放、基础算力和城市配套等优势,努力将其建成上海人工智能发展新高地,国家智能产业集聚地。而在自动驾驶领域,目前临港新片区集聚了上下游企业130多家,基本上实现全产业链的布局。2022年临港新片区汽车产业的产值已经达到2634亿元(人民币)。接下来,临港新片区将进一步建设智慧路网系统,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并重点布局智能终端、元宇宙、AI For science、AI+行业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等领域。

在2022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不仅上海会场展示了众多科技新品,大会香港分会场也邀请顶尖AI科技机构一同展示虚实创新。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发挥香港国际化的区位优势,作为WAIC连通世界的重要桥梁,为创新科技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支持创新科技发展落地。

香港贸发局华东、华中首席代表吕剑表示,科技贸易是科创生态圈的重要一环,希望促进香港与上海的科创成果产业化,“沪港两地在科创领域是很好的伙伴,上海的科技产品及解决方案可以利用香港平台对接全球市场,两地也可以共同创新,共同服务全球市场。”

惠及大众|智慧应用落沪 加速转化落地

愈加开放包容的科创环境,也令本地化科技应用迅速转化落地,市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度随之提升。“我办公用的文件被家里的小朋友画上了涂鸦,正好看到有App新上线了智能擦除功能,简单操作就去除了不需要的涂鸦部分。”上海市民吴女士口中的“智能擦除”,正是上海本土企业合合信息研发推出的基于神经网络的图像修复(inpainting)技术;位于上海长宁区的“AI食堂”,菜品皆由后厨的智能机械臂烹饪完成。同时,由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研发的智能回转台,还可以实现实时补餐,为食客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

在上海,多个科创试验区、创新港建成投用,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打造出不同的科创特色园区。例如位于闵行区的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是面积最大、可盘活土地最多、可打造应用场景最全的“三最”园区。目前该试验区已集聚企业2000余家,其中AI代表性企业超100家,世界500强企业24家,冀打造成为上海市南部科创中心及智能制造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引擎。落地在该试验区的节卡机器人,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其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是丰田等多个全球工业巨头产业链的协作机器人供应商,一些创新研发项目还入驻了新商业消费场景,将高科技机械手臂变身智能服务员。

开拓市场|进博会大舞台 港资商机处处

香港贸发局华东、华中首席代表吕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去年的进博会期间,香港贸发局设立了香港食品馆和香港服务业馆,其中就有不少香港科创企业参与,广受欢迎,“我们也以进博会为平台积极推动香港科创企业落地上海。”

据了解,2022年,有逾200家香港企业参展进博会。其中香港贸发局连续五年在会场设立香港服务业展区和香港产品展区,47家港企在两个展区展示食品、专业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基建及建筑、授权、资讯及通讯科技、创新科技、设计、品牌和市场推广等商品和服务。其中,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和投资推广署在香港服务业展区的展位重点宣传香港优势、在‘十四五’规划下的发展机遇,以及回归25年来取得的成就。

吕剑表示,今年包括上海的G60科创走廊,还有沪港大数据产业会在香港国际创科展上有集中展示;香港贸易发展局、上海市香港商会,以及内地的相关香港团体还将在上海联合举办支持内地港商创新发展主题活动,冀帮助内地香港企业更好地开拓内地市场,通过科技应用、数字化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发掘商机,提升核心竞争力。

上海改革发展实践(三)

沪五大新城 “长三角一体化”引擎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新时代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举措,是中央赋予长三角的重大历史使命,长三角三省一市深感责无旁贷。

长江被喻为是一条“龙”,上海被比作“龙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龙头”的上海以开放创新之姿,以“五个新城”建设为抓手,破解城市发展空间局限之困局,开创服务长三角一体化之新局,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之大局。

关键一招,别开生面,上海“五个新城”建设塑造出上海未来之城美好图景。

立足香港,关注上海之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而集思广益致力于大湾区建设,亦有参照之价值意义。

文/大公报记者 杨明奇 夏微

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2021年1月,“五个新城”被首次写入上海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上海明确将以五个新城建设为发力点,优化市域空间格局。

“五个新城”建设热潮扑面而来的背后,是上海因应新发展格局作出的战略部署:2021年3月,一系列实施意见和方案密集发布,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将新城建设成为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区和上海服务辐射长三角的战略支撑点。

“独立”“综合”“节点”,可以看出,未来的新城将自成一体,不是郊区新城,不是城市副中心,也不是卫星城,应该分别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形成经济发展新高地

“五个新城”引发热议的同时,也折射出上海发展的现实“困窘”。上海市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汪胜洋坦言,长期以来,上海郊区的潜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发挥,郊区的发展落后于江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分析,上海当前面临着发展空间的局限,上海提出建设“五大新城”“五型经济”(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就是要形成对于人口、土地和产业发展空间的突破,在创新、总部、数字经济等领域进一步形成经济发展的高地。

“核心功能过度集聚、中心区域高强度高密度开发,外围地区发展不足依然是上海面临的发展困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张尚武表示,“五大新城”建设将破解上海郊区发展活力不足的难题,进一步优化市域空间结构。当前国家提出要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同时反对“一城独大”的发展模式,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由此来看,“五个新城”的建设正是上海承担国家战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

链接长三角 推动一体化

“五个新城”建设的背后,是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推进。2018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是中央要求,也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使命所在。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明确,将位于重要区域廊道上、发展基础较好的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5个新城,培育成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五个新城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服务长三角一体化。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布局中,五个新城“节点”位置凸显。“摊开地图不难发现,五大新城犹如一条丝带,将上海与长三角周边地区连接起来,是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前沿阵地。”张尚武形象解读,上海不仅是一个超大城市,还是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因此五个新城的建设除了优化市域空间结构,还承担着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重大使命。

基于区位因素 发掘各自潜力

“以奉贤新城为例,它面向的是整个杭州湾,而这里对上海来说是颇具潜力的地带,但一直没有被很好地发掘。”张尚武称,虽然“五大新城”区位上各自承担了不同的链接作用,但功能各有不同,“坐拥临港新片区的南汇新城就是对外开放的载体。”

张尚武详解,松江新城在整个长三角战略里比较强调科创走廊,面向太湖且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青浦则注重绿色生态;而嘉昆太地区制造业的高衔接度让嘉定在区域合作上颇具优势。纵观“五大新城”的规划,正是围绕长三角一体化的探索方向,描绘了一幅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发展蓝图。

长三角九地市 共建G60科创走廊

在上海松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堪称“长三角一体化样板间”。2018年夏天,来自上海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九地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的28名青年精英,汇聚到了一间办公室里,开启面对面的办公模式,九地市合作大幕就此拉开。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张尚武看来,起源于松江,联动九地市的G60科创走廊宛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区域协同带来的巨大发展动力也已初步彰显。

“自九城共建以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深化分工合作、强化协同创新、凝聚各方合力,高质量产业集群加速形成,科技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据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宣传组组长李丽介绍,截至2022年底,九城市GDP总量占全国比重从1/16上升至1/15,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比重从1/15上升至1/12,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比重从1/12上升至1/8,进出口总额接近全国1/8。

助推区域发展 港北都可借鉴

在上海大力推进“五大新城”建设、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同时,香港也正谋划着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这两个策略增长区,以期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同为拓展城市市域空间与功能,在张尚武看来,香港北部都会区等或同上海“五个新城”一样,成为城市新发展阶段的突破口,亦是助推区域融合的战略要地。

对此,上海市政协港区委员、上海香港联会会长、湾区资本有限公司主席陈浩华也深有感触。“说起香港融入大湾区发展最大的困难,还是制度的差异化,但这方面以深圳前海为例,已经有所尝试,香港北部都会区也可在一些领域先行先试,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有借鉴之处。”

在陈浩华看来,可以尝试从顶层设计入手,在区内成立跨区域政府管理和协调制度及相关常设机构,“重点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服务业、金融等难点痛点进行制度创新,试行跨境政策。”

上海市香港商会会长,800飞翱控股集团主席及行政总裁黄有权表示,上海在新城规划和建设中着力打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和舒适空间,这与香港在打造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时追求的“宜居、宜业、宜游”目标比较接近。“从上海的新城规划建设来看,香港在打造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时亦应将相应配套文化娱乐设施考虑周全,好好投资基建设施包括公共运输系统。”

上海改革发展实践(四)

沪在线新经济 百花齐放拉动增长

谈起在线新经济,上海总会让人跷起大拇指,这里诞生出众多耳熟能详的在线新经济企业,拼多多、叮咚买菜、哔哩哔哩、小红书等。上海能够打响在线新经济品牌,是在政策、制度及营商环境共同作用下的水到渠成。自上海在全国率先发布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以来,如今已是产业百花齐放,细分领域优势显著,头雁企业捷报频传,为经济增速贡献力量。如今,这些从上海走出的在线新经济平台也成为香港用户津津乐道的聚焦之处,冀香港也能借鉴上海样本,发展香港本土创新经济。同时,上海不少在线新经济公司也在重塑香港资本市场,赴港集资者众。

文/大公报记者 孔雯琼

打开“港仔阿龙”的笔记,他用短视频带内地粉丝见识了一家在香港的市井大排档,“吃大排档一定要在街边吃,闻着锅气才有感觉,通菜煲、椒盐鲜鱿、黑椒猪手都好够味。”视频底下一片评论声,“好想去香港吃大牌档”“今年一定要和朋友去香港。”凭着一己之力,就成功吸引内地用户对香港的向往。

阿龙是小红书上的一名探店博主,在香港土生土长,尽管长期生活在香港,但他在内地却有着好几万的粉丝。像阿龙这样的港人博主,小红书上还有很多,比如香港太太张芷瑷、香港中环LV柜姐kylia等。通过内容分享连接彼此,这就是在线新经济平台的魅力之处。从上海走出来的在线新经济平台,还有许许多多,覆盖衣食住行娱育等多个行业。

各企业齐头奋进 蓬勃发展

上海涌现出大量在线新经济企业,不仅创新了业态,也给经济带来增长点。近日,上海市经信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2022年全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14237.9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8.7%。2022年前三季度,上海在线新经济头雁企业加速发展,带动全上海信息服务业营收增长7%,40家在线新经济重点企业平均增速超过20%。

上述这些亮眼的成绩单,仅仅是在三年间完成的。2020年4月,在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的推动下,上海发布了《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一石激起千重浪,在线新经济被打上聚光灯,很多企业都在各自领域使出看家本领,小红书召集大批网红去商场探店,轮番为消费者“种草”带动线下消费;哔哩哔哩在当年推出《后浪》《入海》等原创视频,成为火遍全网的现象级作品;喜马拉雅在当年亦推出了首个由用户投票决定角色生死的互动有声剧。各企业齐头奋进,一片蓬勃发展的势头,勾勒出一个线上与线下日益融合、数字化特征更加凸显的全新经济场景。此后,李强还主持召开在线新经济发展座谈会,对企业提出了要牢牢把握政策导向、行业趋势、城市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壮大的要求。

重塑香港资本市场

“上海在线新经济目前已经是产业百花齐放。”上海市经信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相关负责人强调说,“特别是细分领域优势显著,很多行业占据全国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仔细盘点不难发现,上海多家在线新经济企业分布在各个行业,并能串联起人们一天的生活。比如,早上起来用“饿了么”点一份外卖,出门赶路用哈罗出行,中午休息时分看看小红书了解流行趋势,然后打开拼多多购物,回家路上用叮咚买菜,晚上看着哔哩哔哩来放松一下或打着米哈游的游戏,一天的收尾还得听着喜马拉雅的说书入眠。

在上海的培植下,在线新经济逐渐有了磁场效应,牢牢吸引越来越多企业落户、用户驻足,特别是很多平台已经渗透到香港市场并且深受港人的喜爱。现在香港的保险业、美容院、车行、地产商都会在小红书、哔哩哔哩上面发内容,甚至要求员工在上面开设账户。

有港人告诉大公报记者,“在上海的时候,天天会用饿了么叫外卖,用盒马买菜,但回到香港没有这样便利的平台。”他直言在上海被很多创新业态震撼到,认为香港可以借鉴。同时,上海不少在线新经济公司也在重塑香港资本市场,公开资料显示,不少在线新经济公司都喜欢赴港集资,如微盟、阅文集团等总部在上海的一批公司均选择赴港上市。另有数据显示,来自内地在线新经济领域的公司,正成为香港上市公司的重要来源。

新老齐发力 经济V反弹“功臣”

去年,上海全年经济走出了一个“V”字,尽管二季度受疫情影响经济一度出现下滑,但之后强力反弹且全年GDP稳居全国城市榜首,在此过程中,在线新经济功不可没,为拉升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线新经济对支撑上海经济反弹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上海市经信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相关负责人告诉大公报记者,“2022年全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为3788.56亿元,同比增长6.2%,是第三产业中增速最快的行业,带动全市GDP增长0.5个百分点。”

从细分领域看,互联网平台企业引领产业增长。拼多多2022年预计营收破千亿元,税收翻番。互联网游戏逆市增长,2022年上海网络游戏营业收入1281.37亿元,增长10.2%,米哈游、波克等重点企业增速超过30%,占全国比重从三分之一提升至近50%。

除了贡献GDP,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线新经济还带动了一批老产业鸟枪换炮、焕新腾飞。在钢铁、工业品等老牌传统产业领域,依托在线新经济平台发展出一批特色生产性服务平台,如找钢网、西域供应链等企业。另外促使金融信息服务业蓬勃发展,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成长了一批优秀的金融科技企业。

又快又好用,买菜软件成交破百亿

上海在线新经济发展态势喜人,从“又快又好”变成“又好又快”,一个好字当前,证明企业进入以质取胜新阶段。

叮咚买菜CSO俞乐在2月13日晚电话会议上提到,2022年,叮咚买菜在上海的GMV(网站成交金额)为120多亿元,“也就是说,在整个食品消费领域,叮咚在上海的交易额渗透率已达到5%左右。”同样是上海本土在线新经济的代表企业小红书,其首席运营官柯南近日透露,小红书目前的日均搜索查询量接近3亿次,月活创作者超2000万,日均发布笔记量超300万。

据上海市经信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提供数据显示,上海在线新经济企业在全国范围数量和规模都数一数二,其中重点企业数量约为50家,2021年上海市互联网综合实力前50家企业的互联网业务收入达5923.6亿元,同比增长25.7%;营业利润总额达359.6亿元,同比增长7.8%,企业平均营业利润率达5.8%。

另外,在线新经济因为涉及很多全新领域,难免摸着石头过河,上海监管模式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新业态发展留足空间。同时上海定期走访企业和召开相关座谈会,发掘重点行业瓶颈问题。

转型数字化城市 新产业林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数字经济成为一个热词,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及了“数字经济”。实际上,上海早已吹响了数字经济动员的号角,上海这座老牌都市,目前正在数字经济里蹚出一条新的大道。

人们可以出门不带钱包,一个二维码搞定衣食住行;看病就医,亦提前可在平台上挂号预约;甚至去博物馆观展,也能在AR和VR的加持下得到沉浸式的感官体验。数字化带来的巨变,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

早在三年前,上海就提出要建设数字经济,明确要在12个重点领域,聚焦“100+”应用场景,开启以数字力引领经济发展。2022年,上海加强数字经济总体谋划,去年7月发布《上海市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围绕数字新产业、数据新要素、数字新基建、智能新终端等重点领域,着力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如今城市数字化最明显的发力点体现到在线新经济方面,诸如张江科学城、长阳创谷、虹桥之源等为代表的在线新经济产业园,这些数字高地一个个在上海各区多点开花、逐次递增。三年间,上海在线新经济聚焦效应凸显,数十家在线新经济领军企业齐聚在此。

栏目主编:洪俊杰 文字编辑:洪俊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