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作为女性,走好家庭与工作的平衡木为什么这么难
分享至:
 (3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瑞秋·康奈利 克里斯汀·戈德西 2023-03-08 13:31
摘要:“人们依旧期望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教授不是主要负责照顾孩子的那个人”

年轻女性经常会感到自己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是要家庭生活还是要学术职业?然而,现在的学术界已经有许多女性成功地把两者结合到了一起,并行不悖。问题在于很少有人听到她们发声,她们太忙了,没有时间写下自己的经历,给人们提供建议和指导。

《妈妈教授:在学术界实现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以下简称《妈妈教授》)的写作恰逢其时。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也是我们阅读这本书的好时机。作者们希望勾勒出从博士阶段到毕业前求职,进入终身教职轨道,申请终身教职,直到成为一个教授的完整历程,告诉读者如何不让母亲身份与学术工作相冲突,如何做一名成功的“妈妈教授”。“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解释如何能做到这一点,而是如何顺利地做到,不必癫狂,不怀内疚,也不屈就。”本文摘自《妈妈教授》。

「面临着“难熬的十年”」

看到每年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博士学位,就知道《妈妈教授》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越来越多的女性正在成为教授。但是,她们能同时拥有终身教职和家庭生活吗?

尽管有研究表明早育会导致获得终身教职的概率和论文发表概率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科学界有一半的女性、人文社科38%的女性在获得终身教职时已经有了孩子。许多年轻学者对于何时组建家庭、何时生育以及是否会影响其实现职业成功感到焦虑困惑,很多人不可避免地推迟生育,直到她们到了如果再不生育就可能无法生育的年龄,或者到了被迫使用花费高昂、耗损体力的医疗干预措施的地步。

与男性同行不同,学术界女性面临着经济学家西尔维娅·安·休利特所说的“难熬的十年”:从博士、博士后到进入终身教职轨道,女性往往会失去生命中最适合生育的十三四年,因为她们忙于研究、教学和发表文章。那些决定不推迟生育的人,面临各种似乎无法克服的困难,在学界常常受到公然的歧视。对于那些声称已经厌倦了“内卷”的女性来说,找到一份非学术性的工作或完全退出劳动力市场似乎是一条更好的道路。但我们想鼓励年轻女性,无论面临的挑战有多大,都不要轻易屈服于这些压力。只要稍做计划,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关信息,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就有可能做到两者兼顾。

「夹在事业与家庭当中」

学术界有一类女性,才华横溢、工作高效、著述丰硕,因对增进人类集体知识的贡献而广受赞誉。她来往于世界各地,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征服学界听众,研究履历可能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那样长。她可能是各大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各个高校出版社都期待出版她的下一本著作。她可能是学术界的超级巨星,位居智识高地,很少屈尊与她指导的研究生或知名度偏低的同事等“凡夫俗子”往来。虽然与一些杰出的男性同仁有许多共同点,但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她们通常没有子女。

不论是刻意为之,还是休利特所称的“不知不觉走到了失去生育选择的地步”(职业女性推迟生育,直到无法孕育),这些学术超级巨星往往把“丁克”(即无子女状态)视为实现职业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尽管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女性进入学术界的比例稳步增加,但美国学术界本质上仍由根深蒂固的男性主义文化主导;人们依旧期望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教授不是主要负责照顾孩子的那个人。

造成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象牙塔里还需要一个支持你的伴侣。学术就业市场的不可预测性意味着年轻博士们必须做好准备,愿意在任何地方开启职业生涯,他们的伴侣也必须做好准备,愿意跟随他们。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做出牺牲、选择支持的伴侣是女性,有了孩子后,除了支持其伴侣的学术生活,女性还要全身心投入抚育孩子的工作。这些女性是无所不能的超级妈妈,她们参加所有的家委会、组织学校的募捐活动,参加所有的足球比赛和乐队音乐会。虽然如今越来越多的男性也参与育儿中,但依旧有很多男性的伴侣主动选择或被迫留在家中,精英化程度更高的机构尤为如此。负责养家糊口的教授们大多不必担心来不及赶到日托所接孩子,不必担心孩子生病在家不能上学时该怎么办。关键的截止日期临近时,他可以奋力工作到深夜,也可以在周末继续专心写作而不必考虑照顾孩子,因为他知道孩子们有一位慈爱、无私、全身心付出的妈妈。

这时就出现了一种夹在当中的可怜生物——学术妈妈。她们小心翼翼地试图在学术事业和家庭生活之间取得平衡,担心自己永远不会像那些选择“丁克”的女同事一样,成为闪耀的学术巨星,也无法像那些男同事的伴侣一样,成为一个“好”母亲。她担心自己注定只能是一个平庸的学者和一个平庸的母亲,永远无法全身心地投入这两个角色中,她只能不断尝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至于让一种角色影响到另一种角色。现在这类女性的数量相当可观。教授妈妈们的挫败感可能相当强烈。许多女性开始谈论她们面临的挑战,主张改变这样的体制,使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不再是一种渺茫的幻想。

「“不值得走上这条道路?”」

于是,关于女性职场的书慢慢开始出现。不久前出版的一本书《妈妈,博士》以及“走进高等教育”网站的博客内容准确地反映了这种日益强烈的挫败感。《妈妈,博士》的编辑收集了学术界众多女性的亲身经历反馈,讲述了她们在取得终身教职前后的各种经历。我们都很高兴看到有这样一部专门关注学术界母亲困境的著作。《妈妈,博士》是必要的第一步,但这本书的有些论调让我们深感不适。

虽然编辑们试图表达不同女性的各种观点,但这本书的主角似乎是那些决定退出学术界、带着博士学位从事其他工作从而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的女性。书中的一章叫作“从学术研究的创伤中恢复”,将学术生活予以病态化的描写,大加赞美那些勇于放弃激烈竞争的女性。最近的另一本文集《母职,实验室里的大象:女科学家们发声》同样向年轻学者传递了大量的负面信息,详细介绍了生儿育女与成为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者几乎不可兼得。这些书的忠实读者不禁会产生这样的印象:一个普通女性想要成为“教授妈妈”太困难了。虽然这两本书的编辑可能希望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呼吁尊重不同女性做出的各种选择,但他们描绘的女性学者经历只会起反作用——可能让很多女性在尝试成功实现目标之前就被吓跑了。

我们担心这些信息会影响到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和助理教授。对于尚未完全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女性来说,这些书传递出的大致信息是,同时做一个母亲和一名教授是如此艰难,不值得走上这条道路。这些书建议年轻女性,她们的博士学位还有其他用途,会让她们的生活更轻松。毕竟,看看这些待在家里陪着孩子的“聪明”女性,她们没有学术发表的巨大压力,也不会因学术发表的不可预测性而产生挫败感。学术就业市场正在萎缩,获得终身教职的标准正在提高,对教师工作时间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哪个头脑正常的人会想成为一名教授,尤其是这意味着可能要放弃组建家庭、生儿育女?

事实是,许多成功的教授妈妈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书写她们的经历,所以没有人听到她们的声音。那些选择离开学术界的女性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不必只瞄准申请终身教职和获得晋升所需要的同行评议期刊,而可以在其他地方发表文章,出版著作。因此,不足为奇的是,我们更多地听到了那些为自己的学位找到了其他用途的女性的观点。好在我们终于也挤出了时间。我们认为,必须要说出并代表那些已经成功实现了家庭与事业平衡的女性们的经验。

《妈妈教授》的出发点很明确:我们决定为那些想在学术界获得教职并组建家庭的女性写一本指南,而不仅仅停留在告诉研究生们获得博士学位后,人生有多种选择。我们不会回避女性学者将面临的挑战,但我们要传递的总体信息是积极正面的。是的,这可以做到。而且,绝对值得这么做。不,也不是完全没有痛苦。但是,很少有职业道路像学术工作那样受人尊敬、令人满足。我们不会虚伪地告诉你,兼顾学业和家庭很简单,但我们相信,这也不像许多年轻女性所认为的那般艰难。我们不仅要祝贺继续“选择加入学界”的女性,还要为她们提供各种具体策略,帮助博士研究生、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甚至已经得到终身教职的妈妈们在满足学术要求和照顾家庭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妈妈教授:在学术界实现工作与家庭的平衡》
[美]瑞秋·康奈利 [美]克里斯汀·戈德西 著
李明倩 宋丽珏 译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王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