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雷锋的快乐是德性的丰润
分享至:
 (12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姜朝晖 2023-03-02 06:31
摘要:雷锋阳光、健康、快乐的根本是德行的修炼,是德性的丰润。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是快乐的,他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助人为乐是他的日常;他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他阳光、健康、快乐、助人的根本是德行的修炼,是德性的丰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德性的丰润源自于内心的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倡导一种榜样人格作为人们在道德上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有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这样说,它直接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榜样的形成体现了主体的自我选择、自愿自律的价值取向。

榜样作为道德人格其规定性是客观的,而且榜样人格形成离不开主体的能动选择等主体精神特征,如价值认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榜样作为理想人格,静态地看,一方面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存在,这是其客观方面,另一方面又体现具体个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判断能力乃至隐蔽的个人心理等多层次的个体精神特征。榜样体现了一个社会的道德理想,是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它不像道德原则那样具有普遍性,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而言,它是完善自身道德的目标和追求。榜样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优先阶段,具有先进性和超越性,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学习、模仿的对象。榜样赋予了一切人间最美好的德性和行为,赋予了社会文化的积极含义。

雷锋这样一个影响着几代人的好榜样,他的道德实践从来不来自客观的强制,而是他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理解。学习雷锋,就是要把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就是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德行的丰润外化于日常的善举

雷锋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有的是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凡人善举,正是这种凡人善举使我们感受到可亲、可信、可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积善成德,即积小善为大德的意思。“善”,指善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只有积土成山,风雨才能兴起;只有积水成渊,蛟龙才能生长;只有积善成德,人才能自得神明,具备圣心。

犹太作家维塞尔曾说:“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而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而是冷漠。”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人们所珍视的崇高的道德价值正遭受着严峻挑战。“道德底线”似乎成了社会转型期的一根救命稻草,在各行业和各领域被频繁使用。在很多使用者看来,道德底线是指在社会高度分工背景下,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最低限度要求和最后防线。在这个时候,我们尤其需要“凡人善举”。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倡导社会的正能量,而这些“举手之劳”恰恰是对不良现象的最好回应,也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比如“南通精神文明现象”,一个中等城市,20多年里涌现了400个文明先进典型:有扶贫济困不留名的“莫文隋”,有数十万“江海志愿者”,有10多年来一诺千金的“无红包医院”,有137名乡村邮递员“织”就的“爱心邮路”……人们将这样一种蔚为壮观的现代人文景观称之为精神文明“南通现象”。每一件事情都带动了身边的一群人,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南通现象”在全国奠定了崇尚文明和友爱互助的基调,大家都献出一点爱心就能汇聚成爱的海洋。“凡人善举”,平凡的人做的小小善事,积土成山,那么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社会精神文明状况就会大大不同。弘扬凡人善举,传递道德力量。我们身边不缺少这样的道德典型,他们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助人为乐、孝老爱亲、文明执法等凡人善举给我们注入了道德的新活力,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正能量。凡人善举中既有奋不顾身、勇斗歹徒的平民英雄,也有数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照顾家人的好媳妇;既有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干部职工,也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热心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体现了人的诚信、善良、负责、宽容和大度,这既是强大而宝贵的推动社会和谐的基本力量,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可以做的举手之劳。

我们要大力弘扬这些凡人善举,引导人们学习好人、争当好人,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新风尚。道德楷模的感人事迹在平凡中体现价值、在平常中体现境界、在平淡中体现真情,为全社会营造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德性的丰润成就于修身的坚持

雷锋在卡车上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照片里,雷锋式的微笑、专注的神情,无不传递着他在学习中获得的感悟和喜悦。学深悟透,躬行实践,知行合一,应该是雷锋短暂的一生始终坚持的修身之法。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让自己头脑清醒,明辨是非。然后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家庭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一个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人,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修齐治平一直以来是中国人特有的自我修养之道,充满着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其中知行合一是最重要的修身之法。“知”,知识、见解,延伸出判断、选择等意义;“行”,行为、行动,延伸出实践、付诸实现等意义。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知”一直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而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就是“行”的结果。“知”与“行”究其本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从价值示范到价值实践的过程中,知,主要指对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和内化。而“行”则指人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等的践履。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在提高“知”的同时,我们应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身养德,慎思于内,方能笃行于外。一个人要处身立世,要想有所成就,要想走向成功,就需要以德立身,以德立业,洁身自好,好自为之。有德,是修养,是文明,是进步;无德,是无信,是卑鄙,是自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人的成长必先修其“德”。

崇高的修养是一个人的追求,行为是一个人修养的外在显示。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一个人如果没有把追求崇高的修养作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德标准,那么,他的外在行为永远也无法达到社会价值标准。把崇高的修养化作内心的精神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铭记于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践行于生活,践行于日常小事,让追求崇高成为一种习惯。(作者为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院长,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