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首任复旦党委书记,曾是一名杰出的红色间谍
分享至:
 (5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读史老张 2023-03-02 07:31
摘要:“九一八事变”让他从文学青年变成职业革命家,为中共获取重要情报。他就是首任复旦党委书记李正文。

1949年6月20日,复旦大学锣鼓喧天,红旗招展。老校门门楼上,悬挂着“庆祝接管”“欢迎军管会来领导我们”的横幅。一大早,一千多名师生员工站在校门两侧,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复旦实行接管。

上午9点35分,一辆小汽车停在校门前。车上走下几位身穿解放军军装的干部,其中一位中等个子、手提皮包的中年人,就是军管会军事代表李正文。

复旦师生们不会想到,这位军事代表曾是出生入死的中共隐蔽战线工作者……

从文学青年到职业革命家

李正文(1908-2002),山东潍县人。幼年随父亲逃荒去东北,曾在四平、沈阳一带居住。1927年秋,李正文在沈阳东北大学附属高中就读。那时,他是一个文学青年,曾与同班同学郭维城等组织读书会和冰花社,独自编辑、出版了《冰花》周刊,在社会上颇有影响。

由于公开宣传普罗文学(即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冰花》很快引起了中共满洲省委的注意。不久,地下党员王立功、杨一辰前来与李正文、郭维城联系,希望参与编辑《冰花》。从此,《冰花》成为地下党领导下的刊物,不少稿件由中共满洲省委亲自组稿,借此传播马克思主义。例如,它曾刊登过一首长篇白话诗《笑问》,用向苍天提问“为什么”的笔法,批判旧的阶级社会,歌颂共产主义理想社会。

李正文入读东北大学后,主编《现实月刊》,继续宣传左翼文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他被迫流亡北平,到清华大学借读,同时加入了“左联”北方部。后来,他又从“左联”转到“社联”(社会科学家联盟)北平分盟工作,任“社联”执委兼研究部长。


1931年9月19日,日军占领下的沈阳车站

在“社联”期间,李正文仍为“左联”刊物供稿。由于日语能力出众,在当年的《文学杂志》和《文艺月报》上,几乎每一期都刊有他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杂志上翻译的文章。李正文还常常在“文总”(文化总同盟)的机关刊物《北方文化》上发表文章。据他回忆:“本来我的文章用的是‘李政’(笔名),这与‘立正’谐音。因为同一本杂志上发表一个人两篇文章不合适,就把我的名字改为‘邵茜’,以便与‘稍息’谐音。”(李正文《关于北平社联的一些活动》)

1933年10月,经北平“社联”党团书记宋劭文介绍,李正文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

被诬为“日本间谍”

1933年下半年开始,白色恐怖日趋严重,北平“社联”“左联”活动陷于瘫痪。不久,一位在共产国际情报部门工作的朋友问李正文:“是否愿意去苏联?”他当即表示:“愿意。”朋友又问:“准备做什么?”他答:“学习马列主义理论。”1934年11月,李正文乘上去苏联的轮船,辗转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并在伯力停留了约一个月,于1935年1月抵达莫斯科。

在莫斯科,李正文被送到郊区的赫姆基无线电学校,这是一所培训情报人员的秘密学校。他原本是想来学习马列理论的,对于学习情报技术毫无思想准备。经反复交涉,校方同意为李正文专门开设列宁主义课程,同时也要他学习其他课程,包括识别日本军兵种、熟悉武器性能等知识。

1936年,李正文结业后,转到莫斯科郊外的马拉霍夫卡,住在一幢专门接待外国共产党人的国际招待所,等待分配工作。先后来到这家招待所的中国人,共有六人(四男二女)。为了保密,他们相互都用俄文名字称呼。李正文的俄文名字是瓦夏。另有一位名叫吴先清的女同志,取名罗莎,她是来自上海的中共党员。

1937年夏季的一天,吴先清忽然告诉李正文,与她同住的一个叫索妮的女同志经常偷偷地写诬告信,指控他们几个人是反革命。“吴还说,她今天乘索妮不在,找到了一批诬告信原稿,叫我快看。我看后大吃一惊……”(李正文《我的前半生》)诬告信指控李正文的部分是:“①说李在十月革命庆祝酒会上不吃酒,对苏联建成不拥护。②说李对照日文看俄文,是不相信马列主义。③李有不少钱,因他节约,说他有问题。④懂日文是一条重要嫌疑。”(《陈修良工作笔记·李正文同志的反映,1956.11.18.》)信中还称:“瓦夏懂日文,他的母亲是日本人。他长得也像日本人,肯定是日本特务。”(张惠卿《李正文在苏联》)李正文完全没想到,世上竟有这样不择手段来陷害别人的人,自己精通日语,竟成了罪名。他和吴先清非常气愤,当天就和索妮大吵了一架。

然而,厄运还是降临了。11月27日,李正文和另几个中国同志被苏联内务部逮捕。审讯中,审讯者逼他承认是“日本间谍”。李正文再三申辩称,当年东北学校都教日语,他的日语是在四平和沈阳的学校里学的,他母亲则是一个大字不识的中国劳动妇女,但对方毫不理会。1938年5月,李正文等人被送往北极圈的齐必由劳改营服役,受尽了折磨。

在劳改营,李正文始终不甘心,他接连不断地给斯大林写信,要求重新审查。终于,他的申诉信起了作用。1939年9月,有关部门正式向他宣布:“撤销原判,平反释放。”

对日情报屡建奇功

1940年,李正文获释后回国。经过长途跋涉,他于1941年1月抵达重庆。他拿着证明材料去八路军办事处,要求与党组织接上关系。周恩来副主席的秘书徐冰告诉他:“你就到共产国际工作吧!”于是,他就被派往共产国际东方部,协助地下工作者阎宝航开展工作。

1941年6月中旬,阎宝航从国民党要员那里获悉,纳粹德国将于6月20日之后的几天内进攻苏联。他将这一情报亲手交给李正文,要他立刻向周恩来报告,同时转告苏联驻华大使馆。6月22日,纳粹德国果然向苏联发起了进攻。由于事先得到情报,使苏联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李正文说:“这件事,阎宝航对共产国际特别是对苏联立了大功。”(李正文《我所敬重的阎宝航同志》)1995年11月,俄罗斯政府将“伟大卫国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奖章特别授予阎宝航、阎明诗(阎宝航女儿)和李正文,以表彰他们对于苏联卫国战争的突出贡献。

1941年7月,共产国际东方部派李正文到上海,从事对日情报工作。8月,李正文与共产国际对日情报组织负责人尼克莱·伊凡诺维奇接上关系。尼克莱要求他,利用自己通晓英、日、俄三国语言的优势,尽快在上海找到掩护职业。于是,他先后到租界工部局及日伪控制下的申报馆任职,并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担任日文教员。

不久,李正文通过好友裘维琳,发现了一个日伪重量级人物稽显庭。此人是汪伪高官的舅兄,任南京日汪大头目协调会议秘书科长。每次会议,都由他记录整理。李正文即让裘维琳说服稽显庭,让他提供情报。稽显庭贪财,同意以情报换取金条。就这样,李正文每周往返于沪宁之间,获得了大量的日伪情报。这些情报,主要由李正文物色的地下交通员陈蕙瑛带回,一份交尼克莱,另一份转交新四军。1942年夏天,李正文与陈蕙瑛结为夫妇。


1942年,李正文与陈蕙瑛在上海

1943年上半年,在申报馆同事萧百新的介绍下,李正文结识了汪伪政府参军长唐蟒,即与之热络交往。有一次,唐蟒透露,重庆有个高官的姨太太,最近不断来往于重庆和上海、南京之间,同日伪头目接触频繁。李正文立刻想到,前不久,在华懋饭店举办的一次有陈公博夫妇参加的舞会上,出现过重庆政府要员孙科的“二夫人”蓝妮的身影。他由此判断,蓝妮来沪一定与日蒋勾结的外界传闻有关,他马上将这一情况向尼克莱报告。“尼克莱十分重视,立即密报莫斯科。中共中央得知这一情况后,对蒋日伪合流阴谋给予了公开揭露,苏联政府也正式通过外交途径向蒋介石提出蓝妮有通敌嫌疑。事件曝光,舆论大哗,蒋介石政府急忙撤销了对日妥协的试探和接触。”(李海丘《青史英豪 谍战传奇——父亲李正文的抗战故事》)

“段公馆”内外的策反

1945年3月,李正文派陈蕙瑛到解放区,请求退出苏联情报组织,将自己的组织关系转回中共。中共华中局城工部部长刘长胜接待了陈蕙瑛,答应派人着手处理。8月,日本投降。中共上海局负责人张执一向李正文正式宣布,接受他回归中共。

根据张执一指示,李正文参与领导了上海的爱国民主运动。他利用大学教授身份,加入了上海各大学教授民主联谊会(简称“大教联”),并成为“大教联”的领导骨干。他还在《展望》杂志担任编委,《展望》由陈仁炳负责登记,王元化主持编务,名义上由民盟主办,实际上各重要栏目均由中共地下党员负责。1948年起,中共上海局成立策反委员会,张执一任书记,李正文是三位委员之一(另两位是王锡珍、田云樵),分工动员国民党军官起义。

李正文联系的一位国民党重要人物,是军务局第四科少将科长段伯宇。段伯宇是1938年入党的共产党员,因失去组织联系,便报考了陆军大学。他的许多同学毕业后,都在国民党党政要害部门任职。这些人中,有国防部预备干部局代理局长贾亦斌、伞兵第三团上校团长刘农畯、九十六军参谋长宋健人、重型工兵第四团上校团长王海峤和江苏省保安总队总队长齐国榰等。他们同情共产党,对国民党的腐败深恶痛绝,段伯宇将他们介绍给了李正文。在李正文的策反下,刘农畯的伞兵第三团、贾亦斌的干部训练团第一总队、王海峤的重型工兵第四团、齐国榰的江苏省保安总队等先后起义,受到解放区军民的热烈欢迎。

段伯宇的弟弟段仲宇,是淞沪港口司令部少将副司令。受哥哥影响,段仲宇早有弃暗投明的设想,李正文跟他联系,后来还介绍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段仲宇的寓所在宝山路1号(人称“段公馆”),这是一幢碉堡式小楼,警卫严密。哥哥段伯宇到上海养病,就住在段仲宇家里。很快,“段公馆”就成为策反委员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李正文成了这里的常客。据段伯宇晚年回忆:“李正文非常认真负责,他几乎每天到宝山路1号我的住处联系工作。”(段伯宇《隐蔽在总统府的地下战线》)

1948年12月起,中共秘密电台被破坏的消息接连传来。一次,李正文因有重要情报,准备送至秘密电台发报。陈蕙瑛拦住丈夫,称自己目标小,可以先去打探。她打扮成太太模样,前往电台所在的小楼察看,发现二楼窗口的信号花盆可疑——果然,电台已被敌人破坏。她赶紧回家,告诉了李正文。李正文立刻决定,将备用电台紧急转移。他找到段仲宇,请求帮忙。段仲宇冒着生命危险,穿上国民党少将制服,亲自为李正文开汽车,闯过戒备森严的北四川路桥,将备用电台从虹口送到复兴中路485弄11号策委会机关。几天后,为了更加安全,段仲宇又将电台转移到“段公馆”,放在自己卧室的床底下。

1949年4月,为了摆脱国民党特务的追踪,李正文奉命撤离上海,转移到解放区。一个多月后,他随解放大军南下。5月27日,上海解放。不久,李正文即被任命为市军管会高教处副处长,负责高校的接管和整顿。

“新复旦”的诞生

1949年6月20日上午,当李正文以军事代表身份来到复旦时,立刻就被兴高采烈的师生们包围。在“你是灯塔”的歌声中,章益校长迎上前去,与李正文等人亲切握手,并陪同他们进入校长室,进行文件交接。


1949年6月20日,复旦师生在校门口迎接军管会接管。舒宗侨摄

10点10分,接管典礼在登辉堂(今相辉堂)隆重举行。章益校长首先致辞:“今天是复旦四十四年以来最光荣的日子,从今天起,这个大学归还给人民了!”李正文在讲话中说:“复旦具有光荣的历史,是民主先进马相伯先生首创的。在民主运动中,复旦是大江以南民主教授最多的一个大学,一向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代表军管会向民主教授致敬,向参加反美、反蒋、反饥饿、反迫害、护校复校的同学致敬!”


李正文在章益校长(右)陪同下进入复旦校园。舒宗侨摄

他们的发言,点燃了师生们的高涨情绪。登辉堂里,多次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当天,《新民报》记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写道:“狂欢,狂欢,全复旦人都狂欢”“复旦等待接管有一个多星期了,天天盼望着,前天得到了消息,全校沉浸在狂热的欢欣中”“在登辉堂,一千八百多个复旦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几十响礼炮,使一千八百多颗欢欣鼓舞的心也随着跳跃……”此情此景,被新闻系教授舒宗侨一一摄入照相机镜头。

李正文到来的这一天,正式宣告了“新复旦”的诞生。

两年半以后(1952年1月),李正文被任命为中共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成为复旦历史上第一任校党委书记。

1985年,李正文(右二)与苏步青(右三)、谢希德(左一)、谷超豪(右一)在复旦校庆纪念酒会上。复旦档案馆藏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许云倩 题图来源:照片由作者提供,题图为复旦老校门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