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对未来的瞻望有多远,决定于回眸历史有多深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邵琦 等 2023-01-28 17:02
摘要: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工物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坚实阶梯

从先秦至清代,中国古代的造物设计从未间断,其间凝结的设计思想,不仅指导了过去的设计,构筑了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石,同样,也对当今的造物设计有着现实有效的启示。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如何影响了现代设计?其强大的生命力根源是什么?当下的设计师及公众又应该如何看待古代设计?

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从《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略(增订本)》中寻找答案。本文摘自书中,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走向文明的坚实阶梯」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工物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坚实阶梯。无论是在今天的生活中,还是在往故的历史中,为人们所用并且在人们的使用中改善、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人工物,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文明的物化呈现。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工物——这种物化的呈现以最真实、客观的方式标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特性。

每一件人工物,无论是历史的遗存物,还是现今的实用物,都蕴含着人们最原本的生活希望。因而,也可以说:每一件人工物的诞生,都是人类生活希望的一种程度不同的实现。从造物的角度看,一切人工物的创造也都是以人们的生活希望作为出发点,作为原初动机的。

循依生活的希望而对人工物的样式、功能及其制造流程进行谋划,是人类由来已久的一种持续连绵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伴随着第一件人工物的产生而产生的。这一行为便是设计。尽管,设计这一概念是近代以来才逐渐盛行起来的,但是,人类行为的发生与实施却不是以概念的形成为端起的。因此,从设计的角度不仅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演化,还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实质性的演化的痕迹。

如果说,文明大体可以分为文化和器物两大部分,那么,与器物对应的概念就是“器”,与文化对应的就是“道”。而设计大抵可以看作是文化(“道”)与造物(“器”)的联结部。

“技以载道”“技进乎道”,这些古老的言论,在现代设计的领域中,同样有着令人难以回避的独特魅力。

「“天人合一”是立足点」

造物,是取材于自然,施之以人工而改变其形态与性能的过程。因此,造物一方面关涉人们对自然的取舍,一方面关涉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任何一个民族的造物设计思想,都是由这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的。因此,揭示一个民族的造物设计思想的特点,必须兼及这两个方面。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天人合一”是最基本的哲学思想,也是造物设计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设计是具体到实物的一门学科,因此,我们在探寻设计思想的时候,就有必要首先搁置“天人合一”这一感念,从物直接关联的地方开始。

从现存的文献与实物的考察中,我们大致可以对中国设计思想归纳出以下几个基本的特点:第一,重己役物,致用利人;第二,审曲面势,巧法自然;第三,天地材工,各随其宜;第四,技以载道,文质彬彬。

对于第一点,器物当为人所用,而不是人被器物所制。人是物的领主,注重人本身——重己;器物的价值在于功用而不是器物本身,让器物为人服务——役物;而所有的器物的功用的目的都是更有利于人的生活——致用利人。

墨子作为有工匠经历的伟大思想家,对器物与人的关系的剖析,不仅代表了当时的社会观念,而且更深刻地启示着当今的人们。在《墨子·非乐》中有这样的论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第二,造物,取自自然,更需巧法自然。百工造物,造物之材,取自自然。如何对待自然之材——五材?《考工记》提出“审曲面势”:“审”是审问,“面”是直面;“曲”是物形,“势”是物性。充分了解自然物材的形状、性能,并根据材料本身的性状,施加人工,制为器物,并为百姓所用,是百工的职责所在。

循依自然之材的性状,而加以发挥,加以利用,以最少的人力,换取最大的功用;是以自然为友而不是与自然为敌,是以造化为师而不图征服造化。这种体现在物之上的友善而非对立,和谐而非征服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作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具体说明与表征。

第三,在设计领域中,将时机作为造物时尚的核心元素,是近代以来的事;而将地缘文化(产品的属地文化特性)作为造物设计的核心,则是当今的事。亦即是在产品标准化时,在时尚成为设计的追随目标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才认识到并且将“天时”与“地气”作为设计的前沿方向加以研究和运用。

对于历史的研究,其实并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揭示在这一思想的背后,蕴藏着的关于设计学科一贯的思想。这就是对时间(也就是变化)的关注,对属地文化、地理、气候、习俗等地缘因素的关注,体现的是一种客观的科学的态度、一种对各地不同民族与文化的尊重、一种造物设计与使用者的生活关联的理念、一种在具体的时间空间的交汇点上的人与周遭的和谐的观念。

第四,技以载道,是“道”的人性化的表述,也是“技”的神圣化的表述。这一方面是人的自觉与对人的尊重的体现,一方面是对技艺的景仰与崇尚的体现。

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对“技”大多持有一种抑制的态度,这种文献中的抑制趋向,真实地表征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造物设计水平的急速发展。造物设计水平的空前提高,带来了社会尤其是贵族阶层生活的奢靡。对“技”的抑制,便是从社会统治的要求出发,提出的对社会奢靡的一种批判。道家一方面论述由“技”而带来的弊端,一方面又颂扬了“技”在悟道中的不二地位,而使得“技”带有一种神秘化的倾向。相比道家的话分两头说又不免自相矛盾,儒家的观点则比较统一,那就是:适当。适当的标准就是“文质彬彬”。相当于今天所谓的适度设计。

「民族史是一部造物史」

特定的人工物之所以能够用来界定人类文明的进程,是因为这些器物的出现,不仅标识了人类改变自然材料的形貌、性能的程度,而且包含了从经验到知识,从技术到信仰,从体制到文艺,从战争到生活的全部的、根本的深刻演变。

比如,陶器的出现,便表明人们对自然材质——黏土的认识,对火的人为控制,对高温条件和环境的制造以及对不同温度下黏土的物理化学性能变化的经验(或者说知识)的积累,而陶器的器形的创造,更直接地透露了当时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与方式,至于陶器上的纹饰,乃是人们更深层次上的精神的具象写照。

在纷乱的战国时代中,秦国最终能以战争平息战争,一统天下,固然与秦国长期以来兼容各家思想、调整国家体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连年的扩张和兼并中累积起来的造物能力的提高和设计水平的提升,才是秦国赢得最后一场战争的根本。因为,秦国有高速公路系统——直道,有符合空气动力学的箭镞——流线型箭镞,更有标准化的生产流水线……所有这些,使得秦国在各诸侯国中显得更快、更强、更有组织,而这便是秦国不可战胜的力量。尽管把秦的兼并天下归结为设计是偏狭的,但是,历史让我们深信成功的造物之前一定有非凡的设计,成功的统一背后必然是成效非常的设计。

同样,为人称道的大汉帝国,其雄风不可一世的背后,是至今令世界不可思议的丝绸之路。纺织业的发达使得大汉帝国称雄于世,同样,纺织业的发达也是大英帝国殖民世界的资本。

隋唐的盛世气象,固然是马上建功的楷模,但是,盛世的根基却建立在京杭大运河、秘色瓷、楼船等之上。

令李约瑟念念不忘的宋代,是历史学家称道的“瓷器时代”。温润的瓷器与温润的文治是相互匹配的,也是人类文明的理想样式。而这理想当然也包含了印刷术……

把人类的文明历史或者把一个民族的历史视为一部造物的历史,虽然难免有机械、刻板甚至僵化的嫌疑,也难免有过于唯物的偏失,但是,给人们提供的却是一个坚实的基点。站在这个基点上,可以真正客观地看自己、看他人,看过去、看未来。

「古今设计并行不悖」

连绵数千年而未曾间断的中国文明的基础是同样连绵数千年而未曾间断的造物设计。

近年来,一些为设计界津津乐道的“新”的设计理念,如“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可循环设计”“环保设计”“人性化设计”以及“营销设计”……与其相连的设计手法与技术或许在古今之间有着天壤之别,但是在设计思想上却呈现出一种超时空的并行不悖。

如 “天人合一”观念所体现的对自然的尊重、保护,与今天人们所认识的并且广为宣传的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的态度,是并行不悖的。

当我们循着历史的绪脉一路走来,我们不仅能够清晰地看到自身的过去,更能清晰地看到身处的当今。

对未来的瞻望有多远,决定于回眸历史有多深。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略》
邵琦 等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王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