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江南岭南,相看两不厌|第25期解放书单
分享至:
 (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叶祝弟 2022-12-17 08:40
摘要:以此观葛亮的小说《燕食记》,可谓是一部事关“味道”的大书。

《礼记》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关于“知味”,谢冕先生在新近出版的随笔集《觅食记》中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他开宗明义:“吃饭喝酒,是味觉上的享受,讲究的是味道。”味道是一种主张,好的美食当有味、够味、足味。对文人来说,言味固然是一种“神圣的快乐”,但谈味,何尝不是知人论世,发“适时之感”?以此观葛亮的小说《燕食记》,可谓是一部事关“味道”的大书。

《燕食记》是葛亮继《朱雀》《北鸢》之后的又一力作,是这位极具才华的青年作家在创作道路上的重要突破。小说以味切入历史,味虽无色无形,但作者在几代厨人的传奇身世及厨艺的薪火相传中,在一个具有历史纵深感、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中反复渲染和营构,在人心、世情、历史的交融中随物赋形,味道便可摸、可感、可味,具有了沉甸甸的分量。《燕食记》以味感物,以味写史,以味论世,不仅遥相呼应了自明清以来直至汪曾祺、阿城以下的中国世情小说传统,而且又在张爱玲、白先勇、王家卫的沪港双城中增添了别样的风景。从这个维度说,小说所要追求的当代中国文化传统和日常生活哲学的营建,便体现了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

葛亮到底是寓居在香港的江南人,写岭南的流光溢彩,藏不住江南底色;写江南的风物味道,又意在岭南的山山水水。江南岭南,实在是相看两不厌。《燕食记》中的饮食男女和味觉书写,也是跟江南岭南的情感地理勾连在一起的。《燕食记》在香港、广州、上海、南京的空间流转,在美食的争奇斗艳中,以味绘城,绘就了别具风味的江南和岭南的味觉地理。城市当然不只是摩天大楼,也关乎世道人心,因为美食、食事和烟火,城市就具有了七情六欲和人情冷暖。粤菜本帮菜的斗法、不同城市空间的消亡,小说家在历史沉浮、怀人忧思中寄寓了一种行将渐行渐远的文化乡愁。由是观之,写味道,不仅如陈平原教授所说的是味蕾的感受、知识的积累、历史的氛围与文人的想象,更有全球化时代中地方想象和情感寄托。江南和岭南的对视和回响,是念兹在兹的恋恋红尘和世道味道,所谓“江南岭南风日好,世道味道总关情”也。

《燕食记》体量颇大,写尽岭南百年风云激荡,是一本以小言大的佳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中国人的道理都在吃里”。《燕食记》的味都在情里,理又都在味中。味道串联整个食史,具有切实的物质性,但是又被放置于大历史的复杂人事中。荣师傅是尼姑和军阀的私生子,云重和荣师傅于无声处听惊雷,凤行以“蓑衣刀法”声震于十八行,却因一次小例外感染破伤风,“最后送走了自己”,日本人死于食盐,再到太史第、同钦楼由盛而衰,颓然倒塌人去楼空,哪一样不是惊心动魄,更不用说那些波云诡谲的大历史了。但是,万千沟壑均在胸中,葛亮讲得不徐不疾,波澜不惊。这是一种南方美学独有的节制美,是江南的味道。这种味道,鲁迅的笔下有,汪曾祺的笔下有,如今葛亮的笔下又惊现其兴味和精神。

小说写尽厨师和美食,小说家本身就是一个高明的厨师。《燕食记》自由出入于新旧之间,巧妙植入古白、方言、词曲、古典意象,极其繁复的技艺以极其精当、洗练的语言表现出来,讲技但不炫技,讲古却不泥古,这种新旧融通、中西兼顾的趣味是跟作者自小受古典文学的熏陶,青春时代又负笈海外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小说本身的语言、节奏、意象造成了一种间离、陌生化的效果,也构成了一个有味、有情的世界,这恐怕是小说本身的魅力。回到食物之至味,至味则是本味,是清欢。这对葛亮这样的青年作家来说,其盛大气象殊为不易而又自然而然,葛亮从最初对戏剧性实验的迷恋,到后来的对于日常世界的重视,再到近年来对弦歌不辍的中国文化的迷恋与倾心,所谓文质彬彬,《燕食记》不仅是有“旧气”,更是有君子气的小说。《燕食记》以盛大气象,沟通了技、情、道的中国人的生命系统,也再一次启发我们,在天地人、历史、知识和文化的生生不息的传统中,味是进入我们这个民族生命感觉和精神通道的重要密码。(作者系《探索与争鸣》主编、编审,上海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燕食记》
葛亮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王一 题图来源:笪曦 摄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