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财经连线 > 文章详情
科研投入创纪录,上海电气如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丹璐 宰飞 2022-12-07 07:13
摘要:坚持依靠科技和人才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今年10月底,上海电气集团召开了2022年度科技大会,这是上海电气集团少有的高规格大会。会上,上海电气对旗下产业共35项优秀科创项目进行了表彰,发布了人才激励新政,还把外部高校、研究院也请来当场签署科研合作协议。

由于疫情等原因,上海电气集团近两年已经很少开大规模会议。这次召开科技大会,也是集团释放的一种信号,决心依靠科技和人才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为打赢这场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攻坚战,上海电气克服了一系列内外部压力,2022年集团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创纪录的4%以上,将重心聚焦于服务国家战略的硬核科技,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全方面激活从总部到集团再到企业上下的科创活力。

2022年上海电气科技大会及人才工作会议

聚焦硬核科技

细数上海电气科技大会上表彰的35项优秀科创项目,会发现涵盖了核电、煤电、风电、智能电梯、轨道交通等多个工业领域,大多都含有硬核技术。比如自主设计出口海外的百万等级核电汽轮发电机组、刷新当期中国已并网运行机组单机容量纪录的11MW海上大型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将无人驾驶模式下多车追踪折返间隔效率提升20%以上的TSTCBTC2.0信号系统……

回归硬核科技,打造实干成果是近两年上海电气科技创新的主旋律。一方面,新能源、新赛道兴起,国家大力推行双碳战略,传统电气机械产业必须改良工艺进行低碳转型。另一方面,在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原有正常经贸秩序受到威胁的背景下,一系列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

以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主营的煤电和燃机业务为例,虽然如今清洁能源市场份额逐渐扩大,但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基础负荷、电力调峰的重要手段,高质量燃煤机组仍事关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大计。

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常务副总裁吴焕琪介绍,早年我国燃煤发电技术基本从国外引进,科技上受制于人,因为自身的研发能力不足,客户对本土企业能力也不甚信任,产品升级换代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近年来,有国家对首台套项目的政策支持,以及集团总部对企业自主研发和高质量发展的激励,电站集团坚定了自主创新之路,深化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实现了技术超越,在大容量高参数机组设计制造方面已世界领先,打造了世界首台百万等级双机回热二次再热燃煤机组等等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助力中国煤电产业进一步减碳提效。

上海电气泰雷兹CBTC2.0信号系统项目团队正在工作

人才不唯资格论

一个顶尖人才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这样的说法听上去有些夸张,但在新赛道上屡见不鲜。

吴亮是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博士,从事电解水制氢和阴离子交换膜方面专业研究,2022年3月份被引进上海电气,很快被任命为新赛道领军人才。今年年中时吴亮领衔设立碱水制氢项目,不到半年就取得关键进展,1500标准立方米/小时碱水制氢装置年底已下线,为上海电气进军布局制氢产业增加了重要筹码。

科技创新,新时代要有新思路,人才不唯资格论就是上海电气在新机遇下的新玩法。上海电气集团科技管理部副部长汪浩介绍,以前国企的科技专家起步基本都是教授级高工,而在新赛道领域,很多专业性人才在年龄、职级方面都没有优势,但只要能够作出贡献,带领科研团队承担集团的新赛道的重大项目,就是上海电气需要的人才。

在总部集团的带领下,上海电气各产业集团也纷纷开展对人才鼓励机制的探索。有的企业尝试将部分超额利润、产品销售额纳入激励资金,以替代原始的量化考评股权激励;有的企业探索将付给外资技术转让方的费用用于奖励,鼓励员工进行自主研发;有的企业建立了较为宽松的容错考评机制,让员工能够大胆尝试创新;也有的企业专门设立了人才产业基金,用于人才培养和科研支持……

今年的科技大会上,上海电气不仅对优秀科创项目进行了表彰,还为各项目负责人、各产业集团先进技术人员颁发了1700万元奖金。汪浩说虽然奖金分摊下来不算多,但现场的员工都非常激动,因为它显示了企业重视人才,把规划中的“科技创新是第一推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落到了实处。“高端的人才不仅要靠待遇留住,更需要被给予发展的平台。”汪浩说,留给人才足够的发展空间,就是留给科研足够的发展空间。

建立协同创新体系 

科研资金和人才都已到位,还需要提高技术的成果转化率。对于一家技术型企业来说,技术人员和各业务部门间的协同创新有助于产品的商业化。例如,上海电气旗下的风电集团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通过引入国际上流行的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让企业各个部门都能一起参与到产品从立项到开发、从前期到后期的全环节,推动市场化导向为主的生产制造。

像上海电气这样业务涉及多个领域、旗下拥有几百家法人企业的大企业,想要做到协调创新困难很大。如何协调好庞大的科研创新体系,用有限的资金调动下属企业积极性是上海电气需要面对的现实难题。

以往,上海电气的科技创新体系分为总部、产业集团、企业三层架构,总部设有集团中央研究院专门从事核心前瞻性技术研发,产业集团围绕产品和核心技术设有研发中心,各企业也会针对自身产品做技术工艺的优化改进,各层级之间直接互动较难,企业间研发投入重复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近两年,为协同集团内部创新体系,上海电气做了不少制度体系上的探索。为畅通内部信息交流,上海电气鼓励在集团内部建立专家工作室、创客俱乐部、专业技术联盟等多种技术交流机制,同时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开展跨产业集团的技术交流和合作;为构建人才培养流动“一张网”,建立科技人才共享、同管资源系统,通过跨产业集团专家聘用、挂职锻炼等方式,实现科技人员体系作战;为不断优化科研投入结构,上海电气对考评标准进行创新,通过将科研投入视同利润考核等制度缓解下属企业的研发负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