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分享至:
 (18)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颖 阮博 王珍 2022-12-06 06:21
摘要: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研究和宣传阐释,12月2日,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主办,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暨“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学术研讨会在线上线下同步召开。会议由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主持。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价值立场与实践要义

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付坚强教授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主要体现在坚持法治为了人民利益,坚持法治依靠人民力量,人民作为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充分激发人民的主体作用,真正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良法善治的发展观,深刻阐明了良法与善治的关系,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方向,在更深层次上推动中国法治建设迈向良法善治新境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公平正义价值观,体现在坚持公平正义的法治核心价值,坚守公平正义的法治基本原则,健全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法治系统论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并将其生动地体现在法治领域,特别强调要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副所长李建伟研究员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这主要表现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明确的实践目标、广阔的实践主体、系统的实践举措、生动的实践检验和开创的实践发展六个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鲜明突出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新,保障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性及其指导实践的力量,必将在新时代新阶段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起到重大的推动、引领和保障作用。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陈金钊教授表示,现代化与法治关系密切。与一般的现代化有所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不完全是对文明、理性、先进的追求,而是包含了对落后挨打的忧患以及民族复兴的理想,同时还包含了不侵略、不殖民的文明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中,最需要完善、发展、建构的就是思维方式的现代化。现代法治思维既需要尊重我们的历史,也需要贯彻法治的基本要求,在据法阐释与辩思、解释、融贯的基础上构建。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耿步健教授认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篇,创造了一种全新版本的法治现代化样态。要实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首要前提必须实现法治观念现代化,因为如果执行和运用法律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要实现法治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为此,必须实现传统法治观念的创造性转换,必须加强公民法治观念的教育,必须加强依法执政和依法司法意识。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庆杰教授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婚姻家庭法的演进历程可以说折射了中国式家庭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对比以前的《婚姻法》,《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中的新修改体现出重要的伦理价值。第1041条新增的“婚姻家庭受国家保护”原则使家事上升为国事,使婚姻家庭伦理从私人伦理转变为公共伦理。第1043条首次将道德倡导引入法律,体现了中国式家庭现代化应该坚持德法结合的原则。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代波教授表示,礼文化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在维护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礼文化。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在新型礼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其次要把新型礼文化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再次要通过新型礼文化弘扬现代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最后是新型礼文化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吸收人类文明成果。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曾琰副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法治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现与全面从严治党有着重要关联。全面从严治党,是推动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以及提高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推动党内法规建设,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引导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通过依规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以法治政党来引领法治社会、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诠释和实践向度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国希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并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我们历史上的中华法系,是礼与刑、德与法的结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分析,汲取其精华。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的价值形态,表征着这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志需要和意义追求。社会的主流价值通过制度和信仰系统维系。立法的原则和精神有其价值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于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法治是价值观的体现和运行载体之一,法律法规有其鲜明的价值导向,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余玉花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重申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要求,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建设最主要的是国家、政府、社会共同的法治建设,也就是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确定了2035年全面法治化蓝图,开启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因此,这个目标在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中国法治建设史上必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蓉教授表示,在法治建设过程当中,自上而下的国家推动和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都必不可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充分凸显出国家之外的社会力量,即公民的自觉行动和积极参与的重要性。当前形势下,在法治社会文化建设的层面上,要依靠制度文化、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建设来支持整个法治文化的进程,这种文化的力量会成为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提供一种重要的文化层面的依托。

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的“变”与“不变”

华东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胡玉鸿教授指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育被定位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法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在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事业中,法治人才的培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建设高素质的法治人才队伍离不开优质的法学教育。要以德法兼修为引领,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与思想道德品质;要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导向,培养学生适应法律生涯的方法能力。在法学教育中,必须重视人权法学、法律职业伦理以及法律技术学的教学。

《法治日报》上海记者站站长余东明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进入了融媒体时代。在做融媒体时代的法治报道时,要保证几个方面的不变。第一,初心不变,坚持内容为王;第二,意识形态的责任制不变,坚持规范性用语;第三,敏锐嗅觉不变,善于寻找社会治理当中的痛点、堵点、难点;第四,专业精神不变,深层次理解、认知、剖析新闻规律,找出引导疏导民众话语权的方式;第五,职业担当不变,坚持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此外,也要深刻把握融媒体时代法治传播的传播方式融合、传播速度加快、影响周期变短、话语权稀释等多方面变化。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戴锐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对于新时代法治宣传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宏观视角下,法治宣传的媒体策略强调宣传环境、媒体结构、社会普法。微观视角下,法治宣传则强调主体差异性策略、情境差异性策略、内容差异化策略。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崔文霞博士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国式法治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与法治现代化的融合,需要从法治教育现代要素、社会主义因素与中国元素三个方面界定其内涵。为促进中国法治教育现代要素在人才、科技、创新、文化等方面进行突破性变革与转化,我们需要做到:加强法治教育现代化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推动法治教育与数字技术高效融合;创新法治教育现代化的课程与教学行动;构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主阵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