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十二公民 > 文章详情
从“露香园”溯上海石库门的源头
分享至:
 (4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海燕 2022-11-20 07:16
摘要:他们在“露香园”又有了新的发现

“上海石库门的溯源”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石库门起源于上海本土绞圈房,还是多种江南民居的综合体,抑或是某种外国民居的变种?

这些年,上海建筑师徐大纬与周飞华、王安宇等人借助卫星地图观察、无人机航拍、使用三维建模动画展示,进行上海老建筑溯源工作的探究。今年8月,他们发布了9个“母子相连一家亲”的老城厢活化石案例,为上海石库门脱胎于绞圈房找到了证据。近日,徐大纬与周飞华、王安宇在万竹街41号的“露香园”又有了新的发现。

万竹街41号鸟瞰图(2007年)

万竹山居的最早业主

“露香园”是上海老城厢的一张重要名片。当代海派文学作家王安忆的《天香》,就是以露香园顾氏家族的顾绣为背景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取材地为老城厢的城西北,明代卸任道州太守顾名儒在此购地兴建园林“万竹山居(房)”,之后他的胞弟顾名世在此兴建“露香园”。随着岁月的消逝,这些明代园林先后湮灭,不复存在,代之兴建的是万竹小学(1911年建)、林林总总的石库门弄堂、许多庵庙和九亩地等,似乎没有留下任何深宅大院和庭院式建筑。而徐大纬、周飞华、王安宇从这里发现了石库门源头的案例。

清代地图中的“万竹山居”

万竹街得名于“万竹山居(房)”,万竹街41号的赵公馆是就坐落在“万竹山居(房)”的遗址上。在日本山下和正收藏的一张清代后期地图上,标注着“万竹山居”的字样,在这张地图上还找不到“露香园”和“安澜道院”的字样。据史料记载,露香园毁于1842年一场火药库爆炸的大火,安澜道院于1858年创办。

万竹街41号地籍图

万竹街41号行号路图

“由此可见,这张地图的绘制时间大致在1842年至1858年间,也就是上海开埠后的晚清时期,此时距离顾名儒建造万竹山居(房)的嘉靖年间,已经过去了将近300年。”徐大纬说。

万竹街41号在拆迁前是一座并不起眼的老城厢宅院,只留下了几张为数不多的现场照片。经过开发商、设计方的通力合作,如今“赵公馆”以“露香园展示中心”面貌出现,复制了这座老城厢遗存的古建筑的外貌特征,现已被确定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


万竹街41号拆迁前。管伟奇摄

万竹街41号复建后。管伟奇摄

地处万竹街以北的万竹街41号属于不规则地块,最早的业主是赵竹林。徐大纬等人查阅1948年行号路图发现,南面沿万竹街处为业主赵竹林自住的万竹街41号,也就是“赵公馆”,这是一座带有仪门的五开间二层双绞圈房(后埭在民国翻建成三层),北面是赵竹林1920年为他儿子建造的婚房,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民国三层建筑。从1948年的天地图中可以看出,父子俩的宅院一前一后紧连相通,成为一体,儿子家还可以从左面青莲街131弄2号入口进出。

赵竹林儿子住宅   管伟奇摄


赵氏家族开发的地块

在行号路图上的另一部分是赵竹林后来开发的早期石库门里弄——“润身坊”。此外,万竹街46号“润德坊”是赵氏家族(赵应篪)开发的另一个大型石库门弄堂。历史资料显示,赵竹林是供职于德商礼和洋行的买办,独家经销靛青颜料,清光绪十六年(1890)左右建造这座多进大宅,抗战期间因遭遇日军轰炸,大宅曾进行过一次复建和翻修,解放后被上海电表厂买下,后交房产局管理,改为民宅。在徐大纬看来,赵竹林的买办身份决定了他注重以中西合璧的原则进行大宅的复建和翻修以及儿子婚房的建造,这也为这座宅子的溯源埋下了伏笔。

“母子一家亲”的典型案例

万竹街41号外立面。王安宇摄

无论是从外立面,还是从天井看,万竹街41号的五开间大宅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石库门,比如高耸的巴洛克风格山墙和窗楣、天井内的西式铁艺栏杆和精美的扭纹柱,以及青红砖相间的外墙面砖,这与二三十年代建造的晚期石库门很相似。但在徐大纬看来,这是一个“母子一家亲”绞圈房子典型案例。

万竹街41号天井栏杆和扭纹柱。 徐大纬摄

万竹街41号天井内的仪门。 徐大纬摄

他们用无人机航拍出了整栋房子的样貌。从航拍图和卫星图上显示,和周边住宅相比,赵公馆的体量硕大,且前后有两个天井(庭心),“这是一座典型的一正两厢的三合院双绞圈房,前有仪门,后有抱厦。”徐大纬说。

1906年以后,中国开始有了天津生产的“马牌”水泥,木结构承重的绞圈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代之兴起的是砖墙承重的砖木结构民居宅院。在老城厢,民国时期的绞圈房大都采用砖墙承重和钢筋混凝土圈梁结合的翻建和装修,且特别注重在外立面上铺贴青红砖,点缀巴洛克风格的装饰构件,例如北孔家弄65号-73号,西仓桥街141号等。

西仓桥街141号仪门,周飞华摄

万竹街41号(2019年卫星图)

“表面上看,它们已经和晚期石库门非常相似。但是,它们都仍然保留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大门内侧有一个仪门,这是绞圈房和石库门区分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仍然可以辨别出它们的民居形制。”徐大纬说。

 万竹街41号仪门八字柱。 管伟奇摄

与乡间或市镇的绞圈房相比,老城厢里的绞圈房有个特点,就是出现了不少“一家亲” 案例,即同一业主买地置业时,先建造一个绞圈房,然后又在同一个地块的空余部分建造早期石库门或早期石库门弄堂。它们有的是上海绞圈房和早期石库门的“母子相连一家亲”,有的则是绞圈房和早期石库门弄堂“母子相连一家亲”,有的上海绞圈房和中西合璧的早期石库门雏形混合在一起的“母子相连一家亲”。徐大纬说,这样的案例不少,例如方浜中路614弄1号“金三益堂”和庄家街34号“毛宅”等。她和周飞华、王安宇从今年开始已经在老城厢里寻找到24个这样的案例,万竹街41号“赵公馆”就是其中之一。

庄家街“一家亲”毛宅。 徐大纬摄

“这么多‘一家亲’出现在上海老城厢并不偶然。”徐大纬说,1860年4月1日太平天国东征后,上海周边地区的难民涌进上海租界和老城厢,这些难民并非都是贫民,不少人花钱买地出手阔绰,在建造绞圈房后,还空余出一大块土地的情况并不少见。由此,建造早期石库门用来出租赚钱的营生也应运而生,这也是为什么在老城厢会出现这么多“一家亲”的原因所在。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