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十二公民 > 文章详情
年轻名气小,拼不过画廊,上海这个艺术创业团队在困境中如何“野蛮生长”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程祎 2022-11-13 09:55
摘要:来吧,年轻的艺术家们

来到“Z型棱镜”青年艺术联展现场,观众很难不被一个名为“时间宙斯”的装置吸引。它形似日晷,晷针指向却不是由太阳的投影方向决定,而在可以通过一盏小灯进行调节,既有古典气息,又富有现代感,与周围的版画、油画、雕塑等作品构成了一片独立的艺术天地。

然而,这片天地不在传统的画廊或者美术馆,而是位于虹口区的上海城创中心,一个熙熙攘攘的办公园区。策展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雕塑系大五学生任珍儿解释说,希望用艺术把园区装点得更美好,让忙碌的上班族穿梭其间时感到放松、惬意。

这是她创办的“上美艺展+”团队首次在校园外完整举办的一场展览。此前,他们在学校里的各个角落办展,教室、走廊、户外都是展厅。这个以上海美院青年艺术家群体为主的创业团队走过三年,虽然刚刚诞生就遭到疫情冲击,资源、运营更比不过画廊和美术馆的成熟团队,但他们还是努力寻找出路,推动青年艺术家们进入公众视野,在困境中实现“野蛮生长”。

来吧,年轻的艺术家们

“美院学生都是小小的艺术家,也就是未来的艺术家。他们在没出名前是很困难的。”任珍儿团队的导师、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秦玮感慨,对青年艺术家来说,缺的不是作品或者灵感,而是充分的展示空间。

任珍儿对此有深刻体会。这个山东姑娘出生于1999年,美术、乐器、合唱样样都学过。她后来唯一坚持下来的兴趣,就是从4岁半开始接触的美术。考入上海美院后,她选择了雕塑系,因为“比起其他艺术类别,雕塑更加立体,更强调作品与空间之间的呼应,还可以发挥各式各样的材料的特性”。

任珍儿(右)

和任珍儿一样,美院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小接受艺术教育,不过最后走上职业艺术家道路的人并不多。更多的人会选择去中小学或者艺术培训机构当老师,或者从事设计工作,甚至做着与专业毫不相干的事。“光靠卖艺术品谋生,太难了。”任珍儿说,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收入很不稳定,有时甚至难以覆盖日常生活开支。

能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这个想法在她大一时就萌生出来。经过与同学的一次次沟通,一个以展览为载体,融合艺术、美育、商业的艺术品牌逐渐成形。就这样,在上海大学公共美育协同育人辅导员工作室的指导以及上海美院的支持下,“上美艺展+”于2019年诞生了。团队共有10名成员,他们以上海美院美术馆、各系部师生展为基础,以艺术推介与公共美育为己任,建立艺展+导览、艺展+工作坊等模式,给予青年艺术家们更多展示平台。

刚刚落幕不久的“Z型棱镜”青年艺术联展就集结了24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既有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上海美院等院校在读的学生,也有已经签约艺术公司的创作者,他们大多数都是“95后”,拿过不少奖项,正以蓬勃之姿走向大众。“通过一场场展览,我们与青年艺术家共同成长。”任珍儿说。

靠什么盈利

你们真的能赚钱吗?听说任珍儿在创业,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担忧。

“是的,不但能盈利,而且是可持续的。”任珍儿每次都这样回答。目前团队主要的盈利点在策展、艺术课程和研学活动的收费上,此外还包括展览作品卖出后的抽成。不过她坦言,每个作品售价高低不一,也未必都能获得青睐,所以这部分的收入相对较少。

在学校、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下,“上美艺展+”的展览从校园走向社会。“现代城市对艺术的需求越来越大,艺术品不一定只能出现在画廊或者美术馆。”秉持这一理念,团队把展览搬进了上海的办公楼、商业体等公共空间。

除了上海城创中心,他们还为万科的“中兴路一号”住宅区策划了一场为期三个月的小型展览,展览只对业主开放,旨在提升艺术氛围,为静止的空间注入活力。这类策展工作收费在数万到数十万元间不等,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客群。同时,团队推出各类美育课程,邀请青年艺术家进行授课,目前也积攒了一定的人气。

以美育为牵引,展览与课程可以实现“无缝衔接”。任珍儿曾在学校里策划过一场木雕展,展览所在的教室既是展厅,又是最好的美育空间。前来观展的小朋友们既可以看到木雕艺术作品,也能近距离接触创作者使用的木材和工具。接着,每个人都领到了一块小木头,在“上美艺展+”团队的指导下学习打磨,把原本粗糙的木头变得细腻光滑,并做成了手把件、书签、发簪等作品。

“整个过程就好像在跟木头对话一样。”小朋友的一句感言,让任珍儿和伙伴们又惊又喜,因为这说明他们的课程确有意义。

越是困难越要向前

“上美艺展+”走过的三年,正是疫情笼罩下的三年。

“疫情刚来的时候,真的有点不知所措。”任珍儿说,展览本身就是主要依托线下空间构筑起的艺术生态,“好的策展并不是把很多作品堆砌到一起,而是能够设计一条动线,让观众从展厅门口走到整个展览结束的时候,就像看完了一个故事”。然而,许多展览都受疫情影响无法举办,这给创业之初的他们造成了巨大冲击。

好在,团队成员都是在读学生,学校给予了许多帮助和支持。外面办不了展,就先在学校里办起来,积攒一些经验也好;同时,就像许多转战线上的创业者一样,他们也开发了线上展览和线上课程,利用虚拟展厅和数字展览的形式呈现展览,工作坊则通过腾讯会议来开展。

今年上海疫情期间,“上美艺展+”积极举办各类研学活动。母亲节当天,他们组织了“爱即色彩”特别活动:孩子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参观”插画艺术家西子的个展《她》,听西子讲解创作理念,然后创作一幅“你眼中的妈妈”。结束后,许多家长纷纷感谢策划团队,“他们觉得这类研学课程给亲子生活增添了色彩”。

在任珍儿看来,团队能在困境中生存下来,也离不开各种政策支持。去年她参加了“燃创黄浦”创业新秀新苗评选比赛,最后入围十强,获得了首张001号“黄浦创卡”。这张“创卡”为她的创业团队提供6个月的低成本固定工位以及全方位的创业孵化服务,很快他们顺利入驻黄浦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极社空间”。她表示,“这些支持让我们更有信心在上海创业了,越是困难,越要向前。”

栏目主编:王海燕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