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港澳台 > 文章详情
台北故宫要跟中国文化“划清界限”?民进党真能抹去台湾的中国元素?
分享至:
 (4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洪俊杰 2022-11-12 06:01
摘要:作为岛内中国文化代表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及所藏文物,面临着日益沉重的政治压力。

这几天有不少关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新闻,先是被曝出多件文物被损毁,院长吴密察被质疑知情不报;后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修复方案遭质疑,原本中式建筑风格将被玻璃建筑取代,显得不伦不类,听来令人唏嘘。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大陆游客访台必去景点,整栋建筑仿北京故宫,蓝绿色琉璃瓦、米黄色墙壁、环绕在青色基台之上,而馆内来自大陆的翡翠白菜、毛公鼎、肉形石,更是向参观者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以及背后两岸间千丝万缕、切不断割不舍的精神纽带。

然而,这些年,伴随民进党当局种种“去中国化”行径,作为岛内中国文化代表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及所藏文物,面临着日益沉重的政治压力。

以相同文化基因注解中华文明

之前,岛内传出台北故宫博物院拟将9万余件文物转移到日美去。尽管之后官方辟谣“绝无此事”,再加上此番文物损毁,让外界为在台湾的文物捏了把汗。

要知道,命运多舛的故宫国宝曾经历过颠沛流离,也见证过近现代中国的风风雨雨。

1912年,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离开了紫禁城。据1925年出版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记载,清廷遗留下文物共计117万余件。同年,故宫博物院成立。

1933年日寇突破山海关北平城危,大量故宫文物开始南迁;到了1948年底,60万件文物被国民党当局运往台湾;再到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建成,自此北京、台北两个故宫分隔海峡两岸,国宝也分置两院。

尽管双方曾经历漫长的冰封期,但故宫的历史并没有被割裂。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两岸故宫间的交流随着两岸关系的解冻而逐步展开。从1992年两岸故宫合编《国宝荟萃》一书,交由第三地香港出版,到本世纪两岸故宫人员往来常态化、2009年首次实现院长间互访,最终实现了两岸故宫馆藏文物的首度聚首。

那是在2009年10月,两岸故宫在台北合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北京紫禁城的37件国宝开始“探亲”之旅,首次踏上台湾土地。到了次年6月,已分离360年的元朝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在台北故宫实现了合璧展出,当地民众排队3个小时只为观画,成就了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即便是在两岸间关系缓和时期,故宫间的交流也呈现单向交流状态,即北京故宫的展品可以去到台湾,但台北故宫的却无法来到大陆,这不能不说留下些许遗憾。

虽然如此,两岸故宫人与物的来往,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这不仅在于两院的藏品同根同源,更在于藏品以相同的文化基因注解了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文明。

有则小故事。2005年9月20日,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和已故台湾学者李敖有过一次会面。郑欣淼对李敖说,您讲北京故宫的精华都到了台北,“北京故宫只剩下皮,瓤都在台北故宫”,这个责任在我们身上,宣传不够,展示不够。

当郑欣淼陪同李敖参观完钟表馆、珍宝馆、武英殿,又在漱芳斋看了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等书画后,李敖说:“我为原先说过的话感到忏悔。”

中国元素就屹立在那里

然而,自2016年民进党当局上台后,两岸关系急转直下。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台北故宫自然受到波及,甚至被另眼相待。

201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明朝永乐皇帝瓷器”特展,策展方特意称之为“东亚工艺美术的巅峰”,原因就是为回避“明朝”二字。同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万世师表—书画中的孔子”展览,时任院长林正仪就称,担忧民众质疑“孔子与台湾的关联”,考虑拿掉“万世师表”四个字。

如果说这还算小动作,那么到了2018年,新任院长陈其南甫一上台,即提出“故宫台湾化”言论。按照他的理解,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台湾的“飞地”,“游客来看故宫,不是来了解台湾,而是来了解中国”。

为了改变所谓的“飞地”现象,他提出台北故宫博物院要“本土化”“土著化”甚至“国际化”,计划收藏东亚各国工艺品,以此来稀释来自祖国大陆的旧藏。在他看来,台北故宫收藏的中国文物,就等同于就像大英博物馆收藏希腊文物一般。更有甚者,他还不排除将位于台湾南部嘉义县的故宫南院发展成“博物馆群”,“以台湾为中心,盖具有历史文脉的主题馆,像琉球馆、西班牙馆、代表葡萄牙人的澳门馆、日本馆等。”

这背后就是,在绿营的肆意操纵下,岛内从“去蒋化”开始,逐步“去孙(中山)化”“去郑(成功)化”,通过种种方式,试图改变两岸同属一中、两岸同属中华文化的历史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向台湾民众展现几千年来传统中国文化的台北故宫就显得“格格不入”。正如岛内人士所言,对于台北故宫的一些小动作,就是要让台北故宫与中国大陆“划清界限”,甚至跟整个中国文化“划清界限”。

当然,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中华文化的坚韧性与渗透性,远非区区的几个“去中国化”行径所能消除。试想,我们走在台湾街头时,都能感到处处蕴含着的“中华风”、感知到明显的中国元素,感受到传统文化。如果想将所有带有“中国印记”的符号通通清除,那么台湾还会是台湾吗?不管是否有人不想承认,中国元素就巍然屹立在那里,删不去,抹不掉。台湾文化中国魂,千真万确。

除去这些,最简单的,“故宫”两个字,原本就是从大陆过来的。那么,“去中国化”是不是要先把博物馆的名字改了?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