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向心”城市,如何让人“心之所向”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方世忠 等 2022-10-15 10:42
摘要:《向心城市》,用数据揭示城市内部发展规律。

《向心城市:迈向未来的活力、宜居与和谐》(以下简称《向心城市》)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面向大众的学术普及读物,也是他前作《大国大城》的姊妹篇。


《向心城市:迈向未来的活力、宜居与和谐》
陆铭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陆铭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继《大国大城》向公众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规律之后,作者综合近几年新的学术研究和调研成果,结合大数据所呈现出来的情况,说明了城市内部的发展规律,即服务业在GDP和就业中所占的比重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越来越高;在“规模经济”的逻辑下,城市发展呈现出“人从农村集聚到城市,从小城市集聚到大城市,从城市的外围集聚到中心城区”的规律。

本书同时引入“空间均衡”的概念,从“活力”“宜居”“和谐”这三个城市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出发,论述了在国家、地区、城乡、城区郊区等层次中,应该如何顺应“向心力”所塑造的普遍规律与趋势,进行规划与选择。

上海市委党校第9期“同读一本书”活动将《向心城市》选为共读文本,以下三篇书评来自党校学员。


从“向心”到“心向”

方世忠

陆铭教授的新作《向心城市》借鉴国际经验,运用数据说话,立足城市实践,构建了“向心城市”的未来发展框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启迪性。正如《向心城市》所言,“规律的背后,是普遍的人性”,向心城市的“心”不仅是地理位置的“中心”,更应该是选择城市的“人心”。围绕“向心城市”何以成为“心向城市”,我有三点读书体会。

首先,城市规律性与治理主动性。

书中引证大量中外城市案例和历史数据,充分揭示了“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主要有三条:一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率越高;二是人口分布呈现从小城市向大城市集中的发展趋势;三是大城市出现了人口向市中心集中的趋势。城市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性,确实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的空间规划、产业布局、人口政策。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城市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一种聚落形态,城市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结果。城市治理者要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城市的发展和演变,既要掌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尊重规律,敬畏规律,按规律办事,更要发挥城市治理的历史主动性,高效统筹好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好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好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好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以绣花般细心、耐心、卓越心,使城市更有温度、更富魅力、更具吸引力。

其次,城市向心力与城市软实力。

书中描绘的“向心城市”呈现出三个维度即经济活力、生态宜居、社会和谐,这契合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的远景目标,旨在打造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书中提出的“活力、宜居、和谐”无疑是一座城市产生向心力的关键因素。但立足于人们“用脚投票”的逻辑,城市向心力应该包括更加多元的动因,其中城市软实力至关重要,这也是“向心城市”成为“心向城市”的密码所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全球城市发展规律表明,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城市化率越高,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凸显。纵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这些全球城市,无不高度重视城市软实力建设,将“文化先行”摆在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形成引领世界潮流的城市吸引力。伦敦西区、巴黎左岸等区域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更是因为注入文化创意产业、营造文博艺术氛围,使得老城区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形成了吸引人口集聚的心向动力。上海是一座人民城市,我们正在实施“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领先战略,探索中国式城市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路径,特别是锚定“五个人人”的努力方向,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

最后,城市新需求与文化新作为。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收入超过5000美元时,这个国家和地区就进入休闲度假旅游阶段;人均GDP收入超过1万美元时,这个国家和地区往往会迎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202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上海居民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这说明,当下的中国、今日的上海,文化早已成为小康生活刚需、美好生活必需、品质生活标配,我们这座城市需要在更好满足人民精神富足的新需求上,主动作为、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一是厚植城市精神品格。完善尊重原创、鼓励“冒尖”、呵护创新的激励机制,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上海创新创业、追逐梦想,个性得到尊重、才华得到展示、价值得以实现,创意灵感在这里迸发,时尚潮流在这里定义,美好生活处处可见,真正使在者舒心、来者倾心、未来者动心。

二是丰富文化优质供给。推出更多“上海原创”文艺精品,打响“建筑可阅读”“一江一河游览”“海派城市考古”等上海文旅品牌,创新实施上海“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以更富创意的方式让典籍中的上海、文物中的上海、遗迹中的上海在穿越时空中活态呈现。

三是均衡文化空间布局。聚焦“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城市新空间格局,按照“东西一轴、南北一带”文化设施布局,加快建成上图东馆、上博东馆等标志性文化地标,同时打造更多家门口“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更好地彰显城市美的追求、高的颜值、暖的表情。

四是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加快“两中心两之都两高地”建设,打造更高人气的文化交流舞台、更高能级的文化交易平台,将上海建成文化领域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努力使上海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助推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作者系第130期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


大上海,大的是胸怀

■ 潘旭山

《向心城市》一书的核心观点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集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城市核心功能就是方便人与人见面;城市最重要的三要素是活力、宜居、和谐。阅读之后,有几点思考。

首先,城市发展是否还需要政策引领和规划先导?

读《向心城市》一书,认识了城市发展的一些普遍规律,比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对城市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摊大饼”式的城市成长模式,也有一定的客观需要;人口集聚效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等等。但综合来看,大城市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简单自然生长的。

不少人都听说过“右岸定律”:面朝江河顺流方向,左手边为“左岸”,右手边为“右岸”,大部分有江河流经的城市,主城区、老城区、繁华区都位于右岸,全世界超过70%的城市符合这一规律。如果以右岸定律看上海,长江和苏州河基本符合这一定律,黄浦江则不尽然。而随着浦东开发开放,陆家嘴和外滩东西合璧、交相辉映,早已难分伯仲。此外,同为黄浦江左岸,黄浦老外滩开发得早,虹口北外滩、徐汇滨江、杨浦滨江开发得晚,也不能一概而论。

任何规律都是特定条件、特定阶段下的规律,很难放诸四海皆准。对一座城市而言,是先有城市还是先有规划?是自然条件主导还是政策规划主导?这些问题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可简单推论。在一个时期,自然条件也许是决定性的。在另一个时期,政策规划也许是决定性的。

其次,上海新一轮发展空间培育要注意什么?

均衡。活力、宜居、和谐三要素,缺一不可,一定要缺什么补什么。比如,对浦东特别是临港来说,目前生产要素集聚但生活便利度相对较低,浦东新区创造的55个第一全部集中在经济领域,要增加宜居要素。对崇明本岛来说,生态环境优美,但造血功能不足,近年人口外流,要增加活力要素。对五大新城来说,规划起点较高,硬件设施较好,但人文氛围不浓,要增加和谐要素。

距离。产城融合、生活配套、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这些要素都要加上距离的参数,重新加以综合分析。五个新城中规划面积最小的两极距离也在10公里以上,大的更远。不可过度强调时间换空间,而无视“见面成本”;不可过度依赖快速交通,而造成人为潮汐;不可过度追求直、宽、广,而放弃弯、窄、密;不可过度向往高大上,而忽视烟火气。

增量。培育建设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当然有缓解中心城区压力的初衷,希望将部分功能导出。但新城的关键在于新,更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新的增量上,包括产业、人口、环境等。目前五个新城平均每一个年人口增长只有1.5万,总体而言增量不够。新老空间之间也不是此消彼长、不是零和游戏,要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动态。规划不是计划,只能预测。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规划的刚性、整体性和发展的柔性、个体性,应该相向而行、双向发力。需要定期对各类空间的人员流动、车辆流动、货物流动、信息流动进行监测分析,有针对性地动态调整和优化空间功能布局。

最后,上海可以在人口虹吸效应中“朝南坐”吗?上海对长三角乃至全国、全世界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我们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因此躺平。

我们需要淡化人才标签。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抢人”,每座城市都希望人才荟萃。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淡化人才的标签。人才的金字塔结构意味着如果没有庞大的人口基数,高端人才只能是空中楼阁。人才,永远是先有人,再有才。上海欢迎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领军者,也需要默默无闻甘当人梯的普通人。总书记多次讲,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上海一定要生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给所有人以“五个人人”的切身感受。

我们需要强化对外开放。开放是上海的一张王牌,上海的发展始终要对标世界一流。与世界大城市比,上海人口国际化程度偏低,纽约、伦敦的海外人口占比都超过30%,上海仅为1.1%。要进一步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大上海,大的是胸怀,这样才能实现“近悦远来”。

我们需要优化均等服务。在现行户籍制度和财政体制下,想实现户籍与非户籍公共服务均等化似乎政策空间很小,但上海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力所能及的积极探索。对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一视同仁,是一座城市应有的温暖。

向心城市,心之所向。每个人所奔赴的“心”,不仅仅是城市地理意义上的中心,更是与城市脉搏一起跳动的红心。

(作者系第130期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


规律背后,是普遍的人性

■ 蒋科


徐明松摄影作品《两个人的车站》

2016年,陆铭教授在《大国大城》的扉页上写道:“越是将历史拉长了看,我越是相信,决定人类发展轨迹的是普遍规律,每个国家的特色只会在普遍规律下开花结果。”时隔6年,他又在新书《向心城市》的扉页上写下:“规律背后,是普遍的人性。”

历史、规律、人性,跟随陆铭教授的思考,我们观察人口和城市发展趋势的视角由远及近、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而具体。上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提出“大历史观”,在研究方法上讲求历史纵深、注重中西对比、倡导以小见大。从《大国大城》到《向心城市》,这种“大历史观”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尤其是新书中关于人口和城市的研究内容全面、观点丰富,涉及创新、消费、拥堵、污染、住房……每一个课题都十分复杂,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基于“大历史观”的视角,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规律、人性的洞悉,“拨开云雾见日出”,举一纲而万目张。

未来人口趋势究竟是“城市化”还是“逆城市化”?这一判断至关重要,是众目之纲。十多年前,我在中西部一个地级市负责青年工作,彼时正值青年返乡创业热潮,“逃离北上广”的声音不绝于耳。几年过去,成效不彰,令我常思问题之症结。《大国大城》给出了答案,《向心城市》进一步提出了人口流动的三个趋势:从农村集聚到城市,从小城市集聚到大城市,从城市的外围集聚到中心城区。

“向心城市”展现的是一种历史纵深。透过千年的历史纵深看中国,作者提出:自秦统一六国以来,中国正在经历第三次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大变局。第一次发生在唐宋期间,人口集聚在北方,“盛唐长安”“大宋汴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百万级人口大都市,以北宋溃亡、南宋建立为标志,经济重心南迁,人口大规模向南方迁移,造就了繁盛的临安城(杭州),史称“城内外有百万人家”。第二次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夺位后,从南京迁都北京,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经济格局,南京大量人口迁往北京。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加入全球化,形成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东南沿海地区崛起,一个个沿海城市竞相涌现。当下中国既处在两千多年来的第三次空间格局大变迁中,也恰逢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从计划向市场、从封闭向开放的历史大转型中,“向心城市”的趋势愈发明显。

“向心城市”揭示的是一种普遍规律。看全球主要城市,“城市化”作为一种深邃的自然力量始终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由于生活成本高、社区安全状况恶化、公共服务质量下降等原因,纽约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出现过“郊区化”现象,但由此滋生了严重的城市低密度蔓延问题(俗称“摊大饼”),80年代中后期起,人口重回市中心。伦敦同样走过从“疏解人口”到“重聚人口”的道路,1979年初通过颁布《内城地区法》结束了过去30年的“新城运动”,将更多资源投入促进内城复兴。在日本,尽管总人口出现负增长,但不管是东京都还是东京圈,人口始终保持正增长。中国人口向着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的周围集中的趋势也十分明显。

“向心城市”隐藏的是一种普遍人性。城市是什么?作者给出答案:城市在本质上是方便人和人见面的地方。上班,要和同事、客户见面;下班,要和朋友见面;休息娱乐的时候,要和演艺人士见面。城市的高密度方便了见面。在这里,“见面”就是一种普遍人性,是绝大多数人的普遍需求。区区“见面”一件事,人人欲之、人人为之,促进人口聚集,主导人口流动趋势,推动城市发展进程,生动诠释“规律背后,是普遍的人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体现了对普遍人性的尊重。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上海把人作为城市的核心,一切围绕人的需求展开,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市民,努力把“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美好愿景化为现实图景。

我们看城市,需要一点历史感——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惊人相似;我们看城市,需要一点规律性——规律不能照搬照套,但要顺势而为。无论是历史还是规律,背后的核心都是人。

(作者系第62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顾学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