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产业观察 > 文章详情
打破美国、日本技术垄断,沪产48K“黑黄金”工程中交,强度是钢的7至9倍
分享至:
 (9)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查睿 2022-08-16 17:19
摘要:将一举填补国内大丝束碳纤维空白。

经过20个月攻坚克难,中国石化上海石化首套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近日实现中交,项目设备安装已全部完成,为下阶段试生产迈出关键一步。上海石化是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掌握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的企业,此次中交的一阶段工程实现全部设备国产化。

在飞机、轨交行业广泛运用

在碳纤维行业内,通常将每束碳纤维根数大于4.8万根(简称48K)的称为大丝束碳纤维。目前,国内每束碳纤维基本处于1000根至1.2万根之间,称为小丝束。48K大丝束最大的优势是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可大幅度提高碳纤维单线产能和质量性能,并实现生产低成本化,从而打破碳纤维高昂价格带来的应用局限。

上海石化研发试产的大丝束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新型纤维材料。其力学性能优异,比重不到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7至9倍,并且还具有耐腐蚀的特性,被称为“新材料之王”,也被称为“黑黄金”,可广泛应用于飞机部件、轨道交通原材料、车身制造等,在各行各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碳纤维技术有着森严的技术壁垒,迄今为止只有日本、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并掌握。上海石化联合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工程公司等,与北京化工大学、复旦大学等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创新,于2018年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试制出48K大丝束碳纤维,并贯通工艺全流程。目前,中国石化碳纤维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获得相关专利274项,授权165项,排名国内第一、全球第三。

投产后可摆脱依赖进口局面

大丝束碳纤维项目是新材料转型发展的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后,不仅将大幅提高碳纤维单线产能和质量性能,还能一举改变我国大丝束碳纤维全部依赖进口、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有力推动国产碳纤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一阶段工程中交后,立即进入设备调试阶段。碳纤维事业部副总经理李鹏介绍,为早日实现投产目标,已提早介入生产准备,编写总体投产方案、编制联动调试和投料试产计划,尤其是在设备安装的后期,做到边安装、边调试,取得了工程中交、部分单体设备完成调试的成效,为集中精力开展设备联动调试创造了条件。

上海石化副总经理黄翔宇介绍,上海石化以打造“国之重器”为目标,在一阶段工程中,从原丝生产线到氧化碳化线,全部设备采用国产化装备,并且整个生产过程具有技术含量高、智能化程度高的显著特点。以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核心技术,以及自主研造的国产化装备,建设高科技的碳纤维生产线,这是我国碳纤维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据悉,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将继续发挥碳纤维产业链链长作用,碳纤维产品将覆盖高强标模、高强中模、高强高模,规格覆盖小丝束和大丝束。

栏目主编:李晔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