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与渡边淳一相似却不同,他如何在深渊世界活得像个人
分享至:
 (0)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福民 2022-08-07 18:15
摘要: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危机四伏的,都要遭遇各种困难。

很多与艾伟有过接触的人,一般来说都对他的性格外表有深刻的印象。他很容易给人一种周到谦让与世无争的感觉。事实上也大体如此,现实中的他温润和婉、乐于倾听、与人为善。他不像有些才华横溢的写作者那样能够出口成章机锋四射,相反,他看起来通常是寡言甚至不无木讷的,不太喜欢向周边世界展示自己的敏锐和棱角。

但是《镜中》的写作让我们看到了非常不一样的东西,它几乎是对艾伟为自己打造的上述日常“人设”的刻意颠覆。这部小说充分“暴露”了作为小说家的艾伟的“凶狠”与“残忍”的一面。他写到了俗世间最常见但又最难处理同时最见人性深渊的两性关系,写到了因此而来的崩溃与死亡。这意味着作为小说家的艾伟与日常生活中的艾伟几乎是两个人,他平时表现得那么“乖巧”,但作为小说家他在暗中骗过了所有的人,始终以自己所体验到的人性深度与这个世界最深不可测的事物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周旋。与此同时,艾伟给这个世界打开了一面镜子,让所有人看见了镜中的人性真相。

这倒不是说艾伟是个阴谋家或者天外来客,因为从《妇女简史》《敦煌》到《过往》,两性关系一直都是艾伟特别关注也特别用力的题材。像他这样对于一个主题题材的偏嗜与痴迷,在当代文坛几乎是独树一帜的。小说家、记者萧耳曾经说“艾伟是个慢人”,可谓中的之论。这种“慢”正包含着某种哲学意义上的“停滞”、“回旋”或者“延宕”。艾伟希望通过上述动作让时间缓冲甚至凝结下来,从而使每一个隐藏在人性皱褶底下的各种叙事秘密都有被呈现和自我理解的机会。

《镜中》的深渊感首先指向了渡边淳一意义上的“爱欲”“美”“极致”=死亡的爱情观与生命观——渡边淳一所有的小说几乎都只写了这一件事,他的《失乐园》在这方面可谓登峰造极。这当然不是个新鲜的话题,也不是空穴来风。日本文学一直有这个传统,从川端康成到三岛由纪夫,都具有这种浓烈美到极致并且凋零(无论这凋零选择什么形式)的气质。渡边淳一的贡献,在于他通过自己的观察与集中写作,让文学中的两性关系首次从传统的“爱情悲剧”及道德领域挣脱出来,走向了人对生命自身限度的哲学思考。对于渡边淳一来说,这种思考既是认识论的,又是本体论的。他的自我救赎之道,是让小说中他心爱的人物最终选择死亡,并在叙事中建构起一种他自己特别能够欣赏和接受的“永恒”之美。

艾伟的《镜中》在这一点上与渡边淳一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特别是易蓉这个人物,拼尽残生之力,与她根本不曾爱过的建筑设计师庄润生一直维护着模范夫妻的假象,却同时与甘世平保持着热烈而致命的“爱情”长达十年之久,通过她临死前写给“情敌”子珊的电子邮件,小说甚至表明,她的两个孩子一铭与一贝很有可能是她与甘世平所生。她似乎用这些努力不知所云地活着。当她发现事情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和控制范围后,她以酗酒车祸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和两个孩子的生命。或许,一铭和一贝的死亡并非出于她的主观愿望,但这跟她亲手杀死两个孩子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这是艾伟与渡边淳一的不同。易蓉这个人物显然不是渡边淳一小说里那些清灵、明澈而决绝的人物,她的性格气质很大程度上更像是另一个“包法利夫人”。表面看是庄润生的出轨及爱人甘世平的“背叛”击碎了她,但在实质上,她的生命很早就从自己的内部开始腐烂崩溃了。她身世不明没有父亲,只有一个私生活混乱的养母,她从小沾染了酗酒的恶习,甚至与养母众多情人中的一位导演有染,但既不是恋爱也不是为了报复养母,仅仅是她面对人性的黑洞无法自拔,同时也将这个当作了她观察人性体验绝望的窗口。她在导演对她的迷恋以及养母的愤怒中,什么也没能收获,只发现了人性的不堪与更大的虚空。她开始以为嫁给庄润生能使她获救,后来又抓住甘世平这根稻草,但她绝望地发现,没人能改变她,同样,她也改变不了任何东西,哪怕是跟甘世平的热烈而无望的“爱情”

从易蓉这个人物这里,艾伟离开了渡边淳一。他显然不太接受爱与美的极致是死亡,并且只有死亡才真的能使我们获救等这一类日本文学式的唯美主义信仰。对于艾伟和他的《镜中》而言,这个世界是遍地陷阱险象环生的,或者说是“凶狠”与“残忍”的。这无边的凶险与暗夜,主要不是来自外部的有形障碍,而是来自每个人看不见深浅的内心。那些陈旧因袭循环往复的“爱欲”,不管有多少惊天动地或者狗血四溅的形式,它们最危险的地方主要不是来自主观恶意或者道德欺骗,而是每个人潜伏着的在暗夜中无法克服人性沦陷的焦虑感和无力感。至此,艾伟小说不仅像渡边淳一那样,让文学中的两性关系从传统的“爱情悲剧”及道德评判领域中突围而走,更是指向了苏珊·桑塔格和她的“疾病的隐喻”。

我在过去的文章里曾经讨论过“人性的困难”这类话题。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危机四伏的,都要遭遇各种困难。有形的物理困难哪怕泰山压顶,也总有不肯弯腰低头的,总希望活得像个人样。相对说来,这是可以讨论和面对的困难。但是有些困难很少被人注意到,我称之为“内部的困难”。这是属于人性黑洞范畴的困难,有些可能是性格原因,有些可能是社交障碍,有些是爱欲燃烧之后的不能自已,有一些则是精神隐疾,可能还有一些更为广阔却难以命名的微妙的因素。这类经验始终无法与他人分享。试想,不知有多少人每天都在承受这种内部困难的折磨,他们很可能公众场合笑脸向人,暗地咀嚼内心生不如死。易蓉的毁灭,正可以在这个层面去理解。

《镜中》真正的出发,是踩着这个“内部的困难”——人性黑洞迎难而上的。艾伟在这里甩开了渡边淳一和苏珊桑塔格,他体会并吟唱着福楼拜对爱玛的哀悼,以难得的勇气打开了那面残酷的镜子,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在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尽管艾伟不能免俗地驱使他的人物在美国、缅甸和日本这些具有符号性的地方四处乱跑——这让小说带有某种传奇故事的色彩,但他试图通过这些奔走来解决“照见自己”之后的问题,这份苦衷也许可以用“西西弗斯的神话”去体会。

《镜中》关注的“和解”问题,最终以甘世平冲进火场抢救庄润生并放弃自己生命得到了戏剧性解决,这个细节难免令人联想起《大话西游》中“贫僧愿以一命换一命”的滑稽感。然而在艾伟那里,这个细节一点都不滑稽,相反,它是高尚、勇敢和慈悲的。对于《镜中》的理念来说,没有人是无辜的。因此,甘世平在拯救庄润生的同时,事实上也拯救了他自己——他们在与凶狠的世界的搏斗中,无论是生是死,终于能有一个“人”的模样了

这样说起来,《镜中》对于深渊的处理,或多或少有一点佛家的终极性“大光明境界”。但是艾伟对这个“解决”并不完全放心,在小说结尾,庄润生又回到了他在云南边境小镇捐建的一贝小学,再次见到了献身理想的上海大学生冯臻臻。此刻,这个可怜人掉进婚姻与人生的尴尬陷阱中无力自拔。她的“事业”被媒体虚假包装炒成神话,而事实上她一直负债亏损。面对婚姻她满心恐惧,怕她的男人再次家暴她,而这个男人究竟是热恋成功,还是以强暴她酿成事实苦果,没有人能真正知道。这个结尾似乎在提出一种警告,那面致命的镜子一直存在,像达摩克利斯的剑那样高悬着。无论是完整的还是被打碎,都会“照见”所有。唯一的不同,是人们选择怎样活着。

《镜中》
艾伟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王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