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15年前,来上海工作不到一周,习近平为何去了这个地方?
分享至:
 (3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亮高 2022-07-04 06:31
摘要:让这座城市的人们日子更红火、未来更可期,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近日,《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以下简称《足迹》)的正式出版,引发上海人民和广大读者的热烈共鸣。品读《足迹》,习近平同志在特殊时期担任上海市委主要领导期间,其胸怀全局、着眼长远、心系民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施政实践和为民情怀,令人由衷地感佩敬仰。

人民情怀体现在“不辱门楣”

2007年3月24日,习近平同志履新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六天后的3月30日下午,他瞻仰了中共一大、二大会址。三个多月后,他特意来到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仔细观看一件件珍贵文物和一张张历史照片。对“上海是党的诞生地”这个概念,习近平同志极为重视。他在上海工作期间,先后三次瞻仰中共一大会址。他时常告诫大家,要充分认识抓好上海党的建设的特殊重要性。

上海是党的初心始发地。当下,上海的党员干部在面对特殊“考题”:如何始终保持创业初期的那股激情,在新的伟大时代创造新的发展传奇?如何继续走在全国改革开放最前列,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如何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打造出长期可持续、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让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更幸福,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这被喻为“初心四问”,问及上海的发展方向,更问及每名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和责任担当。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周后,习近平总书记特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赶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随后又到浙江嘉兴瞻仰南湖红船,沿着早期共产党人的足迹,探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来到上海考察,叮嘱各级干部,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切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阐释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对“上海是党的诞生地”这个概念的深入挖掘和党的初心使命论述的重要演进,蕴含着人民领袖对上海这座光荣城市的无限期许,对上海人民的深厚情怀。

人民情怀体现在“敢于担当”

2007年初春的上海,面临两道关键题:一是随着社保资金案查处,有些党员干部精气神不足,在工作中出现畏难情绪和松懈状态。二是站在经济连续15年两位数增长的平台上,发展的道路上充满希望和机遇,但也交织着压力和挑战,上海该如何抓住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在全国的大格局中,上海怎么认识自我,究竟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上。

对此,习近平同志充分调研、敢于担当,以党代会的形式宣示上海发展定位:必须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这“四个放在”,是中央的要求、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意愿,更是庄严的政治使命。

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上海的发展要依靠全国。到浦东新区调研时,习近平鼓励浦东干部,在平时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更强化主动服务兄弟省市的意识,进一步密切浦东新区与周边区县及长三角的联系。习近平到上海工作时,正值上海世博会筹办的关键时期,他提出,上海一定不能够把世博会看成只是上海一地的事情,而要作为一个服务全国的契机和平台。如今,“跳出上海看上海,立足全局看上海,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已然成为上海干部的重要方法论。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始终关注着上海的治理,关心着上海的人民。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到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从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到“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的治理理念,展现着人民领袖对人民的真切情怀。

人民情怀体现在“发展理念”

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为上海探索面向未来的发展新路,是人民领袖人民情怀的铿锵足迹和生动诠释。

2007年,上海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同志提出,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若干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瓶颈制约,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奋进,迎接挑战、克难攻坚。他在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里开宗明义:“坚定走科学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努力开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他反复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一定要加快构筑现代生态型产业体系,既要看到当前,更要着眼长远。”在产业发展专题调研会上,他明确指出,抓大项目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管当前,不顾长远;不能只管GDP增长,不顾环境保护;不能只管本区域发展,不顾周边地区和不同区域协调共同发展。在青浦调研时,他警示:“当人们连喝自来水都遇到了麻烦,这样搞出来的GDP到底有多大的用场?”在宝山区调研时,他破题:“长江口和黄浦江的滨江口,将是宝山区下一步的发展重点。要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契机,推进宝山经济转型。”

当时学术界有观点认为,上海要警惕从“投资驱动”直接到“财富驱动”。针对这种警示,习近平展开调研并热情关切:怎样实现“创新驱动”?在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调研时,他强调:“构建创新体系,关键要落实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运用上。要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技术交易,鼓励支持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变为现实生产力,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他心目中,上海要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部署了一项任务: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从此,上海在建设“四个中心”的同时,又有了建设第五个中心的重任。

人民情怀体现在“无形密码”

城市精神看似无形,实为行动先导,是解读一座城市的无形密码。“如果说海纳百川是上海一贯的文化特点,追求卓越是上海的一种文化本质,那么开明睿智本身是一种态度,大气谦和是一种胸襟,这样才能进一步海纳百川,进一步追求卓越。”习近平同志如是阐述上海城市精神,点中了上海舒筋活血之穴,回应了上海干部群众塑造城市新形象的急切期待,成为留给上海的又一宝贵精神财富。

文化,来自历史,面向未来。习近平提出:“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要把文化的力量融入经济发展中,在经济发展中推进文化发展,全面推进文化大都市建设。”对一座城市而言,城市精神之目的,是指方向、聚民心、鼓干劲,营造昂扬向上的氛围。

在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时,习近平同志表示,中国智慧要体现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比如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大智若愚、大音希声,这些中国智慧如果能体现出来,会很有意思。他指出,从包容性看,改造、融合、兼收并蓄,都是“中国智慧”的特点,要通过中国馆的舞台,借鉴国际化的传播方式,将东方的智慧变成世界的智慧。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作主旨演讲时定义了上海城市品格:开放、创新、包容,并强调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无疑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已经融入上海的血脉,是蕴藏在上海人内心的精神家园,是解读上海过去发展的无形密码,更是推动上海未来发展的深层力量。

人民情怀体现在“百姓口碑”

城市是载体,人民是主体。老百姓生活的品质怎么样,以民为本的宗旨落实得如何,“我到上海以后,比较关心这个事情”,习近平同志如是说。

在上海的七个多月时间,习近平同志走遍了各个区县。民生民情,始终是习近平同志最深的牵挂。他经常跟干部说一些交心的话:“我们听喝彩声,还是要真正听老百姓的喝彩声。”这种朴实而生动的政绩观,着眼的其实是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要求“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切实把各项利民、惠民、安民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他一再告诫干部们,要往矛盾里走,往问题里走。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仍牵挂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建设发展。2019年11月,他考察上海时来到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充满感情地说:“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让这座城市的人们日子更红火、未来更可期,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是人民领袖的深情牵挂。

“心无百姓莫为官。”这不仅是一位领导人的为民情怀,更是一名共产党人的信念追求。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心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国人民都过上更好的日子。《足迹》一书,不失为各级党员干部感悟中国共产党人人民情怀的经典教科书、行动宣言书。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原副校长、一级巡视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周丹旎 题图来源:孟雨涵摄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