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学林随笔|创造高品质生活,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公共空间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邓智团 2022-07-07 06:45
摘要:合理配置“城市家具”,打造可以“随时坐坐”的空间

兼顾生产和消费功能平衡,是后工业社会城市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近年来,在城市更新攻坚推进中,上海基本完成二级以下成片旧里的更新,正在转向零星地块更新,如“一江一河”滨水岸线贯通和打造更多公共开放空间。

早在1985年,国务院批转《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就明确指出,适应于发挥多种功能的要求,加强上海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努力做到有高效率的信息、交通,高质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齐全的服务设施,足够的旅馆和办公楼,尽快使上海的城市面貌有一个显著变化。

推动可持续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始终是这座人民城市的奋斗目标、不懈追求。强调生产功能和消费功能的平衡,更加凸显对人的需求的满足,而不再过度关注纯粹的生产方式集聚及其规模。

从国际实践来看,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城市建设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市美化运动”。这场运动源自“城市美化”思潮。1899年,《大西洋月刊》发表“改善城市生活”系列文章,讨论如何让城市更具吸引力。相关措施包括限制建筑高度、消除广告、清理街道、种植树木、改善照明以及公共艺术品,等等。随后,还出版了《城镇改良》和《现代公共艺术》,提出“城市造出来不是供观赏的,而是为了生活的”,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在30多年的时间里,“城市美化”思潮主导了美国的城市建设。几乎每一个美国大城市都至少有一个城市美化的具体项目,如宏伟的博物馆或火车站、公园或带状公园等。对此,维托尔德·雷布琴斯基在《嬗变的大都市》中评论道:如果没有1900年至1930年“城市美化”的成就,大部分美国城市基本上会消失。


2022年6月20日,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北区)恢复开放,市民前来园内休闲游玩。

在城市空间大格局既定的情况下,如何让城市持续保持吸引力,在随后欧美城市的更新实践中找到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小城市空间的改善与人性化城市建设。这在威廉·怀特和扬·盖尔的研究中得以明确。

威廉·怀特的研究始于1970年建立的、一个主要观察城市公共空间的“街头生活项目”。他通过近10年的观察,形成了《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这本被奉为城市规划必读经典的小册子。

怀特认为,城市中无所不在的小空间,会对城市生活质量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可以展开社会交往的广场利用得最好”。他指出,阳光,树,水,可以买到小吃,都很重要。但人们愿意展开社会交往的关键,与公共空间中可以“随时坐坐”高度相关,如高度、长度适宜的凳子以及可以随意移动的椅子。

扬·盖尔的研究则把“什么样的公共空间更吸引人”推向了极致。他在《人性化的城市》中强调,公共空间、步行活动和作为城市居民聚会场所的城市空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更好的城市生活环境,意味着更多、更适宜的城市公共空间,能吸引人并让人愿意逗留。

以北欧城市哥本哈根为例,自20世纪60年代有了第一条步行街道后,越来越多的街道成为步行交通和城市生活服务的空间。更有甚者,尽管步行交通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街道中占比最大,但纽约仍然在2007年推出了鼓励更加多样化城市生活的措施,包括增设步行道、摆放咖啡座椅等。

可以说,合理配置“城市家具”、打造可以“随时坐坐”的空间,是创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生活的一个关键路径。

上海在近40年的时间里,迅速推进城市发展与更新,不仅实现了城市空间的外延拓展,也让中心城区走上了内涵式发展之路。新形势下,有必要让城市公共空间变得更可达、更好用。

比如,基于个性化、整体性、地域性等原则,明确不同类型城市空间的分级标准与设施配置标准,加强和优化布置休闲座椅、公交候车亭、照明设施等。

要在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让城市公共空间真正成为可供人使用的场所,把“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道是可以漫步的,城市是有温度的”的城市愿景落到实处。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经济学会城市更新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邓智团)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孟雨涵 摄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