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大区势 > 文章详情
松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策源地
分享至:
 (1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成东 朱俊辉 彭璐 2022-06-25 10:58
摘要: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策源地。

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为战略引领

走高质量发展新路

加快科创“蝶变”,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加快产业“裂变”,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要素“聚变”,在更高水平协同开放中提高资源配置和辐射带动能力……

五年来,松江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为战略引领,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向着经济更好、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后劲更足、实力更强稳健前行,充盈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策源地。

走高质量发展转型新路

一声声汽笛长鸣,松江综合保税区一片忙碌景象。现象背后,是松江近年来转型发力,澎湃发展动能的生动缩影。

回眸过去,2016年,松江第一波工业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产业能级不高、传统增长动力减弱的趋势,经济结构问题也日益凸显,工业发展低迷。如何破局?

松江全区上下展开了一场有关“公鸡”“母鸡”两种不同发展路径的大讨论。公鸡被比喻成地产开发,来钱快,立竿见影;母鸡是实体经济,短时间未必看得见成效,需要耐得住、等得起。是重回依靠资源要素驱动的老路、追求“速度性的增长效应”,还是“咬紧牙关”坚持走转型升级的新路、谋求“结构性的增长效应”?

关键时候,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反复强调,不能再走吃土地财政的老路,要从土地要素转为科创要素驱动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刀阔斧推进转型发展,着力做好“增加区域协同合力、减少低效发展空间、放大创新乘数效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四篇文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产业用地逼近“天花板”的形势下,松江对低效空间做减法,“三去一降一补”淘汰4167家落后产能企业,通过违法用地整治等举措腾出近7平方公里土地。

土地腾出来了,并不笃定能在短时间内引来“金凤凰”。郊区招引大项目难,几乎是普遍规律。针对瓶颈制约,松江秉持新发展理念,沿G60高速公路松江段两侧,依托制造业基础和大学城资源,启动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科创驱动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同时,敢破善立打造产城深度融合示范区、城市有机更新实践区,一大批先进制造业百亿级项目纷至沓来,开启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篇章。

G60高速松江东出口  张哲伦 摄

如今,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基础上,松江已经成为先进制造业强区、上海高端制造业主阵地,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达到2306家,是“十二五”末的4.9倍,总量位居全市第三。以先进制造业主导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十三五”年均增长35.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超过63%。制造业税收替代房地产占主导地位,地方财政收入“十三五”年均增幅12.4%,总量跃升到全市前列。地区生产总值绝对量“十三五”年均增长10.5%,总量全市第二。杭州、金华、嘉兴、湖州等16个城市在松江建设科创飞地,策源地“引力场”效应不断显现。

2021年3月,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这条高质量发展转型新路——G60科创走廊从1.0版的高速公路时代迈向3.0版的高铁时代,从松江的城市战略迈向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成为科创驱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示范版。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一组数据,是近年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依靠科创驱动、捕捉发展新机遇新动能、区域经济发展显露出长期向好发展趋势的最好佐证:松江区地方财政收入“十三五”末达220.62亿元,年均增幅12.4%,总量跃升到全市前列;地区生产总值1637.11亿元,绝对量年均增长10.5%;制造业税收替代房地产占主导地位,区域经济结构深度优化;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达4.59%,高新技术企业1755家,是“十二五”末的3.7倍;专精特新企业544家,是“十二五”末的6.5倍。一连串数据折射出松江经济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的发展态势。

数据背后,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已成为信息、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自由流通、重组和优化配置的产业集聚带。比如,深化与中国商飞、腾讯长三角AI先进计算中心等头部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推动形成龙头带动、区域配套、集群落地的良好态势。中国商飞合作目录装机设备领域和大飞机特殊工艺材料领域九城市国产化替代新增30%。

产业链、供应链方面的优势,在疫情大考中得到反复检验。面对突发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冲击,松江积极发挥九城协同发展优势,从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协调连接产业链“断点”、疏通产业循环“堵点”、推动产业体系修复,为奋力夺取大上海保卫战全面胜利、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作出应有担当和积极作为。

比如,建立跨区域抗疫稳链应急协调工作机制,协同九城市联合制定《关于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跨区域协同发展优势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若干措施》,建立九城市领导会商协调机制,组建由九城市经信、发改、科技等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工作专班,召开线上专题会议,研商明确专班运行机制。建立九城市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及其异地配套供应企业“白名单池”制度,采取“一企一策”、点对点分级分类协调解决重点产业链企业生产保障和物资流通等问题。

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  姜辉辉摄

广达上海制造城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商之一,也是苹果公司重要的配套厂商、特斯拉车载控制单元和车载电脑的唯一供应商。4月16日,在严格防疫的前提下继续生产,目前广达上海制造城特斯拉配件产能已100%恢复,苹果相关产品产能恢复超80%,总出货量296万件,有力保障了超1200亿元的国际订单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带动上下游产业数以千亿元的产值回升。

此外,在九城市各职能部门、街镇园区的有力支持下,成功解决中国商飞C919试飞和航电系统部分测试人员返岗、蔚来汽车关键设备及材料跨省物流运输、中鼎密封件原材料供应等问题。

特殊时期,松江区还联合开展金融稳链保供专项行动,争取人行上海总部支持,联合长三角三省一市金融监管部门共同开展“金融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稳链保供循环畅通专项行动”。3月以来G60合作银行累计授信抗击疫情贷款103亿元,G60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首期认缴资金到位,已建立首批500家中早期、中后期项目储备库。

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江潮奔涌,风帆高悬。近年来,从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地“上海松江”出发,连接苏州、杭州、合肥、芜湖等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通过打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为周边城市和产业带来新机遇。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赋能发展。曾经,松江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区内一电子信息代工企业贡献了全区一半的工业产值,企业自身研发、销售“两头在外”,利润被挤占的根源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引领下,“创新之火”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呈燎原之势,策源地松江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由“十二五”末的3.58%上升到“十三五”末的4.59%,“专精特新”企业目前达735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80家,较“十二五”末增长4.5倍,数量位列全市第二,从引进模仿的跟跑者转变为自主创新的领跑者。

2021年,松江新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占全市认定总数的11.4%,排名全市第二。全区有效专利拥有量5.1万件,较“十二五”末增长151%;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0.2件,较“十二五”末翻一番。全区每亿元GDP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居全市各区第一。

科技创新需要土壤,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活水支持。日前,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成功备案。基金总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20亿元,聚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进行投资,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力建设市场化、立体化、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投融资服务体系。

这样的金融政策只是缩影,在“科创+产业+金融”组合拳支持下,松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支持更多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批科创企业迅速成长。

面向科技创新“星辰大海”,推动创新主体“星罗棋布”。松江通过做实G60创新研究中心,成立并实体化运作G60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中心,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互认,科技成果拍卖常态化,让科创要素自由流动。

如今,科创驱动发展的效应进一步显现。通过加强资源聚集和先期培育,大力招引科研机构来松共建重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争取国家重大改革、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在松江先行先试、落地落实,松江现已集聚G60脑智科创基地、上海低碳技术研究院、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等高水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腾讯科恩实验室、优图实验室等全球顶尖数字研究室。

佘山世茂洲际酒店 姜辉辉 摄

以产业链头部企业为引领以商引商,吸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人工智能领域聚集科大智能、库卡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企业842家。腾讯长三角AI先进计算中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将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数字底座”。

松江还先行先试打造G60科创走廊数字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发挥数字领域科创优势,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高地。以卫星互联网产业为例,松江推进总投资超300亿元的“G60星链”计划,发挥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优势,初步建成长三角首个卫星制造“灯塔工厂”,以卫星产业制造业引领带动区域传统制造业升级迭代。加快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全国首个“AK工程”产业基地。强化产业链跨区域延伸,形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1+7+N”产业联盟体系,已建立产业联盟16个。

全力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松江新城

不断满足松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松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五年来,松江区委秉持新发展理念不动摇,始终与松江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一方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一方规范高效的发展生态,通过高起点科学规划、大手笔谋篇布局,在稳增长、促发展、惠民生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动“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松江新城建设迈上崭新台阶、展现蓬勃气象。

6月的沪苏湖铁路松江段建设现场,2500余名建设者挥汗如雨,持续奋战在铁路施工一线。他们抢时间、赶进度,为确保铁路在2024年7月全线开通贡献着他们的力量。

新城建设,交通先行,沪苏湖铁路只是松江新城交通建设中的一个缩影。为了与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这一定位相匹配,在总面积约158.4平方公里的新城土地上,打造松江枢纽,成为松江新城建设中的一张“王牌”。

松江枢纽将设置9台23线,站台线路规模居全市第三,沪昆高铁、沪苏湖铁路、沪昆铁路、沪杭城际等将在此汇聚,东西联络线、嘉青松金线、9号线、23号线、T3线将于此集合。未来,松江新城“30分钟实现内部通勤,45分钟实现与中心城区、其他新城乃至近沪城市的便捷通达,60分钟实现到虹桥、浦东等重要国际枢纽”的出行梦不再遥远,一座高铁时代“站城一体”与“四网融合”的独立的综合性枢纽之城正一步步从规划走向现实。

根据规划,到2035年,松江新城常住人口将达到110万人。坚持“以人为本、为人建城”是松江新城贯彻“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体现。

广富林文化遗址 姜辉辉 摄

当前,松江新城正挖掘深厚文化底蕴,发挥文化资源禀赋,坚定文化自信,助力提升城市软实力。在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松江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方针,对“文保建筑”进行修缮,以“文化唤醒仓城”理念,吸引非遗、影视、民俗等文化类业态入驻,盘活百年古宅,赓续传统文脉,打造具有“上海之根、文化之源”特色的传统风貌区。此外,人文松江活动中心、区职工综合活动中心等拔地而起……日新月异的新城里,人文松江不断推进,古老与现代兼容并蓄,它让人们的生活更有质感,幸福更加触手可及。

新城发力,教育为本。为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更高水平推动松江教育“强基础、建高原、攀高峰”,“十四五”期间,松江将全力引进、做好增量,重点打造一流高中集群,引进建设3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同时实现有机更新、提升存量。预计到“十四五”末,松江将共有9所高中,其中有5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一两所市特色高中,不断满足松江人民对市重点高中资源的期盼。松江新城还将新建30所学校,计划增加1000个以上托班学位,创办两所新型高职,教育资源布局更加完善,更好地服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新一轮新城发展建设。

医疗资源扩容升级,就医环境持续优化。目前,松江新城不仅具备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一所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还完成了与松江区人口地域分布相匹配的三个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为持续提升区域卫生健康服务能级,未来松江将持续深化与知名院校和三级医院的合作,新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松江分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国际眼病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国际肿瘤中心。

如今的松江新城,不仅拥有“上海之根”“人文松江”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坐拥“沪上之巅”“浦江之首”的山水资源禀赋,享有国际花园城市、全国十大休闲城市、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美誉,未来新城还将持续打造“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慢行有道、水岸共享”的宜居场景,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

位于广富林文化遗址内的考古遗址博物馆 张哲伦 摄

“人民向往的新城”——这是松江区委、区政府对松江新城建设最根本而又最亲民的愿景。沪杭廊道上,一座“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正朝我们走来。

把一线和艰苦岗位作为培养基地

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一方政治生态决定一方发展生态。”松江区委坚持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建高质量发展,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中,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奋力创造“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高质量发展新奇迹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事业靠人,人靠精神,精神靠理想信念。全区上下以狠抓落实践行忠诚担当,锻造过硬干部队伍,锤炼了“秉持新发展理念,改革辟路、创新求实,唯实唯干、拼搏奋进”的新时代松江精神。

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集群上,推动组织力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云间会堂 姜辉辉 摄

近年来,松江区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成立18家产业集群党组织,不断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实现重大项目、重点“战新”领域、重大科创平台等全部实地实体经营企业党的组织全覆盖。

注重发挥头部企业带动作用,以党建链促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补链强链”“集链成群”。在正泰电气、上海超硅、科大智能等一批产业集群头部企业的有效带动下,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和集成电路、现代装备、人工智能等百亿级产业集群正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加速集聚。

松江区积极探索实施科技创新、党建创新深度融合项目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快速成长,实现了多个领域实现“从0到1”的创新突破。依托党建引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领导小组、“两新”组织党建联席会议等制度,松江区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实现“部门+区域”有效协同,推动各类服务资源向产业集群有效集聚,跑出了优质营商环境下的产业发展“加速度”。

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锻造“战将如云、敢战必胜”的干部队伍。

以政治建设统领过硬本领建设,始终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松江区坚持严管厚爱并举,强化全面从严治党,锻造了一支“战将如云、敢战必胜”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战斗力。

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说:“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与群众在一起,团结群众就能战无不胜。”按照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上海干部特质要求,松江区坚持把一线和艰苦吃劲岗位作为培养干部的基地、锻炼干部的熔炉、选拔干部的赛场。

本轮疫情以来,松江区6万多名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尽锐出战,在抗疫最前线亮明身份,让党旗高扬在大上海保卫战第一线。其中,超过2.3万名党员通过“进社区包小区”“包楼道”“包邻里”“包方舱和隔离点”等方式,在社区抗疫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对于干部的管理监督,松江区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强化使命担当,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2016年以来,松江区通过17轮巡察工作,圆满完成两个全覆盖任务,2022年2月,六届松江区委巡察工作正式启动,重点围绕新城建设和各个重点领域、重要环节开展督查。

松江用自身发展实践证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才能培育蓬勃向上的发展生态,党员干部站得直、靠得住,发展成果才能立得住、惠民生。

栏目主编:董齐兴 文字编辑:俞宏浩
题图说明:G60科创云廊
专题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