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清明祭品里放进“豪车”“LV”和“二奶”?如此不“清明”将意味着什么
分享至:
 (6)
 (8)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赵畅 2017-04-03 05:56
摘要:当有人唯奇异、古怪、庸俗、带有鲜明迷信色彩的祭品是求,并相互攀比追逐之时,这样的祭奠早已超出祭奠的范围,也早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明祭扫了。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要到了。祭奠先祖,慎终追远,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须传承。否则,割裂了血脉亲情,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能敦亲睦族、行孝报德,也便无从获得“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和面向未来的力量。哲人说得好:“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正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

 

由是,清明节的祭奠里更多融进的应是对逝者生命的尊重,对过往历史的敬畏,而不是虚与委蛇的应付,不是哗众取宠的噱头,更不是相互攀比的追逐。清明祭扫一旦走样变味,便会扭曲天地人的大道理,抽离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这样的祭扫还有什么意义?

 

这些年,清明祭扫在一些地方并不“清明”。有的将沾染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源源不断引入祭奠里,且在奢靡之风的挟裹下而愈演愈烈。诸如祭品市场不仅有传统的纸钱、香烛,竟然还有“别墅”“汽车”“金山银山”“LV包”,甚至还有“二奶”。如此充满庸俗之气、迷信之色的祭品及其祭祀方式,不仅违背人伦亲情,是对逝者极大的不尊重,客观上更会给社会风气带来不可小觑的杀伤力。更何况,焚烧、放炮等不文明的祭祀行为,还很容易引发火灾,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伤害。

 

或许有人会说,现今生活条件好转了,给逝去的亲人供奉焚烧一些高档一点的“时尚祭品”,情有可原。此言差矣。同样是选择祭品,选择怎样的祭品,其效果导向有时完全不同。事实上,在墓前,多一些真诚的追忆、安静的思念,多一些对孝道的反思,多一些凝重的仪式感,都能给文明祭祀增添文化内涵——恰恰是这样的行为,才是清明节对逝去亲人和长辈最生动的怀念,是献给逝者最是温情脉脉、最为温馨备至的祭祀品。

 

清明祭扫出现乱象,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其中跟一些人“避怨心理”作祟不无关系。不是吗?有的人,亲人在世时,他们其实不够关心,尤其对长辈也并不孝顺,可当这些亲人、长辈离世后,他们在清明祭扫时却一反常态而变得很“积极”、很“投入”起来。为何?说白了,只是为了逃避家人和邻居的指责和埋怨。人们要问:如若你真有这份情义这份孝心,又何必等到亲人、长辈故去以后做这般无谓的弥补呢?

 

如果说,清明祭扫,其实就是在呼唤亲情的回归的话,那么,孝心理应更多彰显在逝者生前。须知道,无论你用何种祭品,不论这些祭品价值如何,都远远抵不上往日里的陪伴与关怀,一声问候、一次捶背、一口热饭来得贴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善待亲人、孝敬长辈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这也是清明祭扫带给我们的思考。

 

冯友兰先生说过:“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此言启发我们,清明祭扫首先取决于自己真诚的感情。只要出于真诚的感情而不是虚假的情意,这样的祭扫就是富有意义的。至于以何种方式来祭扫,当然也就不必拘泥于某一种亘古不变的程式。

 

“清洁而明净”,是古人对清明节的解释。到了今天,秉持“文明与环保”的理念,我们更应将清明节的祭扫活动回归到“清清明明”的文化意韵上。尤其必须看到,而今年轻人天南海北务工经商成为常态,他们离家乡短则几百里远则几千里,个别的因为岗位特殊,一时很难离开。但凡“网络祭扫”“乐曲祭祀”“鲜花祭奠”“踏青遥祭”“撰文追思”“经典诵读”等“清明”的方式,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选择。“一滴何曾到九泉”,祭奠的酒馔或许不会被逝去的亲人和长辈领受和享用,但亲人、后辈及其朋友们的一番真诚炽烈的情意与祭奠,必将被充沛地感受和体会。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8)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