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杨浦旧照:我的“长白”私家记忆
分享至:
 (18)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许云倩 2015-05-10 06:00
摘要:“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几十年光阴一晃而过,现在的长白地区早已今非昔比,而我所念念的“长二”, 已在2007年扩建之后,正式改名为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靖宇东路158号),已成为杨浦区知名小学,是许多家长和学生向往的重点小学。

长白新村

 

195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建造两万户工人住宅,共60万平方米。以沪东、沪西两个工业区为重点,俗称“二万户”。杨浦区的“二万户”工人新村,1953年5月竣工,总计建房530幢1000个单元(每个单元为1个门牌号)1万户。分布在控江路以北,军工路至大连路之间。有长白一、二村,控江一、二村,凤城新村(今为凤城一村),鞍山一、二村。楼房的样式参照苏联集体农庄住宅,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有2个公用厨房和4个公用厕所,上下两层,每层5间房,可住10户人家。水、电、煤气俱全,每5户合用一个厨房和两个厕所。解放前住在草棚棚、滚地龙、鸽子窠的产业工人,终于住进了楼房,被称作“上海工人的大喜事”。当时有资格入住的都是沪东各厂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

 

我和妹妹上幼儿园那会儿,每天早晨从军工路出发,经过控江路图们路,妈妈拉着我们穿过长白一村、长白二村“二万户”中间的小路去学校。因为我们姐妹俩的衣服总是一模一样,新村里的孩子常以为是双胞胎。我们母女三人匆匆赶路,他们则冲到我们前面回头看,然后用苏北话失望地叫道:“不是的,不是的。”

(“两万户”典型的公共厨房,五户合用。直到十多年前,不少上海人仍居住于此。来源:解放日报资料中心)

 

“二万户”里种了很多树木,还有小河环绕,生态环境很好。有一年冬天,我家隔壁的王叔叔骑车接女儿回家经过长白二村,不小心掉小河里去了。河边的人家把他们救了上来,又接到家里取暖。冬天的时候,每逢我要帮家里采购东西,也喜欢从新村里面穿过去。走进一排排的“二万户”,凌厉的寒风就被挡住了。开阔处晒着一条条被子,让人看着心暖。

 

我在图们中学读书时,有些同学就住在“二万户”,有时去串门,一般都是每家一间房。那时大家住房条件都差不多,觉得还挺好。随着老一代的工人在这里繁衍子孙,当年的工人新村就显得局促破旧了。“两万户”里的人口不断膨胀,住户已远不止“两万”户,一间20平米的屋子往往要三代同堂。

(2002年,为配合黄浦江沿岸综合开发,杨浦区最大的“二万户”地块改造启动,原址将建一座陈列工人新村变迁的博物馆。来源:解放日报资料中心)

 

“长二”小学

 

两年前,长白二村小学举行60周年校庆,我就在想,我是否算他们的校友。因为我曾在那里读过两年幼儿园。

 

长白二村小学成立于1953年。当时长白、控江、凤城、鞍山等4个工人新村刚建成,杨浦区各厂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等1万户先后住进新居。人民政府不仅考虑到这些解放前饱受“滚地龙”之苦的工人阶级居住问题,还考虑到了他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医疗教育等生活必需,所以在长白新村地区分别开办了长白一村小学、长白二村小学、长白三村小学等学校(记得还有水丰路小学、长白小学)。

 

因为这里和我的母校军工路第一小学同属一个学区,我们经常有机会串门,发现这里的每一所小学建筑模式都相差无几。走进校门的第一排都是两层楼,而后面都是一排排像兵营式的平房。正对着大门的第一排底楼,是个较大的门厅。

 

我们家1966年搬到军工路后,母亲就从杨浦区霍山路小学调到了长白二村小学。我4岁的时候,就进了这所小学的附属幼儿园。因为年纪小,我必须跟着母亲一起上下班,有时遇到做班主任的母亲给学生排演节目和政治学习,我只能等着她直到很晚回家。

(长白二村小学的教师合影,前排右一为作者母亲。后为学校的门厅)

 

傍晚的时候,学校总是充满生机。这边厢是“小常宝”在痛说家史,那边厢“李铁梅”听奶奶讲革命。有个很漂亮的大姐姐,把“阿庆嫂”那句高难度的“毛主席,有您的教导,有群众的智慧,我定能战胜顽敌度难关”把握得炉火纯青、起伏有致。黄昏的校园,略显空旷,她那吊得很高的高音,让童年的我既亲切又惆怅。每周有两个晚上是政治学习,我们的晚饭就是一种彩色油纸包着的枕头面包。我幸福地啃着面包,听那些听不懂的政治术语。

 

长白二村小学(简称“长二”)的学生大多是工人农民的孩子,朴素而重情。当时,母亲那班上的学生也就四五年级,但在我印象中他们都很成熟,差不多是成年人模样。每次学校春游,母亲带上我和妹妹一起去,在公园走“小红军道路”时,母亲的学生前后都护着我和妹妹。

 

而且,那时的师生关系非常亲密。别处我不了解,至少在杨浦,即使“文革”期间,读书好的孩子还是学生干部的首选,学生也非常信赖老师。母亲曾经带过一个班,从一年级一直带到六年级第一学期,后来因为家里的原因调到离家更近的广远新村小学。后来有一天,这个班上的一对成绩优异的“金童玉女”来到我家,哭着说不习惯新来的班主任,怀念母亲当班主任的日子。

 

“长二”的操场很大,有一个司令台,两边写着“加强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毛主席语录。司令台里面是教师办公室,每天做广播操或开大会时,主持人、领操人就从办公室的窗口踩一张椅子钻上去。“备战备荒”的年代,操场上建起一座砖窑,附近居民做好的砖坯全都送到这里。晚上全体师生在操场上听最新指示的时候,就能看见砖窑那里红红的炉火。

 

我们学区有个叫张建妹的小女孩,从小手被火车轧断了。但她很坚强,学会用两只手腕灵巧地自理生活、做家务、拆纱头。最了不起的是学写字。她经常巡回在各校表演用手腕写板书“毛主席万岁”。有一次“长二”请她来表演,她一写就“毛主席万岁”,下面欢声雷动

 

老师在幼儿园里给我们讲解“老三篇”,真是难为她了,讲了半天“半殖民地”、“半封建”,估计也没谁能听懂。排练样板戏的时候,我们女小囡全都是沙奶奶,男小囡全都是郭建光。于是我们这些小女孩全都把两个小拳头放在腹部两侧,齐唱:“伤痊愈,也不准离开我家……”

(当年幼儿园的娃娃们认真排练样板戏)

 

在当年,即使我妈是“长二”的老师,自家孩子要进长二幼儿园还是很难。我妹妹要入园时,我妈申请了很久都批不下来,以至于有段时间母亲每天回家,妹妹都会问她,园长批准了没有,很可怜的样子。过了很久,我们姐妹俩才终于能一起上学了。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几十年光阴一晃而过,现在的长白地区早已今非昔比,而我所念念的“长二”, 已在2007年扩建之后,正式改名为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靖宇东路158号),已成为杨浦区知名小学,是许多家长和学生向往的重点小学。如此一来,我童年都曾就读过的两所校园就联接了起来(我是在机械学院的校园内读的军工路第一小学一至三年级。机械学院已改作上海理工大学)。

(当年的工人新村幼儿园)

 

商店和菜场

 

当年政府在规划中还细心周到地为这些工人新村建立了配套设施。长白地区几乎每个新村都有小学中学,还有一所长白医院。小时候觉得,被称作长白商店的那个口字型的建筑里,应有尽有,如同今天的shopping mall。

 

小时候,我最喜欢走过那个零拷雪花膏的柜台,深吸一口气,淡淡的芳香。边上还有个卖发饰的柜台,不知徘徊了多少年,有一次父亲给我买下一对可打蝴蝶结的粉红色绸带。这一排属于百货商店。还有药店、照相馆、水果店、布店、理发店等等。

 

一次惨痛的记忆是,大概我还只有三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我母亲的同事抱着我去逛长白商店。我胸前佩着毛主席像章,在布店门前的长廊上突然被人抢了去。我受了惊吓,大哭。母亲的同事抱着我,也无可奈何,根本追不上。

 

长白菜场也是我熟悉的地方。父亲去厦门后,我就开始了买菜生涯,人比篮子高不了多少,一清早,便顶着军工路的寒风去买菜。有时和小伙伴,有时一个人。记忆中,最难买的是青菜。有时为了抢买青菜,甚至半夜去菜场。有一次夜里和几个女伴一起去买菜,排了好久,等开秤时却乱了队形。大家一哄而上。我人小体弱,根本抢不,结果空手而归。回去的路上女伴们看见路上有菜农送菜时掉落的青菜,忙帮我捡到篮里,总算是有菜可吃了。可我白拿了人民公社的青菜,心里一直都有负罪感。

 

秋天买蟹又是另一番景象。早晨,先去摊位前放块砖头,自己认得就行。下午两三点钟,大家认准自己的砖头,自己排队。四五点钟蟹运来,已经用稻草绳串好,每人一串,一般也就一块多钱。如果要包一顿馄饨。那种紧张,犹如打仗一样。先要保证买到青菜,再要必须买到肉。这都是缺一不可的。所以经常需要先排一个队,再到另一个较长的队伍那里跟人打个招呼。等买到一样,再插进另一个队伍中买第二样。侥幸全都买齐了,赶紧到菜场后面的粮店去买馄饨皮,这也是紧俏商品。只有这三样全都抢购完成,才能吃上一顿美味的馄饨。

 

直到今天,我在小菜场看到青菜闻到鱼腥味,都会有种亲切感。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中图片除标注外均由作者提供。本文编辑:章迪思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