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自述|我在方舱医院为阿婆修手机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诸葛漪 整理 2022-04-21 10:33
摘要:喜欢独居的95后如何在群居生活中如鱼得水

4月初,上海淮剧团95后工作人员小鑫从家被转移到方舱医院,“我所在楼层有不少老年人。年轻人喜欢独处,抱着手机过一天;老年人更适应群居,一旦超过三个人,素不相识的他们会在一分钟内聊起家长里短。”身兼手机维修工、调解员、食物分发员、心理辅导员,小鑫成为方舱医院老年人的小帮手。

自述:小鑫

进入方舱医院第一次做核酸检测,需要录入个人信息,医护人员忙不过来,问我能不能帮一下隔壁阿姨。她是一位来沪务工人员,几乎无法识别检测软件上的文字。“这咋整呀,这啥字嘞……”阿姨不停地拉着“大白”询问。我用自己的手机帮阿姨录入信息,阿姨一个劲儿地连声道谢。

自从有了第一位“欣赏我的观众”,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遇到过只用老人机的白发老爷爷、带着两个孩子的母亲、普通话不太好的少数民族同胞。一轮录入后,医护人员笑着问我要不要当这一楼层的“层长”。

“当然没问题!”吃饭时间,我挨个提醒大家别忘了领餐;做核酸检测时,帮助不会操作手机的“邻居们”;还要记录、反馈、跟进、落实身边人所需要的物资情况。

上海阿婆很要强,从来不会主动找人帮忙,我会有意留心她,遇到她有困难就冲上去。方舱里的叔叔、阿姨们也都很照顾年轻人,早饭发甜面包,他们常常招呼周围年轻人来吃,“辛苦了,小伙子,小姑娘。”睡完午觉发水果、酸奶,“邻居们”也会互相提醒,别忘领取。我拿起手机看淮剧团播放的“艺起前行”剧目,还有好奇的叔叔、阿姨凑过来,和我一起看,点评角色。

一天下午,一位阿婆急促地把我从午睡中唤醒,伴随着她片段化的语言,我的大脑一片空白,第一反应是“阿婆,您在说什么?什么意思?”她激动又沮丧地反复念叨手机坏了,不能和儿子通话。阿婆递过来她的手机和一双一次性手套,反复解释手套是借的,很干净,手机刚刚也消过毒。我捧着手机研究了很久。说实话,接过手机那一刻,我也没有信心能修好,但阿婆却对我信心满满:“你可以的!你一定要帮帮阿婆哦!”还没等我回应,她开始说起了自己的儿子、儿子的生活工作以及很多道听途说的“小八卦”。

我先上网搜索“手机黑屏怎么办?”,又清除了阿婆手机里一些不必要的垃圾文件,然后重启。当我将手机修好,完璧归赵的那一刻,阿婆对我竖起大拇指,“哦哟,我们小美女真的结棍哦,啥都会修,真的来噻哦!”一个下午,阿婆逢人便说我的“光荣事迹”,晚餐过后,整层楼都知道我把一块“板砖”恢复正常。我很不好意思地回应大家善意的调侃,吃了块阿婆塞给我的曲奇小饼干,不大,很甜。

在方舱医院的日子里,我身兼数职,化身技术维修工、民事调解员、食物发放员、心理辅导员;解决下水道堵塞问题、手机信号消失问题、帮助老人排遣焦虑、给室友们讲烂梗冷笑话,缓解不安情绪。每每看到大家的笑脸,我都觉得自己是个值得依靠的人,这样的满足感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挺难遇到的。

回想4月初的凌晨,我收到疾控中心紧急转运的电话,整理行李、上车、进方舱,一切看似顺畅却又不那么真实,直到躺在医护人员提前铺好的行军床上,收到“大白”们送来的热腾腾的饭菜,才感到些许心安。

进方舱第一晚,我抱着被子窝在床上,哮喘又不合时宜地造访。我只带了三五天的药,惴惴不安地向医护人员登记配药,没想到很快拿到治哮喘的新药。更让人难忘的是,“进舱”第一天就有专人登记卫生巾需求。有人需要过敏药,有人要补充餐巾纸,也能及时收到回音。上海下大雨那天,我的微信“炸”了,朋友们纷纷来问有没有漏水,虽然我们在最高的25层,但只有墙壁稍许渗水,几乎没有影响。

空闲时,我喜欢坐在25楼阳台,上海是寂静的,街边的路灯照射着空无一人的马路,略带寒意的凉风拂过脸颊,探出脑袋张望一番,还能见到若隐若现的东方明珠塔。

出方舱那天是深夜,下了车,饥肠辘辘的我立刻去了居委会。工作人员热情地欢迎我回家,还给了我一个装着牛奶、蔬菜、鸡蛋的大礼包。

第二天,我发现网购平台正恢复运力,顺利地以平常的价格买到两箱方便面,搭配居委会大礼包,又回到都市年轻人习惯的独居生活。只是在方舱医院时养成的生物钟一时难以改变,每天早上5点半检测核酸、六七点吃早饭,当城市亮起光的时候,我的耳边回响着方舱医院叽叽喳喳的聊天声,依然生动。


我的仓库,不少来自“邻居们”的投喂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