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风云 > 文章详情
【风云】敬一丹退休,可惜不可惜
分享至:
 (14)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罗衣轻 2015-04-23 13:17
摘要:媒介技术一日千里。在今天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渗透力日深之际,全社会的公众注意力越来越多地离开电视,舆论场的引导调控中心也随之转移,诸如“学习粉丝团”、“侠客岛”之类的新媒体产品已隐隐然有上位之势。《焦点访谈》这种曾经手持“尚方宝剑”的节目,茫然四顾找不到发力点,也在情理之中。

 

这几天,央视资深主持人敬一丹即将退休的消息传遍网络。

 

一个体制中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按规定退休本是常理之中,且敬一丹早在去年就在诸多场合预告过自己即将退休这个消息。但为何事已至此,还是引发了那么多关注,甚至搅动起一番“依依不舍”、“离愁别绪”?

 

我的看法是,有别于一些电视新闻人因为各种原因或个人选择离开央视这条著名跑道,敬一丹既不是“退隐”,更不是“告别”,而是“顺其自然”地退休。但越“自然”,越突显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第一代职业电视新闻人的时代,已开始悄然落幕。

 

她曾遇上电视新闻改革的黄金时代

 

敬一丹在央视工作27年,曾先后在《经济半小时》、《一丹话题》、《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栏目担纲主持。但观众记得最牢的,可能永远都是在《焦点访谈》里眉头微锁、一脸真诚的她。连敬一丹自己都曾自嘲,“大家一看这张要出事的面孔,我还能去做什么节目呢?”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正式开播。一年之后,敬一丹正式加入,一干就是近20年。

 

长期以来,这档“用事实说话”的电视新闻栏目,在中国舆论界的影响力独具一格。其诞生之初,如同后来同样成为央视名牌栏目的《新闻调查》、《实话实话》、《面对面》等节目一样,都是1993年开始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产物。

 

这场发轫于《东方时空》的改革,为央视“孵化”了上述一批名牌栏目,也培养了诸如敬一丹、白岩松、方宏进、王志、董倩等一大批当家主持人。不仅如此,电视新闻界最早一批堪称“专业”的电视新闻节目制片人,如时间、陈虻、王坚平、夏骏、刘春、张洁,也都或多或少与这场改革搭上关系。正是这批职业电视新闻人同其所在的节目相互成就,奠定了央视新闻节目的黄金时代,也拉开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黄金时代。

 

遗憾的是,多年后的今天,内因外因种种因素作用之下,这个精英团队慢慢走散。转岗的转岗,转型的转型,离职的,退隐的,有的甚至彻底告别了电视圈。这恐怕是敬一丹退休引发诸多关注的原因之一。

 

透过敬一丹退休这一常规安排本身,很多人也在思考其所服务的这家中国最顶级的新闻机构的前程和气度。在国外,白发皑皑者以其独到眼光、无人能够企及的资历依然奋斗在主持、制片等各个新闻岗位上的不少,这一度也是中国新闻人相当艳羡的梦想。要说,央视该是中国最有潜力和实力具备如此环境的新闻生产机构,可随着一些“老牌”主持人的一一退休,上述这个梦想想必早已被遗忘。

 

舆论监督的风光已难以为继?

 

回望敬一丹的职业生涯,“舆论监督”这四个字,恐怕是必选的关键词之一。

 

《焦点访谈》诞生之初,即以“舆论监督”为使命。正如敬一丹自己所言,当年能够接受孙玉胜的邀请,拿着“铁饭碗”加入这个新生的草台班子,就因为震惊于“国家电视台居然能在每天的黄金时间播舆论监督”。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而如今,诞生20余年的《焦点访谈》中,舆论监督类节目的比重已逐渐下降到可忽略不计的比例。这档曾经锐气十足的栏目,越来越多地被“你懂的”环顾左右而言他所取代。一个核心主持人,往往也是一个节目的灵魂和舵手。敬一丹的退休,和《焦点访谈》在舆论监督这一使命上的迟暮表现,倒也形成一种契合。

 

当然,任何节目自有其生命周期,有高峰自有低谷。《焦点访谈》在舆论监督上的式微,未尝不合媒体环境演进的逻辑。

 

诚如央视另外一位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所言,《焦点访谈》在那个时代的一枝独秀,今天反过来看,“并不正常”。作为央视新闻改革主要推动者之一的孙玉胜则曾经回忆到,《焦点访谈》这个节目一诞生,就是备受各级领导瞩目的“红孩儿”。甚至节目这个名字,都有上峰定夺的意思。

 

1998年10月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与《焦点访谈》节目编辑记者座谈,并特别为之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一时传为美谈。然而,媒介技术一日千里,在今天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渗透力日深之际,全社会的公众注意力越来越多地离开电视,舆论场的引导调控中心也随之转移,诸如“学习粉丝团”、“侠客岛”之类的新媒体产品已隐隐然有上位之势。《焦点访谈》这种曾经手持“尚方宝剑”的节目,茫然四顾找不到发力点,也在情理之中。

 

问题是,电视节目阵地真的不再那么重要了吗?当前如火如荼劲头正猛的视频节目中,能给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多大的生存空间?未来中国公共生活中必要的媒体舆论监督功能,谁来接棒?

 

媒介传播技术早已一日千里

 

脱开“舆论监督”这个明显在中国语境下出生的提法,仅就一种媒介产品形式而言,传统电视内容生产面临的挑战也愈发严重。

 

《焦点访谈》的母体《东方时空》在草创时期有个口号:“让中国的电视观众每天早晨一起来,就想打开电视机。”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朴素的愿望,没想到一不小心实现了,从而成为一个非常火的现象级节目。而如今,这个朴素的理想的“升级版”其实已经在移动互联网这个平台实现。

 

今天,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早间起床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机。也正是依托互联网平台,《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等新媒体产品因为把准了时代脉搏且迅速精准出击,创造了知识性脱口秀全天候在多个媒介终端收听、收视的盛况。其主创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前资深媒体人。而这些“节目”的播出量早已超过其作为体制内记者编辑所做的任何一期节目。诸如《晓松奇谈》这样原生于各大视频网站的栏目化内容更是层出不穷。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电视内容生产者再次走到了需要自我革命、开启全新一轮电视内容生产变革的境地。

 

正是在几天前的这场演讲上,在被问到如何面对互联网这个强大对手时,敬一丹笑言,“让水均益、白岩松他们去对付吧。”这显然是句亲昵的玩笑话,但在今天的“水均益、白岩松们”听来,一定不会感到轻松。要知道,在肇始于1993年的那场电视新闻改革中,瞒着原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而进入到《东方时空》的白岩松,不过二十五、六的年纪。而今天的他,并不比敬一丹年轻很多。

 

新一轮的电视内容生产改革,与其寄望于同样处于职业生涯中晚期的水均益、白岩松等人,不如希冀下一波二十五、六年纪的新人。问题是,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不都正在各个互联网公司或互联网内容生产平台上撒着欢儿吗?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柳森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