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身边的非遗丨海派旗袍里的“龙凤”绝技(附视频)
分享至:
 (10)
 (1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2017-03-08 06:30
摘要:将上海形容为现代意义上的“旗袍”发祥地,一点也不为过。

上海是旗袍的发祥地。这种将女性体态曲线勾勒地淋漓尽致的服饰,一度风行全国,成为时尚的风向标。

在南京西路与陕西北路的交界处,“只此一家”的龙凤旗袍已走过80多年的风风雨雨。门店里,数十件制作精细、图案考究的海派旗袍整齐地排列着,恍若凝固了时光。

2011年,“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江宁路958号4楼近100平方米的旗袍制作车间,成为了非遗技艺传习所。老师傅带着年轻徒弟,一针一线,缝出旗袍的优雅,串起缝制技艺的百年传承。

 

南京路上的老字号

 

将上海形容为现代意义上的“旗袍”发祥地,一点也不为过。

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移民纷纷涌入,社会风气开放,逐渐形成多元包容的城市气质,对女性服饰的革新起到重要作用。到了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向社会;改变着装,成为她们树立崭新形象的第一步。旗袍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了她们的衣橱。

1926年,上海流行杂志《紫罗兰》出版了一期“旗袍”特刊,其中周瘦鹃在《我不反对旗袍》一文中对当时旗袍的流行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上海妇女无论老的少的幼的,差不多十人中有七八人穿旗袍,秋风刚起,已有人穿夹旗袍。……少数时髦的妇女,甚至夏天也有纱罗制的单旗袍的,那似乎不足为训了。”足见旗袍之流行。

由于“苏式”和“粤式”服装工好质优,集苏州织绣的精湛技艺和新颖设计于一身,备受女性追捧,当时制作中式服装的成衣铺均以“苏广成衣铺”命名。龙凤旗袍制作工艺的第一代传人朱林清,便出身苏广成衣铺。

1936年,朱林清创办“朱顺兴”中式服装店。作为一名从打杂工成长起来的裁缝师,朱林清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大胆创新的风格,既保留传统旗袍的制作工艺,又将西方裁剪工艺融会其中,形成了完整的海派旗袍制作工艺。“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朱顺兴’‘范永兴’‘钱立昌’‘阎凤记’‘美昌’五家成衣铺最为有名,它们以制作独特、技艺精湛、款式新颖而著称。”龙凤旗袍非遗项目负责人陶尧康说,在中式服装制作的顶峰时期,从业人员约有3万人。

1959年,在全国性的工商企业公私合营浪潮中,“朱顺兴”与其余四家苏广成衣铺,合并成立“上海龙凤中式服装店”,主营中式服装的制作和加工,店址为南京西路849号,如今已搬迁到陕西北路207号。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旗袍又是民族服饰的一种,用龙凤最恰当不过。再加上,我们有许多做工精致的旗袍,也都以龙凤呈祥为图案。” 陶尧康说,取名“龙凤”,集聚了老一辈裁缝师的智慧。

 

传统工艺挖掘再创新

 

“如何体现女性美,是旗袍制作的核心价值。因此在面料选用、制作工艺、款式开发上,处处把美作为第一要素。”陶尧康形容,裁缝师傅的信念是“量准”“裁准”“做准”。龙凤旗袍继承苏广成衣铺镶、嵌、滚、宕、绣、绘、镂、雕、盘等传统工艺秘技,在中式服装制作领域堪称绝技。

手工制作一件龙凤旗袍一般需要三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滚边、开线、喷水、定型、裁剪、修整、做工、归拔、试样、整烫面料等要经过数十道工序。像制作盘扣的滚边,这里就沿袭着传统的工艺,一根线快速在嘴边移动,弹到裁剪好的细长料子上,相对一压一烫,滚边就做好了,前后只要一分钟。

旗袍的下摆平不平、能不能自然垂下合拢,是衡量旗袍做功好坏的关键。

 

一件龙凤旗袍的制作,包含选料、测量、裁剪、缝纫、熨烫等几项基本工序。在选料上,龙凤旗袍注重质地柔软、图案美观、颜色和谐,除了选用苏杭丝厂所产的上等真丝、织锦缎、金银龙缎、立绒等面料外,随着不断地创新,也采用现代工艺编织而成的真丝烂花丝绒、真丝泰丝、织锦、真丝重绉、金丝绒等流行面料。

旗袍的特点是对人体各部位恰如其分的贴近与表达,比如立领对颈的呵护、大襟对胸的遮掩、收腰使臀显现或是开衩使腿袒露。如何含蓄表现东方女性的体态美,“量体裁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为顾客量身时,指标要精确到人体36个部位,老师傅不仅要了解布料性能,还要了解人体,把人体最完美的曲线通过他们的制作完全体现出来。”陶尧康说。

作为传统老字号,龙凤旗袍致力于传统工艺的挖掘整理。“从2005年开始,我们不断把退休员工、老裁缝师傅以及他们的家属召集到单位来,把老一辈留下来的实物、图稿、制作技艺通过座谈会的形式一一采集,尽量把即将流失的技艺都保存下来。”陶尧康介绍。

在“复原”传统的基础上,旗袍制作技艺也要不断创新。点缀于旗袍领口位置的盘扣,显示位置明确,具有画龙点睛之功。陶尧康说:“龙凤旗袍通过挖掘整理而创新,从原先两三个系列、20多个图案,发展到目前十几个系列、上千个图案。”在陕西北路的门店中,一张大圆桌,陈列着不少优美的盘扣式样,有简单的直角扣、葫芦扣,也有“福禄寿喜”字形盘扣、虫鸟盘扣、“梅兰竹菊”花卉盘扣等。为了吸引年轻人,龙凤旗袍还创新出“十二生肖”“十二星座”等工艺性盘扣。

传承人将盘扣的样式、尺寸画下来。

一只花扣从做粉袋、弹粉线等最基本的工序开始。

做盘扣先做葡萄头,每一步均有标准。

 

如今,龙凤旗袍仍然保留了手工为主的制作技术,从选料到完工,一个复杂的盘扣需要7天的工作时间,一件旗袍则要花费20多天的时间。慢工出细活,这是“老字号”的坚守。

 

物色年轻传承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龙凤旗袍保留着“前店后工场”的成衣铺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改善缝纫师傅的工作环境,旗袍的制作车间搬迁到江宁路958号,面积由原来的50多平方米扩展到100多平方米。这里既是龙凤旗袍的诞生地,也是旗袍技艺的传习所。

传统的旗袍制作是一份手艺,需要传承。

 

走进制作车间,几件旗袍胚样穿在塑料模特身上,随处可见各色布料。老师傅们,有的忙裁剪、有的忙盘扣,一番忙碌的景象。

18岁的张钦玮正在工作台前,认真细致地烫盘扣条,这是盘扣制作的第一步。盘扣条宽1.5厘米,需要从两侧沿着轴线往内对折。“先上胶,再用熨斗烘干,重复这个过程,等整条盘扣都烫好,再粘衬,再烘干后就可以打葡萄盘扣了。”张钦玮是上海逸夫职校三年级学生,目前正在龙凤旗袍制作车间实习。她与同学吴雨婷都是龙凤旗袍物色好的手艺传承人。

2011年6月,上海龙凤中式服装与上海逸夫职校合作办学,“龙凤”传人亲赴学校传艺授能,将优秀传统技艺介绍给更多的年轻人。“以前新进工人的资源很少,我们希望打破常规,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陶尧康说,“龙凤每年承担逸夫职校应届毕业生的实习,培养他们对中式服装制作的兴趣,希望能成为龙凤传承队伍的生源口。”

老师傅焦义刚已经做了37年的龙凤旗袍,他的徒弟方素文也已在龙凤旗袍工作了近10年。如今,张钦玮和吴雨婷成为他的新徒弟。“她们很有灵气,学得很不错,关键是肯学,现在学校里愿意学制衣的也很少了。”

“来实习后,比上学时学得更细致了,每天有不同的花扣要做,很有成就感。”张钦玮说,自己只是接触了旗袍的一个角落而已,希望未来能学到更多制作技艺。

陶尧康说,老字号焕发新活力,要吸引年轻一代加入技艺传承的队伍。“中式服装制作是一门有血有肉的艺术,每个师傅都有各自的绝活。通过一对一带教,把有悟性的学生留下来,由浅入深地传承龙凤旗袍的制作工艺,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点击文首视频,看看龙凤旗袍的“前世今生”。

 

题图为手工缝制旗袍。本文摄影:蒋迪雯  视频采制:蒋迪雯 杨可欣 图片编辑:笪曦(编辑邮箱:scljf@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