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智库 | 新时代海外引才工作的“变”与“不变”
分享至:
 (2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瑞君 丛金洲 2022-01-10 06:27
摘要:海外引才工作要取长补短,继续坚持正确有利的引才理念不变,对传统低效的引才策略进行创新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海外人才是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引才工作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点环节。针对近年来全球人才竞争出现的新特征、新趋势,一方面要继续高质量实施海外引才战略,以“不变”应对国际竞争形势的复杂“多变”;另一方面要适时转变海外引才工作的理念与方式,在“变”中赢得竞争的先机,支撑新时代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一、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对海外引才引智的渴求“没有变”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不断调整国际人才竞争战略,重点瞄准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增加移民配额,放宽优秀留学生移民限制,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待遇,广揽全球人才;同时组建“制华联盟”,限制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形势,要求我们在加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的同时,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1、汇聚一流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对全球高精尖缺人才的渴求没有变

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研发人员总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首位,但顶尖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仍很缺乏,导致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仍未解决。因此,要努力摆脱“跟跑”局面,需要在关键领域引进掌握核心技术的紧缺人才。要“领跑”更多科技领域,开拓新兴领域的生长点,占据前沿领域的制高点,需要大力引进全球高端人才,掌握科技创新主动权。

2、凝聚和发挥海内外同胞的人才资源合力,对海外华裔人才回流的期盼没有变

尽管近年来留学归国人数与出国留学人数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整体上我国仍处于人才外流状态,人才赤字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华人中的专业人士和高层次人才积极把握机遇回国创新创业,成为海外人才的主体。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仍然需要紧密联系海内外中华儿女,一方面要欢迎海外华裔人才回国寻求事业舞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发挥个人价值;另一方面要鼓励海外侨胞与住在国民众深入交流合作,“以侨为桥”沟通中国与世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对国际间人才交流合作的意愿没有变

当前,全球都面临着同样的前沿科技发展的伦理困境与技术风险,且尚未形成建设性的治理框架和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针对科技进步衍生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事务,推进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建设。今后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国际间的科技项目合作与人才交流频率只增不减。这要求在海外引才工作中,能引才的要引才,不能引才的要引智。通过柔性引才让更多全球“候鸟型”人才加入中国的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海内外的全球高端人才交流合作提供更大平台。

二、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价值观,我国海外引才工作的理念“不会变”

1、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浪潮下,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多边主义的合作理念不会变

当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抬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以霸权力量结成同盟共同抵制中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复兴,实则是维护“美国优先”。美国一味地维护自身“世界霸主”的地位,拜登政府试图联合欧洲国家共同制华,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不会改变,我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对外开放、多边主义的合作理念也不会改变,欧洲国家对美国也不会亦步亦趋。这为海外引才工作奠定了健康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我国同其他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合作、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

2、排外主义、民粹主义盛行下,中国对海外华侨华人的支持和保护理念不会变

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极端民粹主义抬头,出于保护自身本土利益的需要,许多政策带有强烈的排外主义色彩,华裔人才在海外生活、就业的处境并不顺利。美国、英国等国还加大了中国籍与华裔科学家的安全审查力度,华裔科学家受到迫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中方对于中国留学人员及华侨华人遭歧视、攻击的个案,一直及时协助并进行有力交涉。未来我国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和保护海外华侨华人的一切正当权益,也欢迎和鼓励海外华裔人才回国追求自己的事业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中华儿女的力量。

3、国际人才流动新趋势下,中国顺应和把握人才环流与共享态势的机遇理念不会变

受全球疫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双重影响,许多科技、人才交流活动从线下转为线上,虚拟空间内的国际智力流动频率大幅提升,为全球人才共享提供了更多可能。《2020“理想之城”——面向2035年的全球科技创新城市调查报告》显示,全球科学家流动呈现中美欧国际“大循环”和北上深活跃“内循环”的双循环流动趋势。全球人才环流与共享态势既反映了人才流动的跨国性特征,也突出强调了“全球人才”这一流动主体。“全球人才”是由全球配置并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选择发展机会和事业平台的高层次人才。我国要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顺应和把握人才环流与共享态势,以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接收世界各国的全球人才,打造全球高峰人才的成长之地、配置之地。

三、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海外引才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主动求“变”

国际竞争形势的复杂变化与我国对海外人才智力的坚定需求形成海外引才工作的主要矛盾。在这种“变”与“不变”的现实困境下,海外引才工作要取长补短,继续坚持正确有利的引才理念不变,对传统低效的引才策略进行创新转变。

1、海外引才思维要由“本位”向“全球”转换

面向未来,我国海外引才工作要基于全球人才资源配置一体化视角,让中国的人才体系融入全球人才体系并占有竞争优势,在人才建设的国际化水平上彰显世界影响力。这要求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主动参与全球人才资源配置,建设世界重点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欢迎和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在中国的教育与科研平台学习进修,在高科技企业实习就业,施展才华,进而成长为全球高峰人才。

2、海外引才主体要坚持市场导向,向多元主体协同转变

海外引才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社会组织都是引才主体,为推动建立多方主体与海外人才之间的平衡关系,形成政府力量搭台,民间力量“唱戏”的机制,需从两方面进行转变。一要重构政府部门与用人单位职能。减少海外引才工作的行政色彩,政府部门的主要责任是制定宏观人才政策,营造“引才-留人-用人”的良好生态,以帮助用人单位精准引进所需人才。二要借鉴西方经验,支持和培育国际猎头公司和国内猎头航母。通过市场化引才方式提高人岗匹配率,熟悉国际人才的流向与流量,掌握国际人才竞争的主动权。

3、海外引才方向要放宽视野,向全球创新型国家转变

目前,我国与欧盟在科技、高等教育等众多领域合作更加紧密。未来可借助已有的中欧高等教育合作和交流平台以及“一带一路”框架,拓展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层次人才交流的新市场。当前的海外引才工作要适时转向对我国友好的创新型国家,加大引进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等领域科研人员和实用型人才的力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交流合作。

4、海外引才对象要瞄准重点人才群体,向全方位精准引才转变

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打压,必须要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引才的精准度。新形势下,有三类重点人才群体值得关注。一是国际顶尖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人工智能等主要科技领域和前沿交叉领域,集聚一流顶尖科技人才与创新团队,摆脱“跟跑”,实现“领跑”。二是海外科研机构中的外籍人才。三是在华外籍留学生。建立留学生学习签证与工作签证的有效衔接,方便优秀留学生毕业后留华工作。

5、海外引才方式要适应国际形势新变化,向新型引才手段转变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科技、人才竞争形势,各类引才引智措施都要进行创新转变。一要探索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提供引才政策支持。对于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要设置灵活的引进政策,建立相对宽松的与国际接轨的“绿卡”制度;探索科技移民政策,对高端科技人才、STEM专业人才,在技术签证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二要推动海外人才信息库建设,提供引才技术支持。利用人才信息大数据,构建人才指标与分类,帮助用人单位精准引才。三要深入研究国外相关法律和科技政策,提供引才安全支持。提示并鼓励海外科研合作者按照所属机构的要求,如实披露外国研究资助,避免“隐瞒与虚假陈述”等罪名的隐患。向海外人才提醒纳税申报风险和相关法律规定,尽量规避与税收相关罪名的“雷区”。四要发起全球大科学计划,组织全球人才高峰论坛,提供引才平台支持。面向人类生命健康、全球气候变化等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发起全球大科学计划,持续办好各类全球高峰人才论坛,为更多海外人才智力“走进来”搭建广阔舞台,让中国成为全球人才交流、知识碰撞、文化交汇的中心。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徐佳敏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