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文化振兴拉祜村寨,“摆舞之乡”迎来春天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敏 周文吉 2022-01-07 07:02
摘要:村民们感概:摆出了“春天”,舞出了“未来”。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在澜沧县东回镇班利村的露天文化舞台上,近百名村民身着拉祜族传统服饰,手中挥舞着五星红旗,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感人的旋律、激昂的歌声,唱出了“摆舞笙歌颂党恩”的心声。

澜沧县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班利村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的行政村,距离澜沧景迈机场仅7公里。这里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传承基地,也是拉祜族传统舞蹈“摆舞”的发源地,有“摆舞之乡”的美称。“直过民族”拉祜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特殊成员,也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景”。

2018年至今,上海按照整体打造、分步实施、压茬推进的长期帮扶策略,采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振兴+动力提升”的综合帮扶举措,累计投入沪滇帮扶资金2937万元,帮助班利村实现整体脱贫,并建立起符合班利实际、具有班利特色的稳定产业支撑。如今的班利村修葺一新,以朝气蓬勃的面貌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村民们感概:摆出了“春天”,舞出了“未来”。

以文培元,让民族文化“活”起来

“从来没想过,家乡变化会这么大!”张扎儿是土生土长的拉祜族小伙,曾经为了“逃离”一穷二白的班利村远赴他乡打工。“以前我们住的都是茅草房、篱笆房,房子四面窜风还漏雨,连床都没有的。碰上下雨天,村里的路都变成烂泥路,牛都没办法走。”

现在进村的路都铺上了水泥和特色石板,村口的寨门上“摆舞之乡”四个大字格外耀眼。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非一朝一夕可为。“长期以来,班利村临近机场的地利优势、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上海援滇干部、澜沧县副县长张辉道出了建设的初衷,“相隔不远的老达保村依靠建设音乐小镇而脱贫致富,班利村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是不是也能以文化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为突破口进行打造呢?”这个想法与当地干部不谋而合。“班利的拉祜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如果不好好发展,真的太可惜了。”东回镇镇长李冬艳坦言。

要以文化“润”村,先得搭好“地基”。“没有基础设施作为保障,文化事业是难以发展的。”2019年,上海投入沪滇帮扶资金在班利大寨内实施组内道路硬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村寨整体面貌得到有效改善。2020年,上海为村里新建了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展演中心及道路等配套设施,并协调黄浦区计划外援助资金实施班利大寨民族文化展示设施及周边配套优化建设项目。2021年,上海继续改造了传统拉祜族干栏式建筑,实施亮化、美化、地下网管工程,打造集中连片区域的特色民族文化村落。此外,黄浦区总工会出资将班利村原本荒废的民族文化传承展示馆改造提升,加强了拉祜族民族文化特色保护与传承。

“村里有佐佐咖啡馆、佑佑茶室、尚尚清吧、夏夏书吧,除了展示销售村里农特产品的交易市场,还有些民族特色房子是准备改造成民宿的。其他地方的人都羡慕我们!”提及班利村日新月异的变化,班利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赵黑大的脸上满是笑容。

以文化人,摆舞笙歌跳去大上海

返乡后,张扎儿和妻子郭玉兰经营着一家早点铺子,然而两口子的心都扑在班利村的演出上。他俩都是村摆舞队的骨干,郭玉兰更是集创作、表演、主持于一身,“观众们热烈的掌声,给了我们很大信心”。去年,班利村成立了澜沧班利拉祜啵喋演艺有限公司,“啵喋”在拉祜语里是“跳舞”的意思,吸引130多名村民参加。

能歌善舞仿佛印刻在拉祜族人的基因里。用一把吉他、一只象脚鼓或一支葫芦笙,从未正统学习过音乐的村民便能演奏出天籁般的乐曲,让听者沉浸其中,陶醉忘返。如何把村民的爱好特长转化为经济产出和发展动能?沪滇两地干部携手合作,下了许多功夫。

“拉祜族擅长唱跳,但内心羞涩,难以跨出在陌生人面前表演的第一步。”张辉透露,项目在推进初期并非一帆风顺。村民常常不自信地问:我们的摆舞是从挖地、洗衣、除草动作改编来的,会有人要看吗?为了解决村民的顾虑,两地干部组织村里的文艺骨干到普洱老达保村、丽江、西双版纳等地学习文化帮扶经验。

“把原生态的拉祜族文化呈现到大舞台上,需要更精细的打磨和编排。”援滇干部说。他们充分利用上海文化产业优势,积极导入文化资源,加强班利村与文化企业、民间艺术团体合作;依托黄浦区区域化党建平台,引入东方证券和上海市兆舜文化传媒公司,对歌舞节目、舞台演出进行公益指导;邀请县文化馆和澜沧舞色拉祜舞蹈培训机构对60名文艺队员进行形体训练和歌舞节目编排,达到公开展演水平。

上海方面的暖心帮扶渐渐消融了村民心中的疑虑。“他们白天务农,晚上自发地聚在一起排练唱跳。有些妈妈甚至背着孩子,一遍一遍地练习,这是真的热爱。”赵黑大说。从前怯生生的郭玉兰,如今成了歌舞表演的“常驻”主持人,滔滔不绝地为八方来客介绍家乡的文化。

经过日以继夜的排演,拉祜“摆舞”终于登上了上海舞台。2020年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班利村臻选出12名演艺骨干,在上海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上表演,他们热情洋溢的歌舞吸引了许多上海市民驻足观赏。回村后,他们与亲朋好友分享了这次特别的演艺经历。“第一次在上海文化平台上展演,我很紧张,也很兴奋。”郭玉兰更加坚定了建设美丽家乡、唱响拉祜文化的理想信念,“在上海的帮扶下,我们带着自己的民族歌舞走出拉祜村寨、走出云南。我们感到很自豪,一定会继续努力,让寨子里的生活蒸蒸日上。”

以文铸魂,孩子们眼里充满希望

在班利村大寨的中心位置,一栋外形酷似“圆面包”的建筑正在加紧建设中,紧邻它的长方体建筑即将竣工。这两栋建筑是上海两家企业捐赠给班利村的“小面包”儿童之家和“银荷”图书馆。9岁的张玉梅和张慧恩是村摆舞队的“幺妹儿”,她们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学习唱跳,课余时间结伴练习最拿手的鼓舞。看着马上要落成的儿童之家和图书馆,孩子们的眼里闪着光。

班利村共有951户3454人,其中拉祜族占总人口数的79%。张辉刚来村里时,看到孩子们在工地边摆弄砖块玩,不由心生感触:“难道孩子们只能玩农村版‘乐高’吗?”下一代是未来的希望,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未来,必须从“娃娃”抓起,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于是,在援滇干部牵线搭桥下,上海各方社会力量源源不断地汇聚到这个边境村寨。

“早起的娃娃咿咿呀呀,那是上海的老师在上课……”悠扬的歌声在班利小学里响起。上海阳光善行公益服务中心扎根班利村,通过“上海制定教案,带教当地教师和志愿者”的模式,帮助培育本地公益组织“竹蜻蜓”,实施“雅八雅咪”助学计划和“守护星”儿童青少年健康保护项目。沪滇携手开展学龄前儿童普通话教学课程、素质教育及家庭亲子教育,提高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在班利小学,上海宏天教育基金会和上海清算所等单位配资建设悬浮式拼装运动球场,上海翰鸿律师事务所设立奖学金,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阻断贫困“代际传播”。

“村民的舞越跳越欢,钱袋子也越来越鼓。2018年,村里人均收入3847元,现在增加到了6000多元咧!”赵黑大兴奋地说。产业项目越做越强,老百姓增收渠道丰富而稳定。据上海援滇干部介绍,今年下半年安排了沪滇帮扶项目,用于建设班利大寨现代农业示范园。未来,班利村将在上海援滇力量、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团队和云南农业大学的帮助下,发展种植林下三七、咖啡、鲜花、瓜果等,实现农林产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下”,以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最美丽的地方,就是拉祜山乡,清晨鸟语欢歌,让心放松;共产党政策好,拉祜人勤劳动,团结友爱,让我们一起走。四面八方朋友,请到拉祜山来……”嘹亮的歌声唱响《最美丽的拉祜山》,“摆舞之乡”引来了春天。

栏目主编:黄银龙 文字编辑:崔家琛
专题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