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山海情深共筑美丽佤乡,沪滇协作打造幸福家园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田栋 周文吉 2021-12-26 08:01
摘要: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上海的乡村建设得非常好!我要把上海的好经验带回去与乡亲们分享,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原党支部书记胡德学兴奋地说。2021年10月,作为班洪乡、班老乡代表,胡德学和胡金明应邀来沪参加乡村振兴见学活动。

活动期间,两位老支书与200多名上海援滇干部,以及云南省相关州市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深入交流。提到脱贫攻坚给阿佤山带来的深刻变化,他们笑意盈盈地说:“我们村寨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上海人民的关心和支持!”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有着150公里的国境线,与缅甸接壤,是历史上著名的“班洪抗英”“班老回归”发生地。在班洪乡政府所在地的一棵老榕树下,“班洪抗英遗址碑”记录了100多年前佤族人民英勇抗英的历史。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边疆人民心向党,总书记回信暖心房

1934年,“班洪抗英”镖牛盟誓,佤族先辈喊出了“佤族汉族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丢伴”的誓言。1965年,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唱出了佤族人民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心声。如今,“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三好”示范县创建活动正在沧源县开展得如火如荼。阿佤人民发扬团结奋进的优良传统,切实增强“五个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阿佤山区,烙刻在每一个阿佤人心中。

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一棵竹子不成蓬,两三棵竹子才成蓬;一户人家不成寨,两三户人家才成寨;一人做事难成功,众人做事才成功……”民族团结,守边固边,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力量。2017年,上海崇明和云南临沧因东西部协作结缘,参与和见证了沧源山乡的巨变。2019年底,沧源县67个贫困村、4万多贫困人口提前一年全部脱贫。

几个月前,沧源县班洪乡、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10名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佤族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情况,表达世世代代跟着共产党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坚定决心。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更加坚定了阿佤人民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数百年前,佤族先民来到沧源县下班坝村,种下了神圣的榕树。村民世居于此,依偎着大山,守护着大山。今年10月,下班坝村村民聚集在老榕树下,发布了新时代佤族族训——我们阿佤人民世世代代心向党、心向国家,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在乡村振兴的奋进画卷上,百年老榕树与新时代佤族族训共同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细化落实民生工程,阿佤人民唱响幸福歌

与班洪、班老一起回到祖国怀抱的还有永和寨、龙乃寨等。上世纪60年代,党的光辉照进勐董镇龙乃村,这里的佤族群众开始走出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随着沪滇协作的深入开展,如今的龙乃村,通过危旧房改造、兴边富民、佤山幸福工程、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民生福祉工程的实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

机耕路砂石路要修多少公里,村民的猪圈牛圈要建多大面积,公厕蹲位要设计几个,排污管道安排在什么位置……在沪滇协作的项目清单里,一个个目标任务正被细化落实。

要致富先修路。沧源县境内群山起伏,84条河流纵横交错,沪滇携手为高山村寨铺上硬化路面。在勐董镇芒摆村、龙乃村、上龙乃村,新修的砂石路让边境村与外界通畅相连。在下班坝村,新修公路从村口延伸至山外,红顶房屋与苍翠森林遥相呼应,美丽家园呈现出红火的生活图景。

截至2021年底,沧源打造了龙乃村、国门新村等一批边境小康示范村,共实施57个“百村示范千村整治”重点村工程,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云南省园林县城,被命名为首批“云南省美丽县城”。如今,沧源全县建制村道路通畅率达100%、硬化率达90%以上,农村饮水集中供水率达98.7%,并实现了所有行政村(社区)4G网络、光纤网络和动力电全覆盖。

“我是跟共和国一起长大的人,一滴一点的变化,我看在眼里,明在心中。过去我们这个地方住的是‘叉叉房’,就是人家说的茅草房,走的路是泥巴路。通过脱贫攻坚,你看看现在,我们村村寨寨,住上了砖瓦房,走上了水泥路。”胡德学说。

农旅融合振兴产业,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沧源聚焦农业、产业与旅游融合,寻求精品发展和多点开花,逐渐走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1970年10月9日,《人民日报》以《红太阳照亮了深山小店》为题报道了班洪饭店四大嫂事迹,发起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服务行业学班洪四大嫂”的号召。51年过去了,“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佤乡人民奋勇前进。如今,“班洪四大嫂”这张全国闻名的红色名片,通过沪滇携手已经重新开业,喜迎四方客,还成立了电商服务中心。生机勃勃的班洪特色小镇正逐渐成形,通过发展旅游业和收购、代销、供应当地的各类农副产品,带动班洪乡人均增收超过3000元。

沧源县还创建班洪“葫芦王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以下班坝为代表的“生态旅游+”成为亮丽的乡村旅游品牌。2020年10月,下班坝自然村景区正式营业,至今已接待各地游客15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240万元。

“2017年,我高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外打工。2020年听说村里正发展旅游业,各方面条件都有改善,我和妻子决定回乡创业。现在,我不仅帮助父母做生意,还管理着村上的玻璃栈道。”在下班坝村村民李雄看来,旅游业给全村带来了新变化,也带来了创业机遇。村民可以到游客服务中心、蜂蜜加工厂上班,也能从事景区管理员、卫生保洁员的工作。他们有1200元至5000元不等的月收入,42户人家还得到了4万多元的分红。

南滚河蜂蜜加工厂

生态良好、风景秀美、民族风情浓郁的沧源,正在保护好以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基础上,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下班坝村还发展起养蜂产业。乡村越变越美丽,人民越来越富足。“我们沧源是宜居宜游的好地方,气候舒适,还有佤鸡、黑蜜等美食。”来自崇明的援滇干部黄荣已经把自己当作了新沧源人,对当地物产、景点如数家珍。

每年春季,生长在海拔1500米到3000米山地里的米团花迎来盛花期,其管状花朵像大米一样洁白,可以酿出高品质的黑蜜。经过鉴定,佤乡黑蜜的各项指标与新西兰蜂蜜不相上下,经济价值很高。

2018年,上海帮扶当地采购中华蜂,集中在勐来乡下属的3个村子里养殖。目前,“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吸引了60多户村民参与,养殖量达2843箱。2020年,当地建起了蜂蜜加工厂,参与的村子都能拿到年底分红。

作为沪滇协作的重点项目之一,南滚河蜂蜜加工厂带动了当地蜂蜜产业发展,让原生态好蜂蜜走出了大山。在广东打工的杨艾少回到班洪,负责南滚河蜂蜜加工厂的管理和销售工作。“以前忙着打工,一年只回一次家。如今可以在家门口挣钱,日子比在广东过得更舒坦。”杨艾少对这项“甜蜜”事业充满了期待。

2020年4月,源味临沧——云南临沧特色产品崇明体验中心在崇明区城桥镇开业,展示销售包括黑蜜、民族手工艺品、茶叶等在内的340多种商品,进一步拓宽黑蜜及相关产品的销路。“为了发展黑蜜产业,今年我们村种植了近300亩米团花。”班洪村支书杨志良有信心把“小蜜蜂”做成大产业,让群众的生活过得更甜蜜。

栏目主编:黄银龙 文字编辑:俞宏浩
题图说明:下班坝村内。
专题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