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视觉 > 见识录 > 文章详情
走读上海|上观新闻摄影记者董天晔2021自选集
分享至:
 (3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董天晔 2021-12-27 06:49
摘要:仰望星空,埋头前行。

2021年进入尾声,翻看电脑中的项目文件夹,一次次采访恍如昨日,每一张记录下的面孔都历历在目。

看似平静的一年,疫情来回反复,多数的工作时间我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游走。这一年里,我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探索姿态,重新认识了这座城市,好好地阅读了这座城市。

从104岁的炒股老奶奶,78岁的红帮裁缝,再到身残志坚的残奥会运动员……时光老去中,我见证了许多平凡人物用平凡岁月中的平凡坚持,最终创造出十分不平凡的故事。这些稿件的采写过程,构成了我观察和记录这座城市的一个低机位的视角,我也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比较具有烟火气的维度。

今年,“人民城市”和“文化软实力”成为上海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我也将这两者设定为了自己工作的主轴。从我个人角度理解,建设一座人人共享的美好城市,彰显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都需经历厚积薄发的过程。今年,各种大牌首店的轮番登场,国际一流品牌发布选择上海;各类社区食堂、活动中心陆续启用;艺术交易会以及各种大型文艺演出更上一层楼,都展现出了这座城市欣欣向荣的景象。

躬逢其盛,作为新闻摄影记者,我感到这是个有许多新鲜事物可以去记录的年份,我也试图尽量触达一切自己可以到达的地方。

走出上海,台州、宁波的搁浅鲸鱼报道,首届阿那亚戏剧节的报道,成为疫情背景下难得的练兵机会。无论是身陷海水与泥潭的恶劣环境,还是在海边寒风中坚守了十数个小时的戏剧节幕后采访,都让我体会到了作为摄影记者的创作初心。

出发路上,结交了不少朋友,也认识了一些喜欢自己作品的伙伴,感恩我们的遇见。

“记录时代”似乎是每一个新闻摄影师为自己赋予的使命,于我个人而言,写下一个打动自己,进而感染读者的故事,是从未放弃的目标。

以下,我把自己这一年的见闻做一个梳理,分享给大家。


一、上海故事

在上海这座超级都会里,从来不缺少五光十色的人和事。

2月,我们认识了前上海钟厂退休工人徐定吉。老徐拿出积蓄,收藏下厂里需要清仓的十万只闹钟,开出了一间深受年轻人欢迎的国潮老闹钟淘宝店。

2月底,传统造型的痰盂成了海外购物网站上热销的商品,在“北京百货商店”里,经理张乐华向我们道出了上海品牌的老家底。

随着顺昌路的整体旧改启动,不少老店面临搬迁。3月,我们采访了华良切面店和它的老板孙礼国。这间远近闻名的老店也要面对搬去哪里的难题,一台古董切面机,让老孙犯了难。同年8月,孙礼国把店搬去大木桥路,制面工坊从此和门市分开。每天虽然来回奔波很辛苦,但总算是暂时安定了下来。

和切面店面临同样问题的,是开在隔壁的上海老品牌照相馆:人民摄影。5月,我们来到这里,听老师傅讲述了这家店数度搬迁的过程,和海派人像摄影的独特魅力。

3月到4月,我们寻访了三位传承了上海红帮裁缝手艺的大小师傅。他们用智慧和坚持,维持了上海传统手艺人的生计和体面。

裁缝徐俊馥师傅的母亲周鸿宝是一位104岁还在每天炒股的老人,这是我们采访红帮裁缝过程中的意外收获。经过我们的报道,她的趣事登上了微博的热搜。

4月,我们结识了一位收藏海派家具成痴的室内设计师刘强。曾经将海派家具文化在顶奢豪宅设计中发扬光大的他,如今成为了在电视节目里为小户型旧居改造的达人。

同样热爱与木头打交道的杨生美爷爷是一位“船模狂人”,他手工制作的红木红船展现了令人惊叹的精致工艺。

7月,位于榆林路的上海牌手表厂即将开始旧厂房的翻新改造,趁此机会,我们进入这个身披上海品牌荣光的老厂,记录下工匠们与时间相伴的故事。

同为老品牌的悦来芳,处境比上海牌手表要艰难许多。中秋节前,我们走进悦来芳的制作工坊,记录下师傅们代代相传的“翻毛月饼”制作绝技,听他们讲述了如何绝境求生的经营故事。

7月是属于奥林匹克的时间。奥运开幕前,我们采访到高伟峰先生,他是即将为国出征的蹦床运动员高磊的父亲。说起儿子这些年来的艰辛,同为专业蹦床运动员的高爸爸一时百感交集,在镜头前泣不成声。


8月,残奥会战火再起。在残奥、残全运比赛开幕之前,我们走进遍布上海各区的残疾人运动员训练基地,为十一位即将出征的选手拍摄下一张肖像。

残奥会上,来自上海的男子击剑选手李豪夺得首金,女选手谭淑梅也在同日夺得金牌。比赛前一个月,我们在训练基地为两位年轻靓丽的运动员拍下一张合影。

在上海,书写传奇的残疾人也不止运动场上的选手们。9月,我们采访了电子产品修理专家柯水昌。因为一场意外导致高位截瘫的他,在妻子的帮助下成功创业,不仅拯救了自己的人生,也帮助了许多与他有着相同遭遇的残友。


二、文艺清单

因为疫情,今年各类海外的优秀院团无法进入中国。然而,在上海乃至中国的演艺市场,都神奇地呈现出勃勃向上的生机。华语、原创的话剧、音乐剧、舞蹈作品,正以加速度进行着专业化、工业化的进程,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搬上舞台,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与认可。

而我一如往常,继续隐藏在侧幕的角落,记录下与舞台上完全不同的故事,那些创作者们成长与奋斗的故事。

1月,陕西人艺版《白鹿原》来到上海,疫情迫使他们中断了后续的演出计划,上海成为他们春节前巡演的最后一站。

2月,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一年一度的“达人闹元宵”公益汇演如约而至。这次演出的主题,是与聋人舞者同行。

从2月底到4月中,我花费所有周末的时间,跟踪记录了由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举办的音乐剧歌唱大赛。这场千里挑一的激烈赛事中,一批唱演俱佳的选手脱颖而出,迅速成为了中国华语音乐界的新生力量。年底,获奖选手刘玉婷已经站上大剧场的舞台,在经典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饰演女主朱丽叶。

3月,我们获得宝贵机会,深入上海交响音乐厅的后台,记录下彩虹合唱团全新演出季《星河旅馆》首演的台前幕后。

3月的一次专访中,我们记录下郎朗充满戏剧性的表演瞬间。

4月,王学圻主演的小剧场作品《爸爸的床》在沪首演,我们记录下他排练时一丝不苟的戏骨风范。

5月,舞剧《悠悠视界》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上演。一群业余舞者,用美好的肢体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生命中的喜怒哀乐,不仅在观众群体引起强烈反响,也震动了舞蹈圈,一时好评如潮。


5月,华语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从上海开始了全国巡演之旅。豪华的卡司,精致的服化道,使得该剧的上演成为华语音乐剧圈年度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6月,舞剧《梁祝与黄河》在沪登台,这是一部现代舞蹈语言和传统国风美学相结合的作品。

6月的阿那亚戏剧节,是戏剧人和艺术家的狂欢营地。在海边,在沙滩,在树林,从白天的烈日到寒夜凛冽的风中,他们上演着一幕幕生命的狂想。

8月,谭盾在上海带来自己经典的作品《大地之歌》。千奇百怪的乐器,奏响穿越千年的人类文明之音。

11月,上海文化广场年度大戏中文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终于面世。这部作品清晰地展现了中国音乐剧的工业化程度,和以阿云嘎为代表的音乐剧演员有着怎样的票房号召力。

12月,孟京辉版《红与黑》在上海首演。依然是浓烈的爱与恨,依然是天马行空的解构与重塑——这是孟京辉与经典对话的方法,也是他与观众展开的一场游戏。

三、城市秘境

2021,上海成为“网红之城”。在各大互联网社交平台上有着顶级流量的博主们纷纷选择来到上海扎根落户,成为今年的一个奇观。究其原因,是因为这座城市有着太多值得被发现,被探索的神奇秘境。

1月,虬江路的“江湖”正式谢幕。

两个月后,虬江路热闹的摊位市集在上海市轻纺市场重生了。

这边厢上生新所茑屋书店刚刚成为小红书上的网红打卡书店,半年之后茑屋前滩太古里店开张,成为新的顶流。

2月,佘山上海天文台准备大修,我们来到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天文台,记录下变身前的样子。

春节前,东江阴街的小菜场里挂满鳗鲞腊肉,被市民亲切地称作“最有年味的菜场”。

同样装满了浓浓年味的,还有虹桥花市。

隐藏在防空洞里的uptown曾经是潮流青年们口口相传的秘境,如今它已不复存在。

元宵节,城隍庙的灯会吸引了满满的人潮。

3月,历史建筑淮海大楼完成从内到外的修缮。几代居民的脸上,露出了相同的笑容。

和平饭店的文化艺术周开幕活动上,老年爵士乐队“重出江湖”,奥斯卡获奖导演柯文思道出:“我爱上海。”

2021年的永康里,服务街坊邻居几十年的干洗店,和成排的网红咖啡馆、餐厅和谐共生。

从外滩源到枫泾路,遍布上海的各色夜市成为夏天老少皆宜的消暑好去处。

凌晨五点的灵石路古玩市场,行内人叫它“鬼市”,其实是古玩爱好者的淘宝胜地。

肇周路街区即将旧改,老居民们在这里享受悠闲的时光。

山海关老建筑上的新壁画,让人“真假难辨”。

徐汇滨江的过江通道,是外卖小哥热爱的纳凉胜地。

斯沃琪艺术中心,视觉艺术家庞浩在他工作室的厕所里向我展示了最新的作品。

翻新的老建筑沙美大楼,成为时髦年轻人喝下午茶的好去处。

岳阳医院膏方制作工坊里,100只紫铜锅火力全开,蕴藏着冬季进补的奥秘。

天平路街道的社区食堂,解决了老年人的就餐问题,也治愈了打工人们的饥肠辘辘。

昔日马利颜料的厂房,如今成为了色彩缤纷的创意市集。

今年,采访过的菜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列。从贴上PRADA大LOGO的乌中菜场,到满满烟火气的嘉荟市场;从凌晨3点半的猪肉运销仓库,到傍晚人气爆棚的muji菜场……如何定义菜场正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它正变得越来越多元:

同样可以形成系列的是今年高潮迭起的艺术展览。从年头到年尾,一直到11月份的艺术品交易月,上海的艺术爱好者绝对可以大饱眼福。莫奈,夏加尔,安藤忠雄,奈良美智……各种的高规格展览、艺术展销会的活动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沪”,就看到来自全世界的顶级艺术品。


四、现场有我

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到现场去”是无法抗拒的召唤。在新闻现场,发现好的场面,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是职业使命,也是人生乐趣。

1月5日,寒潮将至。虹储小区的社区干部和医生上门探访老人,保障老年人的防寒工作落实到位。


1月底,上海出现本土疫情。上海地铁维保中心梅陇基地,各维保单位工作人员严阵以待,为地铁运维防疫工作保驾护航。


元宵佳节,一对父子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公益手工课程里协力制作兔灯。


4月6日,上海时装周开幕大秀上,模特们身着支持新疆棉字样的T恤,为中国加油。


5月3日凌晨,上海地铁二号线,电力施工人员熬夜奋战,为地铁沿线更换触网电线。


5月20日,我在甜爱路,记录下两对“老情侣”。


6月3日,服装箱包品牌“蔻驰”的年度大秀在上海举办,现场“星光熠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之下,上海成为了不少品牌中意的时尚活动举办地。


7月1日,建党百年的日子,中共一大会址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早早到来,为中国共产党庆生,回望初心。


7月初,浙江台州出现大批鲸鱼搁浅,7月8日,浙江宁波的海滩也出现两只鲸鱼搁浅。泥泞的海滩为救援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连前来参与救援工作的消防员也深陷泥潭,“难以自拔”。


7月,我与同事们在台风报道的第一线,记录下防台、抗台直到送走台风的全过程。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们一次次走进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发热门诊、核酸检测点,报道防疫工作的开展。

9月1日,疫情有效控制,学校如期开课。

11月4日,2021年度的进博会如期举办。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不少来自海内外的老朋友,也见到了许多对中国的市场充满热望的新面孔。


新的一年,惟愿国泰民安,疫情过去,我们可以收拾行囊,去到远方。

栏目主编:张春海 文字编辑:张陌 图片编辑:张驰 编辑邮箱:8903168@qq.com
上观新闻 董天晔 摄影报道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