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忻州有个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洪伟成 2021-12-11 10:33
摘要:时光虽已将元好问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的作品、人品至今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辉。

从上海到忻州,跋山涉水,舟车劳顿,所为何来?

“参观元好问故居。”山西朋友的回答很简洁。

元好问何许人也?元好问,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诗、文、词、曲各体皆工,变宋词为元曲第一人,写过小说,所著志怪短篇小说《续夷坚志》共四卷二百零二篇;其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国破家亡的现实,高古沉郁、风骨遒上,具有诗史的意义;《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被公认为金末元初文学与历史学成就最高者。

普天之下知道元好问的人或许不多,但他写的一句词几乎无人不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词句来自元好问代表作《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故居位于忻州市忻府区西张乡韩岩村。故居院落宽敞整洁,正对大门的甬道尽头的是一座石基木身攒山顶房屋式六角亭。那是元好问主持修建、后世又多次复建或修葺的“野史亭”。


“野史亭”

据说,元好问的宿处位于亭子后面菜地的最北面,门楣上方有“青来轩”匾额。正厅为悬山式建筑,东西厢房为硬山式建筑。我们在青来轩元好问生平展览处停下脚步,追踪主人公的人生旅痕:《元诗选》称其“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目”,连他的名字也源于他的好学,既是祖辈、父辈对他的期许,同时也是他一生的概括。但是这位才子的运气不太好,因为自16岁参加科举考试,他一直未能金榜题名,直到而立之年才得以进士及第,随后进入官场。然而,生逢乱世,好景不长,元好问所处的朝廷很快被蒙古人的铁骑踏得粉碎,经世致用的文人梦想也随之破灭。金朝灭亡后,元好问和大批官员被俘,后被押往异地看管,到晚年才得以重返故乡。可以说,这位曾经的“天才神童”,在遭遇了灭国被俘的大难后,心性才真正成熟起来。

据史载,元好问的少年和中青年大部分时间是在他乡度过的。金亡后,年届半百的元好问历经劫难,得以回故乡隐居。他闭户不出,在野史亭里潜心学问,编纂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文献《中州集》和《壬辰杂编》。此亭是先生许多鸿篇巨制的诞生之处,也是他数度游走他乡回归故里的唯一栖居地。

千万别小看了《中州集》这部元好问编纂的金国君臣诗词总集,这可是他以诗存史的唯一寄托。以“中州”名集,显然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从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他50岁时返回故乡忻州,到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他68岁时客死异乡,这是元好问遗民不仕和为金史编纂四处奔忙搜求资料的时期。

早在金国灭亡前,元好问就曾向当政者建议用女真文撰一部金史,未能如愿。金亡后,元好问抱着“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的信念,决心以一己之力修一部金史。为此,他不得不与元朝官员虚与委蛇,以便取得他们的协助获取相关资料。


“青来轩”是元好问在故乡的宿处

元好问的这些作为,在某些人眼里却成了不忠与变节。人们对元好问有种种非议,直至“百谤百骂,嬉笑姗侮,上累祖弥,下辱子孙”。但为了完成自己修金史的夙愿,元好问忍辱负重,心无旁骛地发奋著书。他在忻州自家院子里建“野史亭”,不但作为编修金史时存放资料和写作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为了找一处远离是非的清净所在。

《中州集》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但又不能把它简单视若一部诗歌集子。因为总集里不仅收录了元好问所知金朝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国的诗人词客、包括金朝两位皇帝及诸大臣乃至布衣百姓的诗词共2116首,而且为每位作者共250余人写了小传,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的一段空白,也为后人研究金代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元好问生前虽未能实现自己修成金史的夙愿,但他尊重史实,不阿时俗,秉笔直书,为元代修宋、辽、金史,以至明朝修元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翔实资料。所以后代学者一致认为,《金史》与元好问关系密切。

这种国亡修史的做法,也为后人所仿效。如明朝遗老万斯同拒绝清政府博学宏词科的征召,也不要朝廷给的七品俸纂修官官衔,却以“布衣”身份参与修《明史》。从这个意义出发,元好问的《中州集》远非印在纸张上的文字那么简单。700多年以后的我们可以想见,当年年过半百的元好问是如何以瘦弱的身躯、以隐居避世的态度,夜以继日奋笔疾书的。凝聚在他笔端的,是他对故国和故国文化的无尽深情。

故居中轴线上的元好问石雕像

在元好问故居,他的著名词作《摸鱼儿·雁丘词》放在展览的显要处。词作的诞生有一个故事:元好问16岁时去并州应试,途中遇一捕雁者,他告诉元好问一件奇事,称他设网捕雁,捕得一只,另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逃之雁在空中悲鸣盘旋一阵后,竟投地坠亡。元好问看着捕雁者手中两只雁,一时思绪万千、心有戚戚,遂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把它们双双安葬在汾河岸边,随后便做下那首千古流传的《摸鱼儿·雁丘词》。

公元1257年秋,元好问在河北白鹿泉村病故,遗体辗转三百余里被运回老家韩岩村安葬。这段历史在其故居墓志中也记载得很清楚。

进入陵园,林木遮阴,松柏夹道,一派古朴肃穆的氛围。元墓建在“野史亭”正西面,甬道两边对称排列着石翁、石羊、石虎等,尽头则是墓冢,迎面立有一块汉白玉碑,上书醒目的大字“元好问墓”;再向前百余步,一个砖砌的拱形大门突现眼前,门额上书“元墓”两个大字,系清朝乾隆年间忻州知州汪本直手迹。所谓“元墓”,即元好问家族的墓地,共有七座坟茔。立在元墓正中央的,是一通三尺短碑,上书“诗人元遗山之墓”,据传系其弟子按其生前所嘱,买石刻之。墓的一侧,碑碣林立,详细记载着元好问的生平业绩,堪称珍贵的文化遗产。奇妙的是,七座墓冢呈北斗七星状排列有序。

时光虽已将元好问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的作品、人品至今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辉。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栾吟之 图片编辑:项建英
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
题图为元好问故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