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海上观 | 为科研人才“解绑”,让创新活力绽放
分享至:
 (30)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頔 2021-12-01 18:21
摘要:“松绑”的真正内涵是“解绑”,是把加诸人才身上的一切不应有的束缚、不必要的包袱,全部卸掉。

最近刚听一位科研人员说起,自己前两年获得了某一项人才称号以及相应的资金奖励,现在却为项目的考评事宜伤着脑筋:既搞不清要如何审计、结项,提交哪些材料,也找不到人询问,“只有单位的会计一直在催”。

“我一个搞研究的,怎么还要花功夫做这些事?”他的困惑,代表了一批人的心声。申报要材料,中期要考核,结项要验收,原本是对科研的有力支持,却偏偏也带上了点奇怪的“科研”味。

为人才和用人主体“放权松绑”,这些年来一直被反复强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考核评价的标准更加多元,奖励支持的形式更加丰富,许多不必要的前置条件和管理要求都成为过去。但也不可否认,一些不甚合理的“条条框框”依然在一定程度上牵扯科研人才的精力。

人才是城市最重要的资源和面向未来发展的源动力,体制机制方面的瓶颈则是阻碍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的最大制约。只有让各类人才具有真正的自主权,可以心无旁骛,获得创新与研究的自由,才能更好激发他们的能量、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上周召开的上海市人才工作会议,和今天(12月1日)召开的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都就“放权松绑”问题表达了明确态度。市领导反复强调,要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真正为人才松绑,不合理的限制都要取消,该下放的权力都要下放,最大程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上海也已明确,要率先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突破。

这番表态,说到了科研人才的“痛处”,也给出了进一步改革的明确方向。诚然,体制机制的改革无法一蹴而就,每一项审批流程的简化与每一个事权的下放都需要认真研究。但在人才竞争态势日趋激烈的当下,改革无疑需要快马加鞭。

尤其重要的是,“松绑”不能理解为只把“绳子”松一松,“缰绳”依然还捆绑在“千里马”的身上——“松绑”的真正内涵是“解绑”,是把加诸人才身上的一切不应有的束缚、不必要的包袱,全部卸掉。

很长时间里,“松绑”不够,源于对人才的信任不够。市委书记李强对此特别强调,科研管理方式、人才使用机制要以信任为基础,在管理上做“减法”,在激励上做“加法”乃至“乘法”——充分的信任,是让人才心无旁骛、让全社会尊重人才的关键所在。有时候,管理层面不仅要做“减法”,还可以做“除法”,甚至是大胆“归零”。当有形或无形的负担趋向于零,创新创造活力才会趋向无穷大。

当然,“解绑”并不意味着要对科研人员的行为、科研经费的使用放任不管。科研尤其是重点领域科研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并非儿戏,做好人才工作要坚定不移地把好正确政治方向,同时也要想方设法为人才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提供精准持续的服务。反过来,当然也不能因为担心“放权”之后“失管”,就不愿放开那些早该去除的繁文缛节。归根到底,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办,这更加考验各级政府与用人主体识才的眼光和用才的智慧。

参天大树并非一朝可以长成,金字塔的尖顶也无法脱离坚实的塔基而存在。在为最顶尖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解绑”的同时,也不该忘了为大量的青年人才“减压”:既不能将填表的任务层层下放,也不应只减轻一小部分人的负担,否则难免会导致“头雁”快了,“雁阵”反而掉队了的现象,不利于人才“后备军”的培养。

如果“千里马”从小被圈养在逼仄的马厩,套着厚重的枷锁,又怎能指望有朝一日放归草原还能纵情驰骋?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才能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成长梯队,从而打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系统。而唯有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政策红利才会真正转化为人才发展红利,进而激发出万马奔腾的活力,让上海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上海更出彩。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董天晔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