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专家:公园城市与“人民城市”“韧性城市”都是城市发展的引领理念
分享至:
 (22)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越 2021-11-29 07:01
摘要:公园城市建设并非不同绿化形式的简单组合。

记者:尽管身处城市,但人们对自然始终有着向往。为了追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达良俊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主任):在人居文明进程中,世界各国都在寻找城市建设的理想目标和路径,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乐”的生活理想。不同的时代会面临不同的问题,目标不同,即需要不同的理论实践。

在经历了英、美等西方国家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1898年,英国建筑学家霍华德在《明天的花园城市》一书中阐述了“田园都市(Garden city)”的理论,影响了全世界的城市建设。霍华德所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具有朴素生态思想的城市理念,其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城市“易居”条件,又有不乏美好田园风光“宜居”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是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在实践中也常被称为花园城市,但是,从生态宜居角度理解,“田园都市”的称谓更贴近霍华德的愿景。

回看我国城市“宜居”建设,可以看到传统园林、大地园林化、生态园林与城市森林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中,“大地园林化”的思路过度强调人工干扰而忽视了自然规律,一时形成了“草坪热”“大树热”等误区。对此,有学者借鉴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提出了“生态园林”的倡议。此后,全国陆续提出“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等建设目标,以支撑生态宜居城市,这个更具综合性、高级发展阶段城市的建设。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的全新理念和城市发展新范式,包括上海在内的诸多城市均将公园城市建设纳入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可以说,在占全球1/4人口的国家建设“公园城市”,是中国数千年城市发展的厚积薄发,也是我国生态文明进程的历史必然。

记者:您一直强调,公园城市建设,不是简单地将公园和城市组合在一起,怎么理解?

达良俊:公园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建设模式和形态,与“人民城市”“韧性城市”相同,更是城市发展的引领理念。如果问我“公园城市”的英文怎么翻译,我更愿意使用Garden city去搭建连接霍华德理想之城“田园都市”的桥梁。所以公园城市建设,不是简单地在形态上将公园和城市组合在一起,而要充分体现其先进的建设理念,在识别破解上一轮城市发展建设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基础上,呼应社会追求幸福人文与韧性生态的重大关切与需求, 在中心城区公园体系基础上,结合郊野乡村森林体系和湿地体系,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开放可利用型优质生态空间体系。

生态学视角下的公园城市并不是“公园”与“城市”的简单叠合。公园城市应当是“城+园”的有机融合,公园即城市,城市即公园。广义地理解,公园是兼具人文性与生态性特点的生态空间,城市则是构建人文关怀+生物友善的生态宜居城市=“田园都市”。

过去人们总喜欢说“绿化”这个词,但公园城市建设不应停留在表层的形态美化,亦非不同绿化形式的简单组合,而应是以生态为引领,以公园为代表,包括绿地、林地、湿地及农田等不同生态空间的布局优化、扩容提质和内涵升级,整体改善其作为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服务品质和均等化水平。我认为,公园城市是在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等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景观花园城市,与郊野田园城市相结合的城市建设发展新模式。

记者:当前,上海正加快建设“千园之城”,除了增加公园的数量外,还应该从哪些方面丰富公园的内涵,提升现有城市范围内公园的品质?

达良俊:公园作为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开放空间,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教育及康健的主要场所。作为体现“公园城市”城市发展新理念新模式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基础配置要素,公园也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载体。要破解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建设瓶颈,就需要进一步优化“市民—公园—城市”三者的关系,不断推动绿色生态空间开放、共享、融合,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让更多人享受生态福祉。

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公园“姓公”、服务人民,通过开展全域公园建设,建设城乡公园体系,推动城市与公园的全面开放融合。在空间布局与类型上,除传统的中心城区都市公园的各类型外,可以整合现行的郊野公园建设体系,并结合森林城市和湿地城市建设,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公园以及各类开放式生态空间,形成城市“大公园”共识,构建形成新型城市公园体系。

上海城市公园的更新,正是建设上海公园城市、打造城乡公园体系的重要节点,也是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开放共享目标的重要载体。未来,我们期待上海结合城区公园绿地、城郊休闲林地、湿地的区位特征和空间属性,完善适合多元人群的配套设施,在时空尺度上逐步形成全时段、全区域的开放空间,让更多人走进公园、享受公园。

(郭雪艳博士对采访亦有贡献)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柳森
题图为浦江郊野公园。 赖鑫琳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