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还让科学家埋头填表报发票?打造人才高地,这些改革箭在弦上
分享至:
 (54)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根兴 2021-11-27 08:37
摘要:日常管理要体现宽容包容,相关的制度设计也要体现宽容包容

下好发展“先手棋”,必须先下好人才“先手棋”。刚刚召开的上海市人才工作会议就“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作出了详细部署,强调要以更加开放的格局、更加宽广的胸襟、更加包容的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来到上海,“让上海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上海更出彩”。

当今世界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

人才之为人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力,既在于其自身特质,也在于培养人才所要遵循的特殊规律。比如对于创新人才,淡化功利目的,就是一个“出人”“出才”的前提。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投入,这种投入包括物质的投入,更包括成长空间的投入、包容度的投入。很多基础研究,比如数学,尤其是数论这样的理论数学,不怎么赚得到钱,通常也“没用”,很可能做了几十年研究也拿不出成果,但一旦出成果就是大突破、就是“大用”。要真正在创新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设计出一种机制,来支持这样“无用之用”的研究。而对很多纯粹科学家来说,不让他们为生存担忧,并创造一个让其心无旁骛的研究环境,就是对他们最重要的激励。

原点决定路径。当各种各样的功利目的绑架了科学研究的时候,按科研规律办事就比较难了。如果我们的科学家、科技人员在申报项目、填表、报销经费之类的事情上变得特别“聪明”、特别“精明”甚至特别势利的时候,真正的创新就只能让位了。

如今,包括上海在内的国内一些地方,一些新型研究机构已经开展了相应的改革探索,不限定科学家的研究方向,不施加经费、项目、论文的压力,提供足够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和足够的保障。媒体报道说,有机构邀请顶尖科学家来做研究,“只是为了天马行空地自由思考宇宙、生命及其他一切命题”——这无疑是吸引天下英才的一个绝佳环境。

人才培养要去功利化,评价也要去功利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不得把人才称号作为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性条件,有关申报书不得设置填写人才称号栏目。这是中央从根本上扭转人才评价误区的重要举措。

有媒体指出,正在推行的“揭榜挂帅”制,也在实现从竞争拿项目到竞争出成果、从谋求发论文到解决真问题、从论资排辈到不拘一格的三大突破。还值得参考的是一些企业的用人方式。有创新型企业招聘人才,其考评标准的排序是:学习能力、领导力、谦逊、主人翁意识、专业知识。这种评价方式就是真正的看能力、重实效,学历、学校、学位只是参考。须知,创新很难“定制”,不一定都来自当前已经拥有很多头衔、很多成就的人。只有万马奔腾,“黑马”嘶鸣,创新、创造的源泉才会涌流。

一个充分包容、足够宽容的环境,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包容和宽容,是人才成长的文化土壤和机制要求,实际上也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当然,包容和宽容不是指在法纪上开恩,不是纵容不良风气和习惯。许多创新人才,往往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都有鲜明的个性,他们思维独立、行为独立,喜欢挑刺、喜欢反向思考,喜欢挑战权威、挑战现实。这就容易打破人际平衡、与既有的管理环境发生冲突。对此,只要目的是创新、是事业,完全可以宽容之、包容之。

不仅日常管理要体现宽容包容,相关的制度设计也要体现宽容包容——说了很多年的“放权松绑”,指向的正是这样的境界。做到了,我们才会有不断壮大的人才队伍,乃至拥有更多能担当大任的、能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笪曦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