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妄用一个“赦”字,在清朝竟会招致杀身之祸?
分享至:
 (1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秦文 陈小扬 2021-11-24 07:58
摘要:袁枚,一名“谨严的法治主义者”

袁枚,字子才,晚年自号随园老人。其一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县令。

作为清朝乾嘉学派诗学代表,袁枚以诗文见长。在判官任上,以渊博的学识、亲民的风格、过人的智慧赢得百姓爱戴,以文断案的掌故令世人争相传诵。

在断好案的基础上,袁枚总结出一套精辟独到的法律理论,提出尊重法律精神、慎重刑狱、重视证据、君臣上下皆从法等主张,彰显出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智慧光芒。

「官民互通」

中国古代社会,百姓一旦涉讼,不论是作为原被告还是出庭作证,不论是命盗案件还是田土钱债纠纷,时常受到胥吏的盘剥勒索:告状要写状纸,需出代书费;将状纸送官,要交传呈费;还有路费、盘费、送牌费、盘子费、检卷费、值党费、散班费、听刑费、具结费,等等。涉案者如果钱没有给足,胥吏往往会把案件无限期拖下去。有的案件一拖好几年,弄得原被告双方家破人亡。

袁枚自幼生长在经济文化相对活跃的浙江杭州。江南一带诉讼之风较盛,袁枚耳濡目染之下,深知小民百姓遇有民刑诉讼所费不菲。为此,他提出建立“官民互通”机制,减少中间环节,杜绝胥吏盘剥勒索百姓。

他进一步提出,案件应从速审结,严防积案累牍;官员审案应当尽职尽责、亲力亲为,以防胥吏对案卷内容有所增删或恣意篡改供词。

袁枚将这一思想付诸基层法律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史书记载,“方山两氓争地”,双方无法提供田契等证明文书,导致案件迟迟无法审结。袁枚认为,案件久拖不决会使争讼双方利益进一步受损,因而重新订立文书,划分田地权益归属,令双方各自开垦,一举化解了双方矛盾。

「慎重刑狱」

袁枚既严格遵行法理、依法裁断,又重视证据、不轻断人罪,凸显了秉持正义、公正司法的职业操守。

在溧水任上,袁枚曾办理了一起妄用“赦”字引致的文字诉讼案。“赦”字为皇帝御用字。除皇帝外,其他人一律不能使用,否则会因文字下狱,招致杀身之祸,甚至殃及族人。为避免错杀无辜,袁枚多方查实,断定被告引用不当,并无忤逆之心,最后依“违禁律”治罪,判杖一百、徒三年。

袁枚十分重视查询证据,强调案情往往错综复杂,切不能偏听偏信。他还有意识地将其渊博的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解决了很多疑难案件,以至大散文家姚鼐发出“为官须用读书人”的感慨。

《袁枚年谱》记载了一起依诗典断奇案的故事:一名女子因龙卷风被吹至城外,受伤昏迷,次日回家。其未婚夫坚持认为,该女子彻夜不归,是与他人有奸情,因而要求退婚。袁枚在多方查证核实后,告知该男子实情,然而其并不相信。

于是,他示以郝经《陵川集》中的《天赐夫人词》,其中记载了一名被风吹走的女子之后嫁给宰相的故事。

袁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服这名男子撤销诉讼,两家和好如初。

「不应以人情害法」

清朝法典主要承袭明朝中叶的律例合编方式。明朝统治者碍于祖训,不能擅改律文,只好在律文之外另定条例,以解决新的社会问题。条例经由“臣工条奏”,经皇帝首肯或授权后正式拟定,颁行天下。

然而,条例的数量不断增加,实际上造成了“《大清律》易遵,而例难尽悉”的境况。繁杂的条例,还常使科举入仕的官员无所适从,于是又造成了“奉吏为师”的局面。

袁枚深谙这一司法弊病,因而尤其注重维护法律之严明与稳定,以杜绝胥吏任意引援比附。他还十分强调全民守法,即使君主也不例外。

袁枚坚持认为,当法理与人情发生冲突时,不应以人情害法。对司法官员宽宥基于孝义而犯法的行为,他明确表示反对。

后世法律史学家评价,袁枚是一名“谨严的法治主义者”。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