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一本青浦人祖传的珍贵册页,透露了100多年前关于这个地方的诸多秘闻
分享至:
 (2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辉 2021-11-19 08:01
摘要:淀滨寄隐情独重——

青浦博物馆近年征集的一本珍贵书画题咏集,来历颇有意思。

2016年5月的一天,一位胡姓女士和爱人携带一册厚厚的泛黄的集子来到青浦博物馆,说是祖上传下来的书画,与青浦有关。他们咨询博物馆可否收购,以便更好地保藏这件宝贝。只见集子的封面、扉页分别由百余年前的青浦名医何鸿舫、金石学家吴大澂题名“淀滨寄隐图”,内页有许多文人墨客的书画题咏,不少是我所熟悉的青浦和周边地区人士。

青浦博物馆通过拍卖征集了这本具有较高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集子,并对诗文进行释读、对作者进行考证,将册页内容和考证成果编辑成书,即将出版,公之于众。


一本册页持续创作45年

《淀滨寄隐图》集的主人是青浦诸生胡则忠。胡则忠(1836年—1883年)是北宋理学家胡安国十一世孙,他的祖上于明代末期从福建崇安迁居至青浦县城北门外。根据民国《青浦县续志》的记载,他“夙承家学,嗜酒工诗,通岐黄家言,尚名节,敦气谊”,曾参与修纂光绪《青浦县志》,著有《喈凤堂文稿》《编年诗草》《外科秘方分类》《药性总论》《本草提要总论》等。

胡则忠出生在衣食无忧的文人家庭,但25岁开始因太平天国战事遭遇了人生中最不幸的时光。1860年夏天,太平军攻占青浦县城;1862年初夏至初秋,太平军与清军、洋枪队又在县城发生多次激战,生灵涂炭,胡则忠与其他百姓一样流离失所,被迫逃难。等到战乱平息回到青浦时,他发现家宅已被烧毁,所藏古籍、家产被洗劫一空,其间父母也相继去世。

1863年,失去家园的胡则忠寄居到好友陈珍山位于淀山湖西侧前庄村的家中,一住就是10年。其间,胡则忠写下“可叹红羊劫(指太平天国劫难)后身,萧然寄迹淀湖滨”的句子。1868年冬天,他回首前尘往事,发出“辄多枨触,劳者自歌,情何能已”的感怀,于是拿起笔墨创作了一幅《淀滨寄隐图》,并附六首律诗,诗画成稿后“即请诸吟坛先生教政并求赐题”,经过数十年累积,终成一册厚实的诗画题咏集。

《淀滨寄隐图》集以传统册页的形式呈现,含封面共99页,启于1869年,前后持续达45年之久。集子共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胡则忠生前与诸文友的题咏,止于1879年,这93页中有13幅画作;后一部分始于1911年,是胡则忠次子善继向8位文士所索题咏和胡则忠行状,共6页。


胡则忠自题诗


108名文人雅士书画题咏

这本集子的珍贵之处在于汇聚文人墨宝。其中所涉题咏者达108位,皆为吴越地区的文人雅士,目前可考者70多人。

从地域来看,题咏者大多位于如今的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内,可见胡则忠交友甚广,这与其“尚名节、敦气谊”的品行是分不开的。从身份来看,胡则忠作为一介文人,不如达官贵人那样社交广泛,其朋友圈中仅有几名显赫官员,其余大多是当地文化名人,多数为诸生、贡生,部分为举人、进士,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颇有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比如,青浦商榻渔郎村人王炳华出身诗书之家,是1851年的举人,以能诗文著称,尤其擅长书法。他家与胡则忠寓居的陈宅距离很近,他与胡相识后“晨夕过从,(胡)尝与余使酒纵谭”。王炳华是《淀滨寄隐图》集最早的题咏者,胡则忠亦因他而结识了周庄、昆山、吴江等地文友,一群朋友诗酒当歌,相嘱题咏。


册页中的潘兆芬作品

而与胡则忠关系最好的是熊其英,他俩同岁又是同乡。熊是贡生出身,主张经世致用,曾经在河南发生水灾时募集巨资前往赈灾。他还曾纂修《青浦县志》《吴江县志》、编《余莲村年谱》、辑《松陵文录》、著《含斋诗剩》《耻不逮斋文集》等,1870年受请为绘就不久的《淀滨寄隐图》作记,他年仅15岁的侄子熊祖诒也写了两首七言律诗相赠,其中写道:“半生阅世风波怕,百里回乡魂梦艰。寄傲轩中坡老卧,醉眠亭下李公闲。淀滨我亦余香火,拟载琴樽日往还。”1877年,熊祖诒考取进士,后来担任滁州、六安等地县令。


熊其英题记

此外,为胡则忠题咏作画的吴江陶氏共有4人,他们世代习艺,其中陶焘与儿子陶同禄、侄子陶惟坦都是擅长画山水的画家,当代画家陶冷月就出自这个家庭,陶惟坦是他的祖伯父;陶惟坦曾是吴大澂的幕客,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关系,吴大澂受托为集子题名。

集子的后半部分多由晚辈题咏,题咏者亦以青浦籍文化名人为主,如戴克宽、沈瘦东等,他们工书善诗,同修民国《青浦县续志》,后受聘为上海市首批文史馆馆员。

可以看出,胡则忠虽然客居他乡,但在逆境变故中依然与诸文友你来我往、相互酬唱,以此排解感伤,抚慰心灵,“觞咏其中,颇称乐事”。《淀滨寄隐图》集也成为文人之间抒发情感、切磋文艺、增进友谊的载体,正如胡则忠的诗句“友好泼醅排我闷,客怜卧雪慰斯饥”“鸿爪印余情独重,鸥盟缔处气弥亲”“旧友雷陈投漆久,新诗吴越赠珠多”……片片雪泥鸿爪伴随这位士子走过十多年的心路历程。


王昭画


厚植淀山湖人文之美

从古到今,书画题咏册往往因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而备受重视。《淀滨寄隐图》集可谓研究清代后期青浦历史和长三角地区文人交往的重要文献,从中折射出战乱动荡对社会各层面的冲击力和破坏力,反映了百年前长三角地区文人结交的方式。同时,它为研究地方文人的书画艺术提供了一手资料,弥补了一些文人书画留世的缺失。例如,集子里有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朱家角人王昶之孙王绍基的墨迹,方志载其“克承家学,好文章而诗亦工”,但此前一直未见其墨迹存世。

淀山湖是上海最大的淡水湖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墨客对其多有唱咏。华亭第一位状元、南宋人卫泾曾作淀湖一诗,其中写道:“疎星残月尚朦胧,闲趁烟波一棹风。始觉舟移杨柳岸,直疑身到水晶宫。”可见,地偏人稀的淀山湖是远离尘嚣、避乱归隐的好去处,元代画家李昇(今安徽凤阳人)晚年就乐此风土,隐居于湖畔。他曾作《淀湖送别图》,用焦墨手法描绘了碧波荡漾的湖面上一叶扁舟送别友人的清幽情景,此画被清代词人朱彝尊称为“逸品”之作。而《淀滨寄隐图》集则承继前人遗风,厚植了淀山湖的人文之美、江南文化之美,为今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今日淀山湖。本报记者 张海峰 摄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栾吟之 题图来源:陶焘受邀所绘的《淀滨寄隐图》
本文图片和动图均由作者提供(除署名外)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