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一个儿童团团长和一段人民日报初创时期的历史
分享至:
 (0)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安武林 2021-10-24 09:11
摘要:《破晓》是中国共产党不屈不挠奋斗历程的缩影,还是《人民日报》初创时期的真实记录。

题图:儿童团团长海娃的形象曾深入人心。

儿童文学作家何南的长篇儿童红色小说《破晓》,是一本充满沧桑感的小说,是一本盈满历史记忆的小说,也是一本鲜活的主题出版物。他用举重若轻的笔触,细腻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人物性格丰满的儿童团长石头的形象。《破晓》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不屈不挠奋斗历程的一个缩影,还是《人民日报》初创时期真实的见证和记录。对于《人民日报》的发展历程而言,这是一部用儿童视角写成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破晓》之美,最大的、最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现在于它的选材独特。它选取的是初创时期《人民日报》的全部成员和资料、机器设备在夜间奉命转移的故事,整个故事的时间跨度仅仅为一夜。

1946年秋的一天,《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编辑部及印刷厂接到党中央命令,需要连夜转移到山里。除了编辑人员、电台以及铅字外,当务之急是将笨重的印刷机想办法转移安置妥当并尽快恢复印刷。转移之路并不顺畅,敌人环伺的进山道路上,印刷机与重要资料随时都有可能遭到破坏。危急之际,在一群河西村少年的接应与保护下,《人民日报》迎来了新生。

对于《人民日报》这份在战争岁月里诞生的党报,可以想象,可资抒写的材料何其丰富。但作者匠心独运、别出心裁,选取了一个报社连夜搬迁的故事。而这一夜的故事,又是对作者的想象力和表现技巧的挑战和考验。通读全书,你会感到作者紧扣主题,故事结构紧凑,剧情跌宕起伏,叙述中没有啰唆和冗长。

选材是真实的,对于《人民日报》编辑部与印刷厂一夜搬迁之事,作者还曾专程做过调研,甚至对故事发生地周边的地形进行了考察。但小说的整个故事却又是虚构和想象的。令人惊奇的是,作者在叙述方面,并没有刻意夸大严峻而残酷的事实,也没有弱化和幼稚化处理搬迁的痕迹。在虚构和真实之间,作者拿捏的尺度是非常恰当的。

整个故事给人的阅读感受是真实的,它更像是长篇的艺术通讯、报告文学,或者说新闻体的小说。这是作者努力追求的艺术效果,让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保持在一个契合的水平线上。我觉得,作者想达到的艺术效果是真实可信。毫无疑问,真实的才是感人的,真实的才是富有感染力的。作者的审美观点和创作的动机,成了作者创作恪守的原则。

为了保证故事真实可信,作者又采用了一种表现形式,即小说每一章都有一个篇名,篇名采用的是新闻报道的题目,如:《石头送来的电报简直气死人》《叔叔阿姨,我一定要送你们》《两位“老革命”的友谊》《山子送给石头的礼物》《要是特务脸上刻的有字就好了》《令人揪心的一幕》《坏了,落下了重要物件》等等。这些朴素的,或者说口语化的标题,都以娓娓道来之姿,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更重要的是,这是儿童化的语言、儿童的视角。这些篇名,无疑是对整部作品艺术风格的强化和规范,作者在这部作品中达到了他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破晓》的书名,是有象征意义的。往大里说,它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全国人民的胜利,因为《人民日报》创刊于1946年,故事写的正是这个时期。对《人民日报》本身,它象征着这份报纸的诞生之路——虽然历尽艰难,但终于露出了曙光。往小里说,这也是石头个人成长过程中一段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因为他是重要或者说重大事件的参与者、亲历者,还是在整个故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重要人物。

石头是《破晓》中的主人公,他是儿童团长,又是《人民日报》报社紧急转移至另一地的领路人。无论是石头,还是另一地的儿童团长山子,他们都是积极主动参与到这一重大事件中来的。如同所有的红色经典中的儿童团长形象一样,石头也是个勇敢、主动、机智的红色小英雄。他的警惕性甚至都超过了成人,虽然有时还十分孩子气,但行事风格顽强、不屈不挠,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大人。经过这一事件的洗礼,他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

《破晓》讲究平衡的布局,比如儿童团长石头和山子、两个村的村支书、《人民日报》报社的正副负责人、两个值得怀疑的特务对象等。书里满满正能量,却没有抽象说教的味道,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少儿主题出版图书。

《破晓》
 何南 著
晨光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顾学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