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上海外滩美术馆“归来”,约翰·阿姆莱德中国首次大型个展揭幕
分享至:
 (2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君娜 2021-10-20 19:36
摘要:“废弃物”的艺术

瑞士知名艺术家约翰·阿姆莱德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 “再,再”,日前在上海外滩美术馆揭幕。

作为美术馆全面翻新后的首展,“再,再”以艺术家跨学科的多元创作实践为线索,向中国观众呈现其五十余年的艺术探索之路。除了最具标志性的代表作,展览还呈现了艺术家的近作和为上海外滩美术馆特别创作的作品,展品涵盖绘画、在地创作、纸本、特定场域墙绘及文献材料等。


约翰·阿姆莱德于1948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在其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丰富,媒介多元,横跨素描、绘画、行为、装置、声音、写作和合作型艺术等。此外,他还为自己和其他艺术家策展。在上世纪60、70年代,约翰·阿姆莱德先后结识了约翰·凯奇等激浪派核心艺术家,这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启迪了他日后艺术探索的新方向。

早在2020年1月,阿姆莱德便来到上海实地考察,此后一直与美术馆保持着密切交流。展览期间,上海外滩美术馆的每一层展厅都洋溢着突破传统的绘画新意味,将观众带入感知、情感和批判思考的多层次体验。


展览中,美术馆的每层展厅都会出现根据不同规则堆砌而成的堆积物,其“原材料”包括各种废弃物、装饰品、廉价“山寨货”和日常闲置,出人意表也引人玩味。这些堆砌物造型虽不失别致,但看起来格格不入,像某种马上要被清理的临时堆放物或废置物。不同的材料在相互堆叠下形成偶然的雕塑,自成一种美感。


在美术馆第四、五层的中庭区域,悬挂着一颗由镜面小碎片组成的巨大的迪斯科球。闪烁的光斑纷纷投射到地面上,不同的材质经过反光与漫射,营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环境体验。整个四层展厅地面铺上了一层反光贴膜,地面中央放置着六块相互叠压、碎裂的镜面,令展厅建筑和观者身体呈现碎片化的效果。一间由镜子构成的更衣室神秘地矗立在展厅后侧,缔造出一连串内部反射画面,仿佛同一景象叠加而成的画中画。墙面上有6块镶在木框中的大型镜面马赛克,让观者沉浸于糅合了多重迷离体验中。

5楼展厅呈现了大量阿姆莱德的纸本作品。这些展品所涉媒介多元,时间跨度长达50余年,但并非按时间线索陈列,体现了艺术家对绘画开放而发展的理解。观众从中能够看到对阿姆莱德创作产生过影响的各种理念、风格和历史;以及隐藏在创作过程背后的线索、故事、寓意和对新方向的想象和探索。阿姆莱德的艺术没有统一的风格或线性的发展过程,相反,它们更像是一个思想库——人们看到的是一种日常实践,一种仪式,艺术家在持续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来自不同合作者、观察、体验和生命时刻的启迪。


阿姆莱德曾经自嘲自己的艺术是“陈设”,长期以来,他也一直在探究隐含在装饰中的可见性和不可见性。展出作品《无题》,是阿姆莱德家具系列的代表作之一,作品的背后也有一个温馨的小故事。阿姆莱德在纽约办展时,曾在西装定制店布鲁克斯兄弟购置西服。当时,两套西装挂在试衣间的镜子前,年幼的儿子指着西服对阿姆莱德说:“爸爸,这件西服看起来好像你的雕塑。”后来,阿姆莱德派了一个朋友去专门考察和测量这个小装置,并在工作室中重建了西装陈列的场景。如今在外滩美术馆看到的这件作品,是1988年的重制版,作品保留了最早采购的两套西服并还原了最初的场景。


阿姆莱德的创作呈现的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物体,而是自艺术史和日常生活中撷取不同的材质、纹理、形式和图案,带来无止尽的交汇和碰撞。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表示:“阿姆莱德常营造模棱两可的开放式视觉和概念情境,各种图案、色彩、物体的组织、构成、布置,乃至反复看似不偏不倚、严丝合缝,却散发着一股强烈的不确定感,从视觉上让观者感受到万事皆可能,只要我们张开双臂拥抱一切偶发、巧合和错置。”

展览将展至2021年12月19日。

图片编辑:徐佳敏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