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中国学论坛|大变局下,黄浦江畔这张“学术圆桌”为何更让人期待?
分享至:
 (85)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胡冯彬 2021-10-20 08:02
摘要:“新”也成为本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出现频率最高的字之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呈现不少新特征。新矛盾、新变化、新挑战、新形势、新发展、新理念、新阶段……“新”也成为本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出现频率最高的字之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用这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的话来形容当前的中国学研究再恰当不过。今天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中国,而中国也更为关注世界。倘若说,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是为了“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那么当下的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已从“反观”进入到交流和沟通的新阶段,中国学研究也呈现出新态势和新理念。

更大的空间是中国学研究的新态势之一。空间有两个不同的指向:一是研究学者的地理空间。正如有学者所强调的,“中国学研究正日益显示出世界性”。以往从事中国学研究的学者,主要集中于日韩等东亚国家或以欧美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而当前非洲、拉美以及南亚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学者的加入,扩展了中国学研究的国别版图;二是研究内容的空间感。不同国家学者的加入,形成更多元的中国认知,丰富了中国研究的层次。截至2019年底,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与了世界中国学论坛,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学的“朋友圈”在扩大,中国道路、中国主张也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年轻化是中国学研究的另一个新态势。中国学研究的青年学者群体正在形成。相比前辈,这一群体不仅拥有形式更多样的留学或访学经历,而且社交媒体平台的国际化进一步拓宽了他们认知中国的渠道和方式。在本届论坛上,专门设立了“共同未来与青年作为”分论坛,也传递了薪火相传、寄望青年的意蕴。

除了中国学研究本身,“新”还表现在会议形式上。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改变了全球学术会议的举行形式。本届论坛首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从人数上说,线上嘉宾甚至还略多于线下嘉宾。虽然面对面交流、肢体语言以及社交的重要性是无法被彻底取代的,但是线上会议也突破了传统会议的一些局限,自由、开放的方式减去了不必要的环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学者无论身处何方,都能进入到所希望了解的领域,从而在深入交流中进一步缩小彼此认知的差距。

新与旧、近与远,很多时候都是相对而言的,关键在于文化文明的交流互鉴。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获得者叶嘉莹回忆起她曾看到的一副对联,上面写着“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她解释道,不同文明、文化,甚至新文化与旧文化的互相融合,总能产生更为丰富的作用和内涵,所以“文明新旧能相益”。而“心理东西本自同”则是强调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双方心理上有着基本相同的地方。这个“基本相同的地方”就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与价值。

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伴随着思想理论的激荡起伏,也会激发学术理念的更迭变化,这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中国更好地认识世界,彼此如何更好地沟通,正是中国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这也进一步凸显其重要性。

世界中国学论坛,这张黄浦江畔的“学术圆桌”,将为中国与世界更为真实、全面地看待彼此,提供一个绝佳的场域。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赖鑫琳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