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中国学论坛|鲁惟一:研究汉简的他,为何写了一部历史小说?
分享至:
 (38)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2021-10-19 06:21
摘要:学者负有两种使命,一是面对专业领域,出版学术著作;一是面向大众,让他们了解你有兴趣的历史。

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得主中有两位年逾九旬的老者,英国汉学家、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院士鲁惟一是最年长者,明年他将迎来自己的百岁生日。对于获得这个奖项,鲁惟一在简短的视频获奖感言中,除了感谢,特别提到中国学者在中国文明史研究中作出的贡献,表示“东西方学者均从这些贡献中获益匪浅”。

作为西方中国史研究界的耆宿,鲁惟一可谓著作等身:从《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帝制中国》《通往仙境之路》到一手编撰的《剑桥中国古代史》“秦汉卷”……鲁惟一的学术生涯与中国密不可分。

鲁惟一第一次来到中国是在1947年。也就在那个时候,他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这个与他的姓发音相同的名字伴随了其大半生。事实上,鲁惟一从1945年就开始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但一直等到真正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他才更加坚定自己的研究兴趣,“那时的我,对中国、对北京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鲁惟一的学术生涯是从研究居延汉简开始的。居延汉简,即便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也是天书般的存在,更何况是身为英国人的鲁惟一,其中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是鲁惟一硬是对照古籍史书,一个字一个字地研究简牍,收集新史料,再提出自己的看法,最终被中国国内学术界评价为“汉简研究绕不开的人物”。而鲁惟一本人对此却始终谦虚低调,他曾表示:“对一个在欧洲历史、文学和哲学传统中接受教育的西方人来说,胆敢撰写关于中国汉代知识发展的论著,似乎有些冒险。”鲁惟一唯一一次“炫耀”是在一次采访中,谈及自己的中文名字,笑呵呵地表示名字有了新的含义——“在剑桥从事简牍研究的我是‘惟一’的一个。”

作为当代西方最早全面研究汉代历史的学者之一,鲁惟一并不只是埋首故纸堆。他认为学者负有两种使命,一是面对专业领域,出版学术著作;一是面向大众,让他们了解你有兴趣的历史。在其所著的《汉帝国的日常生活: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一书中,他从汉代考古文物入手,选取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吉尼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等馆藏文物,以及出土于中国本土的近百件重要文物,用文物说话,采用“日常生活”这一独特的论述视角,从微观层面对一个历史时期宏大的历史景观进行了生动而真实的描绘。鲁惟一甚至尝试撰写了一部历史小说《丙:一位从田舍儿到县令的汉代人物》。他在小说里虚构了一位名叫丙的西汉人物,通过他的成长故事来给西方读者介绍汉代的物质文化生活。

当鲁惟一在上世纪40年代踏上中国土地的时候,汉学连“非主流学术”这样的提法都够不上。而现在汉学以中国学的新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并为此设立了高端学术论坛。有理由相信,新的时代将造就更多的“鲁惟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题图来源:主办方提供
文内图:赖鑫琳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