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王培孙文集》今首发,三代南洋中学“科技人”讲述薪火相传的故事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许沁 2021-10-16 15:25
摘要:一直以来,南洋中学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有着优良传统。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培孙文集》16日在南洋中学首发,缅怀南洋中学老校长,发扬其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三位不同时期的南洋中学“科技人”,沿着科技南洋发展的纹理,讲述了一代代南洋学子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的故事。

《王培孙文集》分为“言论文章”“信札手稿”“典籍辑注序跋”,该文集的出版,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王培孙对中国教育和文化传播所做出的贡献。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马学强研究员代表《王培孙文集》编委会说:“此次我们收录了有关王培孙先生的大量新资料,包括文章、信函、档案、图片,不少是首次公布。这几年,我参加南洋中学校史编写,也参与《王培孙文集》的编纂,从他的家族史、一生经历以及撰写的各种文章中,对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有自己的教学理念,有自己的办学实践,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读书、藏书、著书,才学兼备,一生为国家、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王培孙(1871—1952)是我国知名教育家、学者,早年就读于南洋公学。1900年,他从叔父王维泰手中接办育材书塾,次年改名育材学堂,后又更名为南洋中学。自1900年—1952年,王培孙主持南洋中学长达52年,推崇“自主、求实、俭朴、好学”的办学方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为文集作序,他认为“编辑出版《王培孙文集》,不仅传扬他爱国办学的思想,同时丰富了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宝库,实是有价值意义的工作。”

南洋中学在王培孙老校长“知行并进,为国桢干,为天下肇和平”育人思想的引导下,走出了一批大师级校友。毗邻徐汇滨江的南洋中学,在“十四五”时期提出了“知行并进 因材施教 融合创新”的基本发展思路,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科学头脑、强劲体魄、美学素养、能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己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是南洋中学1952届校友。“初中三年的学习,受到南洋中学老师热情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学习对人生的意义。”1955年高中毕业后,余梦伦考上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巧的是,在北大教他线性代数的丁石孙老师,是南洋中学1940届的校友,丁老师教学又教人的风格,使学生深受教育。1960年,余梦伦大学毕业后进入航天部门工作,现已61年。

一直以来,南洋中学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有着优良传统。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副教授戴文斌说,至今清晰地记得自己还是一名南洋中学学生时,学校就经常开展科技活动。“当年参加学校的‘高空落蛋’比赛,为了使蛋能准确并完好地降落在指定地方,奚天敬老师经常在午休和兴趣课上带我们一起‘倒腾’鸡蛋。”正是当年的工程技术启蒙教育,帮助他走上了工程技术的道路。20多年前,学校就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对计算机感兴趣的他天天去机房。如今,他加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成为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余院士数十年如一日,即使80多岁,每天还在做计算、搞编程,对科研的执着和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后辈不断学习。”戴文斌说。

南洋中学高一学生夏浚哲获得2020年上海市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一等奖。“学校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让我对自然科学情有独钟,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将我引入科学的奇妙殿堂,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经历使自己得到锻炼。”他希望,能沿着这样的轨迹继续成长,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报效祖国,回报母校,在见贤思齐中奋勇担当。

栏目主编:徐瑞哲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学校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