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怎能算是一个中国人?看看这位“党内数一数二的理论家”如何说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朋飞 2021-10-13 05:55
摘要:不满足于“隔着纱窗看晓雾”

瞿秋白同志是我们党早期领导人中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典范。刻苦、持续的学习读书生涯,让他收获了渊博的知识学养、高超的理论水平。这对“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共产党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略尽引导社会新生路的责任」

瞿秋白生长在仕宦家族,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远大的社会变革抱负促使他勇于接受新思想,积极融入先进知识分子行列,并最终走上革命道路。

1918年,受俄国十月革命和国内外形势激荡的影响,瞿秋白开始大量阅读进步书刊。在静心研读《妇女与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后,逐步走上了光明的新路。

随后,他还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深入探讨社会主义,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途径,“身上体现着一种苦苦探索的觅渡精神”。

1920年秋,瞿秋白谢绝亲友劝阻,毅然应聘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驻俄记者。他不满足于“隔着纱窗看晓雾”,而迫切希望赴苏俄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材料,研究社会主义革命,以“略尽一份引导中国社会新生路的责任”。

「成为“党内数一数二的理论家”」

瞿秋白认为“知识不妨广泛”,始终秉承开放包容的学习态度。小学期间,他对学校开设的国文、算术、博物、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课程都很有兴趣,学习成绩门门皆优。

他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曾说:“我们做一个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起码要懂得中国的文学、史学、哲学……否则怎能算是一个中国人呢?

除了研读儒家经典,他还认为“老庄是哲学,佛经里也有哲学,应该研究”。对于当时被视为无聊的“闲书”或被列为“禁书”的《饮冰室合集》《仁学》等,也常拿来阅读。

瞿秋白对欧美国家的文化艺术也怀有浓厚兴趣。在俄期间,他到各地考察学习,广泛留意种种文化成果,“工作之余,常去观览艺术场馆、文化胜地,看文艺演出,接触诗人和作家”。

这样的学习,加强了瞿秋白对俄国文化的认知,也加深了对列宁时期苏维埃政府开放、宽容文化政策的了解。

中共四大之后,瞿秋白进入中央局,工作十分繁忙,但仍然坚持学习,“一如既往地做基础理论工作,翻译、研究和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并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国情,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

1926年,他接连发表《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国民革命》《现代民族问题讲案》《国民会议运动与联合战线》《国民革命运动中之阶级分化》《中国革命中之武装斗争问题》等文章,初步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经过系统深入的学习,瞿秋白成为“党内数一数二的理论家”。由于理论水平比较高,无论是反对戴季陶主义,还是反对党内右倾错误,瞿秋白的立场都相当鲜明。

「只有实际生活能产出社会思想」

瞿秋白反对坐而论道,强调“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出社会思想”。

他总是鼓励和带动身边的同志、学生独立思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帮助革命伴侣杨之华读书学习时,总是要她“先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帮她理清思路、分析问题,有时还会提供一些参考用书,指导她“看书时,作些笔记,自己解答问题”。

1923年7月,瞿秋白在上海大学建校和教学方案中主张,学习应有“每星期一次的自由讨论研究”,而“不是搬着死教科书背”。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期间,他动手编写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特色鲜明的讲义,课堂讲授注重密切结合现实斗争,深受学生欢迎。

在瞿秋白“注重结合实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办学理念的正确指引下,当时的上海大学培养了一大批走上革命道路的学生。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