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高线公园、桥洞公园……多座非典型“公园”在上海诞生,意味着什么?
分享至:
 (141)
 (1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玺撼 戚颖璞 束涵 2021-10-09 07:09
摘要:这种趋势顺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对城市管理者的能力提出了全新又艰巨的挑战。

这是公园?

令人疑惑的是今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示范项目,位于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的百禧公园。

被誉为上海首座“高线公园”的它,前身是堪称“上海最长菜市场”的曹杨铁路农贸市场。2019年市场关停后,改造成三层空间,上层是步道,地面层有篮球场、休闲驿站,地下层作为展示区域。

这种最大限度利用和重塑城市空间的成果,让周边居民乐开了花,也引出不少讨论:这座长条状的“公园”主打的不是自然景观,明显有别于常见公园的花团锦簇、绿意盎然,而是把重心放在了“生活”上。

人们散步累了,可以从顶层下到二层点杯咖啡,休息够了,再到底层逛逛展览,运气好甚至能邂逅一场艺术表演。

公园?商场?步道?运动场?百禧公园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

其实,这种多功能公共空间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越来越多尝试打破传统功能边界的非典型“公园”正在上海出现。

这种趋势顺应了城市快速发展下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对城市管理者的能力提出了全新又艰巨的挑战。

百禧公园  均李茂君摄


为何需要“多功能”?

文艺复兴时期就提出“公园”概念的意大利人阿尔伯蒂应该想不到,几百年后,他建议的“建造城市公共空间应该创造花园用于娱乐和休闲”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城市规划设计准则之一。

直到19世纪40年代,世界园林史上的第一座城市公园——位于英国的伯肯海德公园才建成。

而上海直到1868年才在外滩建成开放了第一座“公共花园”,也就是今天的黄浦公园。“公园”这个西方文明的产物在进入中国前,中国只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就起源而言,城市公园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为工业化大生产所导致的城市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尤其满足了普通城市居民暂时摆脱恶劣生活环境的迫切需求,因此直至现代,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一直是公园最重要的功能。

但如今,只重视生态价值的公园已经不“吃香”了。城市公园现在要承载的功能目标,无论是“用于娱乐和休闲”的花园,还是绿肺型公园,都力所不及。

因为和过去相比,人们对公园的期待已不仅仅局限于清新空气和“绿树红花”,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多功能空间载体,根据在地居民需求和区域发展定位随机组成,载体形式也更加多样。

华建集团副总经理周静瑜表示,城市公园在新时代下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和功能,比较常见的主要有三种:

第一,文化功能。公园可以承担大型市民文化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兼具商业与公共活动功能的复合式空间。

第二,体育功能。公园打造运动打卡地,形成全民健身潮,关注公共健康。

第三、智慧功能。为市民生活提供更高效、更便利的服务的同时,向国内、国际展现上海的先进建设与管理水平。

倒逼更多多功能公共空间产生的,还有城市转型升级的迫切。

“上海建设用地面临‘紧约束’,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双高’,需要对城市空间功能的复合型有更多的思考,将土地价值最大化地发挥。”周静瑜表示,上海绿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对标纽约、伦敦等全球同等城市,生态空间的规模和品质还需进一步提升。

纽约中央公园,内有草地、森林、湖泊、道路,庭院、美术馆、露天剧场、动物园,溜冰场、网球场、喷水池、旋转木马……景观、设施及功能之丰富,令人赞叹,是全球公园建设的典范  图片均来自新华社


赋能城市“边角料”

2000座,这是到2035年上海公园的数量,它们将充分回应公众对公园各种功能的期盼。

然而,截至2020年底,上海的公园数量是406座,这意味着1500多座公园将在近15年里密集诞生,年均新增100座以上,对寸土寸金的上海而言,是一项挑战。

熟练地“见缝插针”,是破解空间有限这道现实难题的良策。

黄浦区,土地资源稀缺,同时建筑、交通、人口高度密集,但从2019年到2020年,该区新增公共绿地超过3万平方米,新增立体绿化超过2.5万平方米,秘诀就是借助黄浦江岸线、苏州河岸线贯通提升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的契机,千方百计地增加区域内的生态空间。

“未来新增的公园中,相当一部分是小体量的‘精品’。”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总工程师朱心军表示,上海聚焦中心城区公园布局盲点问题,将主要结合滨水绿化、街头绿地、单位绿化开放共享等多种方式,建设一大批口袋公园(街心花园)。

同时,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近5年内,上海将建成约200座乡村小微公园,还将改建50座左右的开放休闲林地公园。

虹口区的汇山苑,面积不足5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  李茂君 摄

闵行区的清溪园,孩子们喜欢踩在鹅卵石上过“溪”  陈玺撼 摄

静安区的昌平路绿地,“见缝插针”式的街心花园  孟雨涵 摄

要承载新增的上千座公园,或许还有另一个落脚点:受到“高线公园”的启发,能否赋能更多“不是公园”的空间,让它们从功能上接近甚至等同于公园?

长宁区苏州河中环桥下,3.5公顷的空间,原本人气不足。经过一番改造,变身成为“动物”出没的网红打卡点。这里以三种动物形象为主题,配置了运动场、滨河座椅等元素,既可远眺苏州河景,也能感受运动的活力。

来自上海市道运局的数据,全市公路桥、高架桥、城市桥梁等下方的桥洞多达3.2万个。这些空间因立柱隔断显得支离破碎,加之光线不佳、潮湿等因素,属于被忽略的城市“边角料”,要么被闲置,要么用作“老三样”——功能单一的绿地、停车场、道班房。

长宁的做法,为高架桥下的空间改造打开了视野。

“它们不再只是高架交通的一部分。”市道路运输局设施养护处刘兆吉表示,一批功能多元复合的桥下空间将满足周边居民对“15分钟生活圈”配套设施的需求。

目前,相关方面正从理念、政策等方面进行突破,以释放出更多的活力,比如编制“负面清单”。将来,只要不在禁止范围,就可发挥创造力改造桥下空间。

或许,高架下符合改造条件的多功能“桥洞公园”将越来越多。

长宁区苏州河中环桥下经过一番改造,变身成为“动物”出没的网红打卡点  图片来源:长宁区建管委


空间功能被“榨干”

城市空间毕竟有限,升级改造现有公园或在尚有空间新建公园时尽可能叠加更多功能,是更为实际和有效的公园多功能发展之路。

烈日下,王珍妮从徐汇区花了近一个小时来到临空滑板公园,第一次接触这片场地的她充满惊喜:“居然有碗池?还有带教老师?没想到免费的还能这么好。”

“场地并不适用于专业赛事,但绝对是通用型。”公园设计方代表BAU公司景观设计部经理郭列侠表示,在这1200平方米的滑板区域内,尽可能加入了各种元素,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好手,都能找到对应自己水平的设施去挑战。

这种功能的集成,在滑板公园靠近苏州河的看台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看台顶层设计为开放式,既可以俯瞰苏州河美景,也可以转过身关注赛场上的人群。

进出顶层的坡道一分为二,一边是阶梯,一边是滑板坡道,“暗示”爱好者带着滑板走到顶层再沿着坡道滑下来。

此外,看台底部的立柱也没有摆脱“功能被榨干”的命运,朝向滑板场地的一侧做成了弧形,既可以坐着歇歇脚,也可以作为一个颇有难度的“炫技坡”。

滑板公园的多功能看台

即使是工作日,滑板公园也不乏慕名而来的爱好者  图片均陈玺撼摄

在改建后的徐汇区乐山绿地,一座喷水池背后的巧思让乐山六七村的居民方贵华竖起了大拇指。

平时让孩子们穿行嬉戏的动感喷泉关闭后,一个以抽象的“乐”字为中心的小型广场便显露出来。有活动就关喷泉,没活动就开喷泉,让一个空间兼顾景观与活动两种功能。

而喷泉广场周边的白色石墩更是“一石三鸟”:一是作为喷泉与绿化间的隔离带,二是可以当作“马扎”的斜坡,三是内嵌的灯可以用作夜间的照明。

“从小住到老,总算有一个像样的公园了。”方贵华说,这一片社区居住密度高,配套差,平时饭后散步想找块绿地至少要走一刻钟,街坊们心里都很压抑,全新的社区口袋公园仿佛一束射到大家心里的光,好多人在施工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站在外围打探,不停地问“啥时候造好”。

正因为承载了居民太多的期盼,而空间也的确有限,设计方代表维亚景观首席设计师孙轶家坦言,要设计一座让大家都能享受的公园,就必须让尽可能多的元素有多重功能,“翻出来是床,收起来是沙发,这和小户型装修是一个道理。”

白色混凝土为原材料的喷水池围挡,至少有三种功能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  图片均陈玺撼摄


使用者赋予生命

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既是享受者,也是“建设者”。尤其是家门口的公共空间,更离不开沿线居民和单位的支持配合。

桥下空间如何改造?对于参与各方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长宁区相关部门与设计团队在前期进行了调研,了解到区域缺乏运动场地,周边居民和白领说出了最迫切的几种健身运动需求,因此,篮球场、足球场、儿童旱冰场和舞蹈房等被纳入了设计。

长宁区另两处桥下空间改造点——古北路桥和凯旋路桥下,也是如此。设计方案深化单位对改造点位周边步行15分钟范围内人群,包括社区居民、学生、商铺店主、行人、健身跑步者等,进行了改造意向问卷调查,为“桥洞公园”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方向。

上述项目,从方案确定到最后落地,几乎都要花两年左右,因为牵涉到绿化市容、道路、管线等各相关部门,需要进行大量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在此过程中,各方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打破常规,寻求“最大公约数”。

比如,苏州河中环桥下高架立柱上的动物涂鸦。根据设计方原本的想法,首先对立柱进行底层涂抹,待到表面平整后再上图案。道路管理部门认为底层涂抹会破坏立柱形态,影响他们判断立柱的健康状况。因此,设计方取消了底层涂抹,涂鸦底色选取了与柱网相近的色彩,并进行薄层上色,以实现安全与美观的平衡。

图片来源:市交通委

“除了在建设初期充分听取民意,建设中,也要充分‘留白’。”徐汇区绿化市容局局长王缨表示,这样可以激发社区后期的创新动力和参与热情,让老百姓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充分利用这些空间。

视线回到乐山绿地,一个透明的景观廊亭“众乐之廊”目前就处于“留白”状态,只安装了可拆卸的边桌,放置了几把椅子。将来,这里会成为周边居民的多元活动空间。下雨时,大家可以在里面避雨“嘎讪胡”;晴朗时,老人接完孩子,可以看着一窗之隔的他们在趣味活动区里撒欢;平时,里面还可以举办各类展览和讲座。

“凭空去想象、设计,空间没有生命力。”长宁区苏州河中环桥下空间相关设计负责人潘晶表示,应该让使用者赋予空间生命。

在多功能公共空间的打造上,政府更多是起到托底和政策引领的作用,更多的活力要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激发。

让多功能公共空间的功能真正符合使用者的“审美”,让他们乐在其中,这是上海未来打造多功能公共空间的核心。

改造后的乐山绿地让周边居民的幸福感激增  陈玺撼 摄

题图来源:徐汇区绿化市容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