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从北京骑行到香港,“老外”27年后再次穿越中国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2021-09-27 20:29
摘要:纪录片《骑行中国》29日开播

年过六旬的美国人彼得·克罗斯比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到中国,重走1994年的骑行路。去年初,他来到中国,经历疫情、签证到期等波折后,这个愿望在今年实现了。5月8日从北京出发,7月8日抵达深圳,经隔离后入境香港,这段与27年前几近重合的骑行之旅终于得以完成。彼得两个月的骑行,被拍摄成8集纪录片《骑行中国》,9月29日起将在西瓜视频全网独播。

“我是一名摄影师,并且准备骑自行车穿过中国腹地一路南下。”彼得·克罗斯比说,“我想讲述一个穿越中国的故事,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重走1994年的骑行之路

彼得是国家地理频道前摄影记者,也是一位撰稿作家,如今生活在纽约。1994年,他曾骑着飞鸽公司定制的紫色山地车,从北京到香港,穿越城市与乡村,完成了3000多公里的骑行。在这段骑行路上,他拍摄了19400张相片,录制了80小时视频,写完了15本日记,途中还经历了11次爆胎,1次住院。


1994年彼得骑行途中

27年前,选择鲜有人涉足的线路,只身骑行穿越中国,被彼得视为一生的高光时刻。

《骑行中国》总导演李佳梦介绍,这段骑行之旅开始前,团队已经筹备了两三年,重新梳理了骑行路线。“由于国道和1994年有些差别,这次骑行80%走的是原来的路,20%是彼得感兴趣的新地方。为了这次骑行,他在美国时,每天保持十多公里的骑行训练。”

纪录片开篇,从彼得在北京挑选自行车开始。自行车和自行车道是彼得对北京的第一印象。在他当年的记录中,曾经的中国,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交通工具不够丰富、休闲方式不够多元、服饰样式较为单一。白色的衬衫、蓝色的工装裤、样式单调的二八自行车是街道上常见的生活元素。


1994年彼得拍摄的影像

在彼得的眼里,当时,自行车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交通工具,就像一辆家用小轿车一样。“通常,两三个人坐在一辆自行车上,女孩子坐在后座,小孩子会坐在前面,或者装一个宝宝椅。它有很大的金属刹车,有宽敞的座位,巨大的车铃在街巷间发出清脆响亮的铃声。”如今,骑行成为中国人的一种运动方式。在旅途中,他遇到过很多骑行爱好者。

“从北京电影学院、周口店遗址一路到五台山,我们重走了彼得当年骑行的道路;去了河南少林寺、湖北三峡,也找到了他当年的老朋友,拍摄了20多年后的重逢。”李佳梦说,每天除拍摄外,彼得至少要骑行4个小时,对体力是巨大的考验。“由于签证时间有限,每一天都特别宝贵,一路上可以说是风餐露宿。彼得对中国很有情怀,也很了解中国。”


北京夜骑

“中国很开放”

“我很清楚,很多西方人,他们不理解中国,他们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开始发展、开放以及转变。”彼得迫切地想要让更多人与他一样,亲眼看一看中国的变迁。


彼得和骑友们

在《骑行中国》总制片人袁维晖眼里,如果没有1994年彼得拍摄的影像资料,或许就没有今时今日这部片子。“他很细致地拍了1994年发展中的中国城市状况,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通过新旧面貌的闪回、穿插,从一个小人物的视角,来亲身感受中国的变迁与发展,反映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


彼得与深圳中国首家麦当劳

变化,是彼得与主创团队的共同感受。曾经只展览一些化石和图表的博物馆如今宽敞明亮、展品丰富;以往完全开放的清西陵,已经受到专业规范的统一管理,文物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在山西,彼得探访了“5G+智慧矿山”,煤矿的智能化建设令他惊讶。在广东,他发现,越来越多创业者正把原来的老厂区改造成创意园区。“1994年在湖南,彼得对苗族的少数民族风情印象深刻,当年很原生态,现在他看到了中国扶贫工作给当地带来的改变。”李佳梦透露,在骑行的终点站香港,彼得专门与友人去了香港大屿山,从那里眺望港珠澳大桥,“一路走来,我们一起感受到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次骑行终点站

“27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多变化。对我来说,回到中国,就像是打开一个旧盒子。这里和当年完全不同了,中国很开放。”彼得说。

纪录片《骑行中国》由西瓜视频、五洲传播中心、云集将来联合出品。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