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视觉 > 在场 > 文章详情
【谢谢鱼】②鱼骨鸟飞翔,来自海洋的图腾在渔村生息
分享至:
 (8)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卢芳明 林森 2021-09-29 07:01
摘要:耕海牧渔,生息繁衍。大海恩我,不敢或忘!

“蜃雨腥风骇浪前,高低曲折一城圆。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一首清代古诗勾勒出象山石浦的地形特征与生活风貌。亲临象山,我们见生活如何被海风侵染,人们如何依托于海洋而生息。

渔村生活,不止于海洋。

人们把来自海洋的图腾带回陆地。图腾出现在远古壁画上、战国时期钱币上,也在现今象山街头巷尾的装饰上。

除了渔民开洋、谢洋节,象山拥有徐福东渡传说、唱新闻、象山渔民号子等共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010年6月,象山获文化部批准建立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2019年12月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海洋渔文化为保护形态的国家级生态保护区。

漫步于石浦渔港古城,我们认识了“鱼骨鸟”。乍一看形如千纸鹤,细看则会注意到鱼骨相接的巧思——无需额外的加工和固定,光凭现成的几根鳓鱼头骨相互穿插,就让来自海洋的鱼也能展翅翱翔。

刘云良是象山县鱼骨造型艺术非遗传承人,他的祖辈都是渔民出身。小时候没有什么玩具,大人们用吃剩的鳓鱼头骨制作鱼骨鸟,供孩子玩耍。端午,人们还给它喷上雄黄,挂在窗前,驱蚊辟邪。他在古城开办“鱼骨鸟手工坊”,设计更多鱼骨的造型,延续了前人关于鱼骨的想象。

耕海牧鱼,因此崇鱼爱鱼。鱼灯、鱼模、鱼拓,满眼的鱼都是渔民们表达这种民俗情感的方式。元宵节的花灯落地到象山就以鱼灯最为亮眼。非遗传承人包基勤从小跟邻居学着扎鱼灯,以黄鱼、马鲛鱼这些渔民耳熟能详的鱼类为主。逢年过节,鱼灯闪耀,“年年有余”的祝福,在渔村显得分外美满。

而鱼拓传说来源于渔民的生产作业中。他们发现墨鱼的墨汁弄脏了大黄鱼,鱼在船板上一蹦便留下痕迹。鱼拓的非遗传承人卢圣贵说:“以前人们也不会什么书法美术,用墨鱼汁的鱼拓装点门面简单又好看。”现今,人们早已不必依赖于单一的创作方式。他带着鱼拓艺术走进课堂、走进旅游景区,让更多人感受鱼自身的绘画。

象山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郑华华是土生土长的象山人,在从事象山非遗推广的过程中,她发现大家在成为传承人之前都或多或少本身就从事着自己的这门手艺。在政府的引导和助推下,也希望传承人在兴趣和生计的基础上,拥有“骄傲和使命”。

象山十里八村的民俗各有差异,但石浦片区的活动尤为丰富沉浸,这里就是余秋雨所言“一座活着的古城”。

这些关于“鱼”的记忆曾于民间游离,如今走向景区、民宿,走上戏台和餐桌。面对未知海洋,人们的敬畏与祈福延续至今,在陆地上散布生长,化作关于“鱼”的传说。

相关文章:

【谢谢鱼】①休渔为生产,出海为生计:“这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日子”

几十亿年来,生生不息的是大海。这里的人们依海而生,也愿向海而兴。象山开渔,渔民出海,家家户户丰富了餐桌。开洋谢洋,开渔休渔,这里的人们年复一年学习关于大海的规律,以岁月与海洋建立对话。

栏目主编:章迪思
编导/剪辑:卢芳明
摄像/调色:林森(实习生)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